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育人角度下高校志愿服务工作现状及改进对策
2020-12-08王微
王微
(长沙理工大学,湖南 长沙 410000)
一、高校志愿服务在实践育人中的作用
(一)引导大学生思想教育方向
以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实现实践育人目标难度是非常大的,而通过志愿服务活动有利于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以志愿活动的形式深入到社会各个角落,充分发挥不同专业的优势为服务对象提供不同角度的服务,不仅帮助了被服务者,同时大学生在服务过程中也锻炼了自身实践能力,接受更多的社会正能量。参与志愿服务,不断挖掘兴趣与能力,服务他人的过程中陶冶情操,提升思想道德水平,锤炼品格。
(二)锻炼实践能力
大学可谓是学生进入社会的初期阶段,大学阶段的学生会、社团等组织都能够为大学生提供锻炼为人处世能力的机会,而相对于这些组织,高校志愿服务有着更大的特点是直接面对真实的“大社会”,而不局限于在大学这个“小社会”中实践,这个锻炼平台更为宽阔,挑战性更高。高校注重培养综合性人才,不仅要求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同时也要锻炼实践能力,志愿服务活动便提供了实践机会,也更符合实践育人的教育理念。
(三)高校志愿服务工作现状
高校志愿服务实际上开展历史久远,从1994年的“三下乡”活动便拉开了序幕,到2003 年志愿者支援西部开发,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近年,高校志愿服务工作显现出较多不足,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高校内缺少志愿服务活动氛围。缺乏倡导与宣传,新媒体也未充分发挥作用,志愿服务活动仍然是学生群体中的游击活动,没有规范的管理,大部分学生对志愿服务也缺乏认识;
高校志愿服务定位不明确。大学生责任教育的深入开展,使得志愿服务重要性提升,甚至已经纳入到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中,为此在实践中,有些学生以志愿服务获取学分,并未发挥志愿服务的教育与公益价值;
发展机制不成熟。高校志愿服务作为一种公益行为,志愿者所提供的服务是无偿的,但是并不意味着志愿服务活动不需要资金的支持,而我国大部分高校志愿服务活动缺乏活动经费,为此也就无法开展激励机制,这些问题实际上影响着高校志愿服务活动的持续开展。
二、实践育人角度下高校志愿服务改进对策
(一)营造校园志愿服务氛围
通过创造高校志愿服务活动的浓郁氛围,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此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第一,加强媒介宣传,以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宣传,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志愿服务活动融合。通过线下的志愿服务项目,引导更多学生参与到活动中,通过具体的志愿服务活动实践展现志愿服务的优势,而线上就要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价值,借助微博、公众号、知乎等大学生常用的新媒体平台,以大数据形式在学生内部推广志愿服务,让学生真正了解志愿服务内涵;其次,加强志愿服务活动的经验分享,尤其是在寝室或者班级内部充分发挥个体的带动作用,提高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自觉性,实现个体之间的相互影响与支持;第三,高校改变现有的综合评价体系,不能以简单的志愿服务活动作为加分项目,让志愿服务活动沦为学生获取学分的工具,同时对于长期广泛参与意义重大的志愿服务活动的学生也要相应的加以表彰,通过弹性评估机制与多元综合服务评价机制,充分发挥志愿服务活动实践育人的价值。
(二)大力建立志愿服务平台
以高校作为领导带头作用,建立志愿服务平台,从而引导更多大学生参与到志愿服务中,借助志愿服务活动锤炼品格,培养实践能力。首先,要持续建立牢固的线下平台,始终将线下平台作为开展志愿服务的基础,注重线下志愿服务活动的维护与传承,同时推动孵化新的志愿服务活动。例如针对已退休的高龄教师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定期看望与陪伴,营造助老伴老氛围。其次,大力发展线上平台,积极扩展线上形式的平台建设,从而更好的满足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需求,例如开办高校志愿服务APP 软件,在平台上发布志愿服务活动信息,完成志愿者的招募、培训及后期的成果分享,借助网络平台让更多学生接收到相关信息,从而积极参与志愿服务活动。
(三)建立志愿服务互动评估机制
虽然志愿服务活动是无偿公益性的,但是仍然需要加强管理,为此建立志愿服务活动评估机制非常重要,以此提高志愿服务活动的标准性与规范性。首先,高校及志愿服务组织可以聘请学校的相关教师进行指导监督,定期对志愿服务活动的过程及成果开展评估,使得志愿服务活动更为完善,以达到预期效果。其次,高校建立督导机制,明确督导内容,对志愿服务活动方案的策划、组织、实施及结束总结等各个环节的督导内容进行确定,以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综合评价,从学生自身及督导组两个方面分别开展检查评价。对于评价不合格的项目,则进行针对性指导,在满足要求之后规范运行;最后,高校还可以引入第三方机构对志愿服务活动进行指导、管理及评估,以更专业、更客观的角度对高校志愿服务活动进行评估,以此为志愿服务活动提供专业指导,提高志愿服务活动水平,实现实践育人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