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精神指导下高校思政教育的现状及优化
2020-12-08李静
李静
(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4)
2017 年10 月,在十九大会议中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只有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与民族才有前途、有希望。不忘革命先辈是对不忘初心的具体践行,也是十九大对当代青年的责任要求。大学生作为充满青春活力、最具前途与希望的青年群体,理应承担起属于自己的历史使命。高校也要在不忘初心、关心青年的时代背景下,用优秀的革命精神教育学生、引导学生,使思政教育从内容到内涵,再到形式与手段都得以积极创新、与时俱进,从而在推进“立德树人”进程中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必要的帮助与服务。
一、革命精神指导下高校思政教育现状
(一)革命精神教育的重要性得到广泛认可
我国高校在响应国家教育教学改革和“立德树人”号召的整体背景下,不断加强思政教育资源开发和教育手段拓展工作。一些高校依托当地红色资源对学生展开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以期通过丰富的革命精神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一项针对江西省29所高校3119名在校大学生的“革命精神教育现状”调查显示,超过80%的学生认为所在高校对革命精神教育重视程度较高,将近68%的学生表示学校在理想信念教育中充分融入了革命精神内涵。与此同时,94.29%的学生表示对红色革命精神有较大兴趣,超过20%的学生表示非常了解革命精神,大多数学生认为弘扬革命精神有利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有利于建立良好社会风气。由此可见,高校对大学生革命精神教育普遍较为重视,并积极探索如何将革命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学生群体对革命精神从认知、情感、价值等方面也有较高的认同表现。
(二)革命精神在思政教育中的效果有限
尽管高校与大学生对革命精神教育持较高的认同态度,但革命精神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实际作用却较为有限。一方面,高校与教师无法依托现有革命精神教育资源建立多样化、立体化的教育教学体系,只依靠多媒体课件、专题讲座、小组讨论等课堂教学形式,很难进一步揭示革命精神的内涵与价值。另一方面,大学生群体思维活跃、自我意识突出,崇尚平等自由的同时乐于接受外部新鲜事物,他们在追求个性化发展过程中,语言、行为往往会与学校制度以及社会规范相冲突,这就导致大学生更容易抵触学校思政教育,特别是只讲求集体与奉献、以近乎“圣人”标准要求学生的理想化教育,甚至会动摇学生对思政教育、对革命精神的认知与认同。所以,在学生自身、教育基础、社会现实的共同作用下,不仅革命精神融入思政教育实践效果不足,整个思政教育工作也依然存在很大改进空间。
二、革命精神指导下高校思政教育优化
(一)依托革命精神挖掘思政教育深度
高校在践行“立德树人”教育路线中,要积极形成“大思政”思维格局,依托革命精神不断挖掘思政教育深度。高校要将革命精神全面融入育人实践,构建全方位育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的立体化“三全育人”模式,使革命精神与课堂教学相结合,与教育内容相匹配,与校园文化相呼应。通过重大事件、节日、纪念日重现革命精神力量,利用主题讲座、纪念活动、知识竞赛、党员教育等活动,使革命精神渗透在校园的各层面、各角落。在此基础上,高校要通过情景体悟深化教育价值。历史博物馆、革命遗址等场所不仅高度凝结了革命精神,而且集中展示了历史背景与革命过程,所以高校依托革命精神开展思政教育,需要根据当地资源禀赋增强教育体验,进而帮助学生从情感和态度层面内化思政教育,在日常言行中践行思政内容、凸显思政教育价值。
(二)立足时代发展拓宽思政教育渠道
现代媒介在网络技术、信息技术的支撑下发展迅速,高校网站、门户论坛、即时通信工具、短视频软件不断更迭,不仅引发了一场又一场信息传递革命,也对人们的生产与生活方式产生改变性影响。大学生在现代媒介环境下,热衷于通过微信、微博等社交软件维持日常人际交往,喜欢利用抖音、快手等短视频软件分享生活,所以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也要立足时代发展,利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内容与方式拓宽思政教育渠道。高校要利用校园网站、校内网络教学平台定期发布富含革命精神和思政教育内容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信息,牢牢把握高校教育的方向与重点。教师要通过微信公众号、微博加强与广大学生的交流联系,及时掌握学生思想动向与教育需求,定期向学生推送合适的教育内容。高校也可紧随时代潮流积极开通热门短视频官方账号,通过发布正能量短视频、发起正能量活动挑战赛吸引学生广泛参与,使革命精神传递、思政教育真正填补学生空白教育空间,从而切实提升高校教育工作的渗透性与影响力。
革命精神独特的号召力与影响力激励着一代代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支撑力量,也对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坚持四个自信、树立正确价值观念起到积极作用。高校必须在高度重视革命精神教育的基础上,认清当前思政教育的问题与困境,以革命精神为指导,通过开发教育资源、拓展教育渠道来丰富思政教育的内容与形式,逐步从认知、情感、价值等不同角度提升大学生对革命精神的认同,使大学生在革命精神的浸润下尽早成长为能够肩负社会主义建设的可靠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