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巷》意象分析及教学
2020-12-08林彬彬
林彬彬
(陕西理工大学文学院,陕西 汉中 723001)
朱光潜指出:“诗是心感于物的结果。有见于物为意象,有感于心为情趣。意象是个别事物在心中所印下的图影,概念是同类许多事物在理解中所见出的共同性。”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而言之,意象就是将作者的情感寄托在客观物象之中,也可以说是情感和物象的巧妙结合,是赋有某种特定含义和意味的具体形象,从而将较为抽象的情感具象化,使能够看得见、摸得着。换而言之,就是语文描写手法中的“借景抒情”。
一、意象的概念
(一)意象的概念
意象是中国古典美学和文论研究的一个重要概念。正如宗白华先生所言:“画家诗人‘游心之所在’,就是他独辟的灵境,创造的意象,作为他艺术创造中的中心之中心。”意象是通过作者心灵、情感浸染、重新组合过的物象,是诗人创造的观照自身情志的艺术形象。在高中古诗词教学中,可依袁行霈先生的观点为学生阐释意象概念:“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外物,或者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意。”
(二)意象的作用
作为一首诗歌最主要、最基本的构成要素,意象的内涵在很大程度上左右了整首诗歌的内涵,而意象的作用则基本上决定了整首诗歌的意义。诗人运用意象可营造意境,隐喻象征,读者则通过文本中的意象建立与作者的关联,涵养情感。
意象的排布构成了诗歌的意境,对诗歌意境的形而上的领会,使得读者通过文本与诗歌作者形成了高度的精神上的契合。正如袁行霈先生所言,“意境是主观生命情调与客观的景象交融互渗形成的艺术境界”。
二、《雨巷》意象分析
诗歌的创作离不开意境的营造,而优美的意境离不开意象的合力铺就。意象是饱含了作者思想情感的客观物象,诗人通常通过意象来传情达意。在我国诗歌发展过程中,很多意象已经形成了相对固定的比喻义或象征义,了解并熟悉这些传统的意象的内涵,有助于快速领悟诗歌的主旨情感。
(一)《雨巷》意象的组合
《雨巷》这首诗歌,我们对于它意境的整体把握是幽怨、凄清、梦幻的,之所以能在短短七节诗歌中达到这样的效果,正是源于“丁香”“油纸伞”“篱墙”“雨巷”这些意象的奇妙组合。
“雨巷”在诗歌中一共出现了四次,和“篱墙”共同构成了故事发生的环境。“雨巷”是幽深、狭窄、凄冷的,当它和颓圮的“篱墙”组合起来奠定了《雨巷》凄清、荒凉又寂寥的基调,结合诗歌的创作背景来看,戴望舒是以雨巷来象征中国当时的现状现实表达自己迷茫、惆怅的心境。其余的四个意象中,“丁香”在诗中出现的次数较多,并且都是和“姑娘”联系在一起的。“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古典诗词当中,丁香寄托了诗人的愁绪也具备淡雅美丽的品质,诗人将丁香富含的古典意蕴倾注在了“姑娘”身上,丁香姑娘不仅仅具有女性特征,更多了丁香的忧愁、淡雅。
(二)《雨巷》意象的特性
首先是《雨巷》意象的朦胧性。一方面体现在其象征性上,前文已经做过解析,在此不赘言。另一方面是诗歌当中“丁香姑娘”这一意象的背景是朦胧的。她为何出现在雨巷中?为何在雨巷中哀怨彷徨?为何刚一出现就如梦一般的飘远?她离开后又去了什么地方?诗人并没有告诉我们答案,这种人物背景的空白也为诗歌增添了朦胧感。
其次是《雨巷》意象的继承性。诗歌中所用的意象都延续了中国古典诗词的意蕴,对其原有的象征意义也并未做改动,做到了古今遥相呼应,情感承接同一。比如“雨”这个意象,往往与愁绪联系在一起,用来表达诗人的消极情绪。秦观笔下的“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也正是用了“雨”所代表的阴郁、愁绪的象征意义。此外,在意象的应用方式上也承接了屈原《离骚》中“香草美人”的象征手法,将丁香喻为姑娘,更显理想和爱情的高尚纯洁。
(三)《雨巷》意象的创新
“意象”二字由来已久,对于意象的使用方法,中国诗人早已炉火纯青。《雨巷》在古典诗词意象传承的基础上有了创新,赋予了传统意象新的象征意义。
以“丁香姑娘”为例,“丁香”是古典诗词当中比较常见的意象,李商隐在《代赠》中写道“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李璟在《浣溪沙》中写道“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两首诗词都赋予了丁香忧愁、淡雅的特征。而戴望舒在此基础上让丁香化身成为一位“结着愁怨的姑娘”,她既不同于丁香,也不同于姑娘。她不仅有着忧愁淡雅的特质,更有着作为“人”的特质,在丁香姑娘的身上,寄托了作者的美好理想,更有着对爱情的向往和追求。又比如诗歌中的“雨巷”这一意象,诗人将“雨”和“巷”组合成为一个特有的意象,并用“悠长”“寂寥”等词来修饰,这是戴望舒的首创。相较于单独的“雨”和“巷”,这种合并更显得巷子更加凄清,也突出了雨巷的幽深和寂寥,正与诗人孤独、痛苦的心境相契合。
三、《雨巷》意象分析的方法
在不同的情况下,相同的意象所展现的情感也是有所差异的。这时便需要和其他相关内容结合着分析,更能准确地分析和鉴赏意象。这里谈的有三点:诗歌内容、时代背景、作者情感。
(一)结合诗歌内容
分析一首诗歌的意象,首先要弄明白整首诗歌都写了些什么,也就是所谓的诗歌画面感。只有身临其境,将自己置身于诗歌所呈现的画面当中,才能从中体悟作者描绘的场景是怎样的,以此帮助我们分析意象在其中发挥的作用。
《雨巷》作为一首现代抒情诗,诗人创造了一个凄清,阴郁的环境,这时候诗人笔下“雨巷”这个意象被赋予了作者生命中低谷的象征意义。因此《雨巷》当中的“雨”不是季节更替的象征,也不是表达“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这样对雨的喜爱之情,而是诗人心中绵绵不绝的细丝般的愁绪,剪不断理还乱。
(二)立足时代背景
《雨巷》产生的1927 年的夏天,孙玉石先生认为《雨巷》中表达的哀怨及彷徨感伤的情绪,“不能笼统地说是纯属个人的哀叹,而是现实的黑暗和理想的幻灭在诗人心中的投影”,再现了这时期一部分进步青年因找不到前途而陷于彷徨迷惘的心灵深处的典型声音。
在这种背景下,再去看作品中默默无言的、像梦一般的飘忽不定的丁香姑娘就不仅仅是美丽高洁、淡雅的象征,她成了“我”在失败后苦苦追求的前景和希望的象征。“丁香姑娘”与“我”擦肩而过,消失在雨的哀曲里。追求人生理想,却不能如愿,这恰恰是那个时代知识分子心态的真实写照。
(三)基于作者情感
通常来说,诗人在创作的时候,往往都是因为心灵的触动才激发了创作的冲动,所以作品中都熔铸了作者的主观情感。从全诗看来,“我”和“丁香姑娘”两个人的交会只在那一刹那,可是“我”却很想回味这一刹那,珍藏这一刹那,因此也就出现了“丁香姑娘”虽然消失但“我”还在想念着她的情景。所以,在这里可以将“丁香姑娘”这个意象理解为“我”理想中的恋人形象,是实指。“雨巷”则是“我”人生际遇上的低谷的象征,“我”作为一个失恋者在失恋后仍苦苦追寻自己的爱情。
四、《雨巷》意象教学策略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普通高中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全体学生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语文素养。在新提出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中,也着重强调了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雨巷》这样的现代诗歌的审美教学重点就在于引领学生鉴赏诗歌作品,从诗歌中获得美的感受,关注学生的感悟和体验,通过联想来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要达到这样的教学效果,就不可能不分析诗歌中的意象,理解其象征意义,从而体会诗人情感,进行对诗歌美的鉴赏。
(一)点拨提示,引导学生理解意象
首先,知人论世,感知整体意象。鲁迅在《且介亭杂文集》中就说到“以为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为确凿,要不然,是很容易近乎说梦的。”
其次,解说意象组合关系,深入理解意象。常见的意象组合有对比式、并列式、跳跃式,教师如果能够引导学生理解清楚意象与意象之间是如何组合到一起,对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就会产生有很大的帮助。
再次,阐明修辞手法,深入体会意象。在《雨巷》这首诗中,诗人采用了比喻,排比,反复等手法对其中的意象进行修饰。以比喻为例,它能够生动形象地突出事物的特征,使诗词产生美感。
最后,解析语法关系,深入领会意象。比如,名词前的修饰语往往指名词前的形容词、数词、量词等。在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感知意象名词前面的修饰语来领会意象,落实文本,只有这样诗歌中营造的意境才会更加清晰地出现在学生的头脑之中。
(二)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感悟意象
一方面,通过视听媒体,感受意象画面。诗歌中通常蕴含有丰富的意象。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可以借助多媒体等手段,给学生视觉和听觉的双重感受。比如在引导学生感受《雨巷》中意象构成的意境时,教师可以播放一段雨声淅沥的音频,结合诗歌朗诵,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获得愉悦的审美体验。
另一方面,通过联想,领悟意象情感。一首好诗就是一幅好画,诗歌就是通过意象来营造意境,构成画面。因此,在诗歌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联想力,拓宽审美空间是至关重要的。首先,教师可以调动学生自身的生活经验,比如:在进行“丁香”这一意象的讲解时,让学生讨论生活中见到的丁香花是什么样子的呢?它和诗人笔下的“丁香”又有怎样的联系和区别?这时,学生展开联想,对于“丁香”这一意象的理解就更接贴近自己的生活了。其次,引导学生抓住描写意象的形容词。比如诗中“颓圮的篱墙”,“颓圮”就渲染出了环境的破旧和荒凉,引导学生抓住这种形容词在头脑中形成画面,学生对于雨巷中作者忧愁迷茫的情感体会得更加深刻。
(三)拓展训练,引导学生运用意象
一方面,借助诗歌意象,依诗绘画。俗话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歌当中一个个独特的意象形成了优美的意境从而构成了美丽的图画。在进行意象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诗歌中的一个个意象转变成图画,加深学生对单一意象和意象组合之间的理解。比如,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课下将《雨巷》变成一幅生动绚丽的图画,在这个过程之中,学生就要对意象进行解读,增强他们对诗歌内蕴的理解。高中生的动手能力很强,作画正好给枯燥的学习生活带来了新的体验,同时可以提高学生学习诗歌的积极性。
另一方面,借助诗歌意象,创写作文。诗歌意象对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具有重要的价值,诗歌的意象背后不仅渗透着作者写作的逻辑和思路还富含有作者丰富的情感。教师可以通过指导学生写作来调动他们头脑中已经积累的意象,鼓励学生进行迁移联想,创造出新的审美形象。同时让学生充分积累并挖掘意象背后的写作素材,引导学生将这些意象素材运用在自己的写作当中,在写作中加深对意象的理解和领会。比如将《雨巷》写成一篇作文,学生可以创作一篇抒情散文、记叙文,或者进行扩充改写,这既可以加深学生对诗歌意象内涵和情感的认识,又可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意象作为诗歌教学的重点掌握部分,在教学当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本文对《雨巷》中意象进行分析,提出了三种教学策略,希望对学生分析意象的能力有所提高,对教师进行意象教学有所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