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思考
2020-12-08武莉丽
武莉丽
(濮阳市华龙区高级中学初中部,河南 濮阳 457006)
一、优秀传统文化对道德与法治教学的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激发学生爱国情感
爱国主义教育是道德与法治学科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中华上下五千年都很重视爱国教育,出现了一大批诗人,如李白、杜甫;还有一大批爱国人士,如屈原、林则徐。他们身上都展示了爱国精神的优秀传统。在对学生进行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中,学生可以通过感受爱国文化传统,进一步理解国家和民族的概念,认识到国家利益的重要性,树立国家利益至上的意识,培养对中华民族的热爱与敬仰,理解爱国主义情怀的重要新,并逐渐将这一情怀贯彻到实际的生活中。
(二)有利于提升学生思想境界
道德是文化的核心,中华民族自古以来是一个重视礼仪、推崇文明的民族,这些优秀的品质可以通过文化传承得到发扬光大。提升青少年的思想境界是道德与法治课堂的重要内容,合理挖掘优秀传统文化背后的意义,可以帮助青少年提高思想境界。例如儒家思想的传承,孝道虽然在古代有着一定的弊端,但是孝的本质和内涵得到了延续,心存善念做一个善良的人。再例如一诺千金、修身齐家等脍炙人口的故事,都启示我们做一个有道德的人。类似的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使得学生在优秀品质中得到熏陶,感受道德的力量,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
(三)有利于塑造学生健康人格
人格是一个生存发展最基本的品质,关乎学生的成长。人格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在生活中有非常明显的体现,例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对待生活的态度等,这些同时也是道德与法治学科的主要教学内容。人格教育一直是中华传统教育中的重要内容。中国自古重视家庭关系,父子关系、兄弟长幼关系、夫妻关系等,正确处理这些关系,才能创建和谐社会。中国自古强调自我的修养与提升,在面对诱惑或者困境时,应培养坚强的意志,积极适应环境的变化。另外,关于人生价值的讨论也是由来已久,当我们领悟到人生价值的时候,生死已经不再重要了……这些文化并没有中断,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中,帮助青少年塑造健康人格。
二、优秀传统文化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路径建构
(一)加强课堂实践与国学教育的整合
国学教育是当前德育教育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学生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国学教育可以根据教育对象的不同,选择不同的教育内容。从国家层面来看,四书五经等国学经典已经逐渐加入语文、道德与法治等教材中,成为了重要的教育资源。例如孟子在《孟子·离娄下》中写到:“敬人者,人恒敬之。”这与《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尊重他人”契合,表达的是相互尊重的意思。将这些名言警句进行进一步探究,都是不错的教育资源。教师在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学实践中,应将国学教育巧妙地与教材相结合,引导学生看到文化背后的内涵,鼓励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
(二)发挥信息技术的积极作用
信息技术已经成为社会运转过程中的重要媒介,在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课堂教学的手段也越来越丰富,学生可以体验到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日益增加。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转变单纯的说教方式,以经典故事等为背景,创设特定的情境,引导学生感悟道德与法治的力量。例如讲授《友谊与成长同行》的内容时,可以播放《鲍叔牙与管仲》的友情故事,帮助学生认识真正的朋友。
(三)营造积极的文化氛围
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学一般可以分为隐性教学和显性教学两种途径,显性教学主要局限于课堂教学,隐性教学则是指良好的环境。在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中,应创造积极的文化氛围,引导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道德的力量。良好文化环境的营造不是一朝一夕的,也不是单纯依靠学校能够解决的,需要发挥家庭、社会各方面的力量,营造积极的文化环境,学校应从校园文化的角度入手,做文化墙、文化展板等,提升学生的文化修养。
(四)培育优秀的教师专业队伍
道德与法治教学是一门基础必修学科,中小学均配备了专职的任课教师,教师队伍随着教育教研的需要在不断壮大。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教育部有明确的要求。因此,作为道德与法治学科的专职教师,应明确自身的职责,提高业务素养,在进行本学科教学的过程中,应注重与文化的融合,不断进行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从知识层面理解文化内涵,从行为层面践行优秀文化,以身作则,做一个“有文化”的教育者。
总之,在当前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应转变教育观念,拓宽教育资源,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德育资源,突出爱国主义的核心,加强文化与德育课程的融合。面对当前优秀传统文化缺失的现状,德育课程应承担起相应的责任,一方面努力寻找课程教学与优秀传统文化的契合点,更新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学理念,丰富教学内容,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另一方面,借助文化的依托,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文明的传播者和文化的传承者,为民族复兴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