地方普通院校产教融合的困境及对策
2020-12-08贺占亮
贺占亮
(新乡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0)
地方普通本科院校数量多,招生规模大,学生培养多,是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服务的重要供给者,目前面临如下发展困境:
一、地方普通院校产教融合的困境
(一)办学定位习惯按传统思路发展。地方本科院校在自身没有坚实的办学基础和发展条件的情况下,过多地把自己定位于教学研究型或研究教学型甚至于研究型院校,陷入了发展困境。一些地方普通本科院校虽然定位于实践应用型院校,但尚处于“自发自为探索阶段”,没有找到困难的突破口,在实际办学中仍没有跳出传统本科的办学思路。
(二)学科专业与地方产业结构脱节。地方本科院校盲目追求高等教育系统内部的排名,忽视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导致其专业结构与地方产业行业结构匹配度不高,培养的人才适应社会的能力差,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岗位,浪费了大量教育资源。
(三)学生培养模式滞后。地方本科院校纷纷将学术型人才作为学生培养目标,学生培养的实践性不强,培养的学生无法适应社会需求,大量应届毕业生就业高不成低不就。课程设置和上课教材缺少个性,缺乏地方特色、行业特色和学校特色。
(四)科学研究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能力低。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做的基本都是科学发展和基础探索,没有突出技术创新和应用探索。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在科学发展和基础探索方面的成果依附于研究型院校,无法依靠技术创新和应用探索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五)师资队伍教师专业实践能力低。地方普通本科院校的师资队伍建设普遍重视学历和理论水平,轻视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多数教师没有任何实践经历。学校无法通过教育培训和引进地方企业高级工程技术人员,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
(六)办学经费短缺。地方政府对院校的经费投入没有区分学校类型,采用的是统一标准。地方普通本科院校普遍基础差、底子薄,经费来源渠道单一,国家财政支持少,学校自身吸纳社会经费的能力有限,院校办学经费捉襟见肘。
(七)产学研长效机制不健全。地方政府和地方企业缺乏推进产学研的积极性,产学研合作教育难深入。现行院校管理体制客观上使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失去了行业背景。学校科研实力相对薄弱,造成其服务社会的能力不强,企校合作得不到有效保障。
由此可知,地方普通本科院校的发展面临许多难以克服的困难,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实践应用型院校在经费、师资、生源、政策、学术能力、社会资本等资源占有上处于劣势地位,以及这种劣势地位所引发的“马太效应”。
二、地方普通院校产教融合的对策
因此,有必要推动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向实践应用型院校转型发展,促进各类资源向实践应用型院校倾斜,扭转实践应用型院校的边缘地位并推进其深化产教融合,而可以通过实践应用型学生培养、应用探索、产教融合和服务地方,打破其在办学定位、学生培养、科学研究、学科专业设置、院校办学经费、产学研合作等方面的困境。
(一)加大经费投入。严格保证地方政府对实践应用型院校的经费投入。应尽快设立地方普通本科院校转型和实践应用型院校深化产教融合的专项经费。中央政府应采取配套性转移支付的形式,适当增加对实践应用型院校的投入,激励地方政府和实践应用型院校深化产教融合。同时,实践应用型院校应瞄准地方产业发展需求,吸引地方行业地方企业等社会力量的经费投入。改革院校内部的经费分配和使用体制,激励实践应用型院校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
(二)提供政策支持。建立针对不同类型和层次院校的评价体系,单独建立实践应用型院校评价体系,强化实践应用型院校的应用学科专业。避免各种国家教育发展规划和政策对实践应用型院校的忽视,鼓励实践应用型院校发展研究生层次的专业学位教育。实践应用型院校要主动依托研究型院校,利用自身比较优势形成特色学科专业,在“依附性发展”中寻求突破。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适当打破实践应用型院校的用人体制和薪酬分配体制,积极吸引地方企业的高级工程师和高端人才到实践应用型院校就职。鼓励研究型院校的高级专家定期到实践应用型院校挂职交流。政府主导建立多方合作交流机制,拓宽实践应用型院校的社会资源。强化地方政府责任,建立地方政府教育系统和其他行政系统的交流协商机制,强化行业协会的主动合作意识和责任精神,建立实践应用型院校、行业、企业、政府之间的定期交流与协商机制。
地方普通院校在发展过程中应立足于区域经济发展的现实,以院校的科学研究与人才建设对地区经济发展提供支撑,产教融合是应用型院校的重要发展方向,在院校发展与地区产业发展之间实现良好的平衡,达到两者之间的共同促进,寻求院校与企业之间新的博弈与合作,带动区域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