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学校导游专业课程改革的再思考
2020-12-08潘绍望
潘绍望
(贵州省旅游学校,贵州 贵阳 551400)
中职导游专业课程改革是一项艰巨和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我们付出艰辛的劳动,不可能一蹴而就。
一、中职导游专业课程改革的现状
通过近年推行的“三教”改革,特别是课程改革、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等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改进,但是,课程改革不能简单理解为为示范校建设才进行,而应该立足于学校今后更长远的发展,再说很多年轻的学校,课程改革的深度还不够,课程内容以学科知识为主体、课程实施以传统课堂为中心、课程环境以学校教室背景、课程评价以知识记忆为主导、实践与理论割裂、学校与企业相脱离等问题依然不同程度存在。
二、中职导游专业课程改革中重新理解的问题
“做中学,学中做”,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基本思想,它对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对广大中职教育工作者,特别是教学在一线的教师更新教育观念、转变角色意识、提高教学质量产生了深远的、积极的影响。但是,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改革中对“做中学,学中做”的认识却又出现理解上新的偏差,具体为以下几方面。
(一)“做中学,学中做”不是一切由学生完全自主、自由学习。
教学活动是一个系统工程,教师、学生、教学材料共同构成教学场景。在其他教学条件一定的情况下,教师参与度和参与质量,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教育的质量。因此,强调做中学、学中做,表明了教师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学生,要多为学生着想,但并非一切由学生完全自主、自由学习。事实上,“做中学,学中做”对教师能力的要求更高了,老师只有不断提高自己专业技能,才能胜任中职教育教学的工作,提高教学质量。
(二)“做中学,学中做”不是由学生完全独立学习
学生是一个自由的独立的人。任何时候他都需要而且应该拥有属于他们自己的一片天地,自由的思想、自主的时间、自由的空间。事实上,“做中学,学中做”对学生也有一定的限制,学生做什么、怎么做其实是由老师事先设计好的,仍然没有跨越老师的课程设计。长期以来中国的家庭教育,特别是独生子女教育都是以家长包办过多而成为特色。这种无微不至的“关爱”让学生很难在老师指导下较独立的去学习。
(三)“做中学,学中做”很难面向所有学生
从表面上看,它体现了中职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基本思想。但是,在很多职业学校实训设备少、条件差,班级学生人数多,就具体的一堂课的教学而言,不是所有学生都能获得动手的机会,也不是所有学生都同一时间达到要求,会影响多数学生的学习进度。事实上,“做中学,学中做”不一定能够解决中职教育中的所有教学问题,改革也不说改就改,必须考虑具备了实训设备等条件,才能考虑新的课程改革。
三、中职导游专业课程改革再思考后的对策
中职导游专业课程改革势在必行,中职教育必须适应社会的发展,适应中职学生的个性特点。特别是中等职业学校课程改革必须围绕着学生学习技能、掌握技能开展。问题是中职教育改革不能仅从课本上去变化,应该考虑一所中职学校整体改革上的变化,甚至从教育管理机制上去改革,才有可能真正看到课程改革的效果。本人从事中职教育近二十年,特别是中职教学应该更早、更彻底的进行课程改革,从课程改革之初到现在确实让自己受益匪浅,通过再思考后的具体对策有以下几方面。
(一)进一步转变自己导游专业教学改革的观念。
对于从事中职教育的我来说,课程改革的推进首先改变了我原来观念上一些误区,摆脱了对中职教育本质规律认识不足的情况,结束对中职教育理论知识作用理解的片面性。而不少专业教师并不清楚技能型人才的知识和能力结构要求,总认为专业理论知识对学生未来就业和发展的意义重大,始终跳不出重理论教学的束缚,不愿意摒弃一些不必要的的理论知识,也总认为理论知识纯粹不学,实际中是用不上的等。这样客观上又不利于学生进入社会后在激烈的竞争中没有优势。
(二)进一步提升了自己对中职导游专业课程改革的信心。
目前,中职学校教师来源基本上是高等院校毕业后到中职学校当教师,纵观全省乃至全国的职业学校,有企业实践经验的技术技能人才在中职学校教师中的比例很低。从高校毕业直接进入职业学校的教师的专业知识比较系统全面,也具备基本的师德规范及教学能力。但是,他们最大的、最致命的不足是缺乏实践操作能力、专业技术开发能力、课程开发能力和企业工作经历。
(三)使自己充分认识到实训条件的改善是实现课程改革的前提
课程改革重在实践与操作,要求教学活动按照工作结构设计课程结构,按照工作项目设计课程内容,按照工作过程设计课程流程,更多地采用学做一体的项目课程来实施,小班化、分组式教学组织形式成为教学活动的基本要求,这必须有相应的场地和设备与之适应。
总的来说,中职教学的改革必须向更广领域深入,这已是中职学校加快发展中迫在眉睫的需要。特别是中职中学生实际情况较差,不改革基本不能满足中职学生对技能的需求和自身发展的需要。所以,导游专业课程改革非常重要,尽管任重道远,但必须始终坚持不懈的努力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