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君宇的革命实践活动与多重身份建构

2020-12-08王凯尧

山西青年 2020年12期
关键词:高君宇太原山西

王凯尧

太原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西 晋中 030600

高君宇是中国共产党早期著名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活动家。其一生虽“如彗星之迅忽”,却“如闪电之耀亮”,在早期工人运动、传播马克思主义、党的建设,尤其是山西共产主义运动中作出了突出贡献。在“是宝剑”,也“是火花”的一生中,高君宇迅速由一名爱国激进的民主主义者成长为一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实现了身份的转化与蜕变,值得学界关注和研究。

一、爱国激进的民主主义者

高君宇,1896年10月生,山西省静乐县人。16岁考入山西省立模范中学堂,师从朱海洲、赵宝诚等知名教师,广泛涉猎中国古代先哲思想,学习数学、英语等“西学”,不断丰富自身的知识结构。1915年5月,北洋政府与日本帝国主义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高君宇以极大的愤慨参与了对此的斗争。他与同学们一同捐款集资向百姓发放附有评论的传单,号召大家关注国事,开展反袁斗争。次年,高君宇在《各抒尔志》的毕业试题中,写下了自己革命志向:“当此之时,君宇已蓄革命之决心矣。”[1]同年,考入北京大学的高君宇即被新文化运动思潮吸引,一面主动接受民主与科学思想,一面积极向陈独秀、李大钊等人靠拢,了解马克思主义思想。为加快革命宣传,他先后组织成立了学生救国会、国民杂志社,加入北大新闻学研究会。在一次调查活动中,他坦言已由过去学术救国的道路转向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变革社会的道路。

1919年初,中国在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失败成为五四运动的导火索,高君宇在这场“风雷”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5月3日晚,李大钊、高君宇等就在北大三院礼堂召集北京各校学生召开大会。会上,高君宇慷慨陈词,主张游行抗议。应此呼吁,4日一早爱国学生们在天安门集会,共同宣读了《北京学生天安门大会宣言》,号召人们认清帝国主义的强盗行为,共同反抗,救国救民。随后,高君宇带头参加示威游行,要求严惩卖国贼。当游行队伍行至赵家楼胡同时,他和部分爱国学生攀墙冲入曹汝霖的家宅,痛打章宗祥并放火点燃了曹宅,上演了五四运动中最为壮丽的一幕。五四运动前后,高君宇始终奔走在斗争最前列,不顾反动政府的压迫,勇敢发声,积极串联,“遂因积劳过度,而患呕血者两次”。[2]但经过五四运动的烽火洗礼,他的思想愈加成熟,更加坚定了马克思主义信仰与共产主义信念。

二、思想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

(一)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与实践

一旦坚定了马克思主义信仰,高君宇就深刻认识到人民群众的重要性。因此1919年10月,高君宇加入了北京大学平民教育讲演团,该团旨在增进平民知识,唤起平民自觉心。他的足迹遍布燕郊大地,多次在丰台、长辛店等工农群众聚居区进行讲演,帮助他们感知自身权利,反抗压迫与剥削。为强化理论指导,次年3月,在李大钊的指导下高君宇与邓中夏等19人秘密成立了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这也是我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主要致力于研究苏俄政治体系与马克思主义学说,努力搜寻、阅读和翻译相关经典著作。由于高君宇英语功底深厚,他还承担了《共产党宣言》英文本的翻译任务,为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武器。

高君宇等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和践行,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奠定了重要基础,据统计研究会的19位发起者后来有15位参加了中国共产党,150多位成员有三分之一曾加入过共产党[3];同时,也切实发动了工人力量,推动了工人阶级的思想解放。工人们建立了工会、工人俱乐部与劳动补习学校,为今后开展更为广泛的工人运动做好了准备。

(二)投身中国共产党的创建

高君宇虽未能参加中共一大,但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建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早在1920年3月,共产国际远东局派魏金斯基来中国与李大钊讨论建党的各项事宜时,高君宇就协助李大钊举办了诸多会议。其后,他又组织筹建了北京社会主义青年团,并被学生们共同推举为第一任书记。鉴于其突出的表现,李大钊11月即决定让他加入北京共产主义小组,后改名为中国共产党北京支部。也因此,高君宇成为建党前夕全国53名党员之一。

1921年7月,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高君宇对此十分关注。会上,代表们提出要在工人群体中加大马克思主义的宣传,加强对工会和工人运动的研究和领导,由此也充分肯定了高君宇在此前活动中将马克思主义贯彻于工人运动的成功经验。这一经验也成为日后我党领导工人运动的基本形式,对党未来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会后受党委托,高君宇又赴苏联参加远东各国共产党和各民族革命团体代表大会。从各国代表的叙述中,他加深了对共产主义的认识,同时实地考察了苏联社会的发展状况,对马克思主义也有了更透彻的理解。回国后,在中共二大上,他顺利当选中共中央执行委员。可见,高君宇对党呕心沥血的贡献也得到了党和人民的一致认可。

(三)创办党报周刊《向导》

1922年8月,高君宇同蔡和森在上海创办了我党第一份机关报——《向导》周刊。周刊内设《中国一周》、《世界一周》、《读者之声》等栏目,在上海、武汉、香港、巴黎和东京等地同时发行,日发行量从最开始的3000份扩展到将近4万份,在大革命高潮时甚至达10万份。至1927年共出版刊期201期和汇刊5册,刊发国内外政论、时评700余篇,各地通信120篇,各种文告宣言近60件,国内外读者来信110余件,总计320万字以上。[4]在宣传党的纲领路线、解释党在工人运动问题上的方针政策以及开启民智等方面都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高君宇作为主编之一,也在其上发表了一系列针砭时弊的文章,引发了广泛关注。关于封建军阀与帝国主义相勾结,出卖国家的本质,他在第82期《江浙战争与外国帝国主义》一文中指出,“中国军阀战争,每次莫不有帝国主义在背后操纵利用”;关于介绍党与人民之间的关系,他在第4期《介绍一篇国民革命的纲领》中写道,“党惟有亲切于群众的利益,才不会在革命的群众前落伍”……[5]这些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丰富与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近代革命运动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山西共产主义运动的启蒙者

身为山西人的高君宇,始终不忘关心家乡共产主义运动的开展状况。五四运动前后,高君宇就频繁与山西进步青年王振翼、贺昌等进行书信往来,想要联合太原学生为北京学生的爱国斗争应援。随后,在他的悉心指导下成立了山西大中学生联合会,并在太原开展了3000余人的爱国游行示威活动。除了学生,高君宇还希望能发动起工人阶级的力量。1920年4月,他亲赴太原、大同两地,实地调研产业工人的生活状况。在调研过程中,工人们所遭受的非人待遇使他深感痛心,他将这些一手资料整理后写下了《山西劳动状况》一文,发表在《新青年》的五一专号上。文章所揭露的尖锐阶级矛盾在激发起工人斗争热情的同时,也为之后太原大国民印刷厂和太原制革厂工人大罢工等工人运动的开展营造了良好氛围。

作为山西第一位共产党员,高君宇还主动担负起了山西党团组织的建设工作。1921年5月1日,在他的指导下太原社会主义青年团正式成立。太原社会主义青年团“是先于中国共产党而诞生的,它对建党工作在某种意义上是起了思想和组织上的准备工作。”[6]由于当时恰逢五四运动两周年,青年团成员还走上街头散发了2000余份《共产党宣言》和革命传单,在太原产生了不小的影响。至1924年初,青年团已发展成为9个团支部,共有60余名团员,王振翼、贺昌、彭真等团员也先后由高君宇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5月下旬,高君宇再次返回并领导山西的建党工作,终于在1924年秋正式成立中共太原支部,张叔平为第一任书记。从此山西的革命运动开启了新篇章,各项斗争活动有声有色地开展起来。据另一位山西党组织的创建人彭真后来评价说:“高君宇是我们山西共产主义运动的启蒙人。”[7]

为让更多人了解马克思主义,扩大其影响力,高君宇在太原社会主义青年团成立后,随即整改他先前指导成立的《平民周刊》,使其成为在山西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反抗军阀统治与帝国主义的有力阵地。同时,高君宇还不忘对青年学生的理论教育,1921年9月在太原筹办了山西首个传播马克思主义书刊的传习所——晋华书社。书社将《共产党宣言》、《资本论入门》、《列宁传》等马克思主义著作出版、翻印,对青年的思想引领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后来,他又指导成立了青年学会和工人夜校,将马克思主义的火种播撒在了广阔的三晋大地上。

四、结语

高君宇的一生短暂而辉煌。1925年3月,在他生命的尽头,高君宇仍奔忙推进国共合作。作为中国共产党早期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其非凡的成长历程及多重身份的有效塑造对党的革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为我们研究建党将近百年来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问题提供注脚,同时有利于新时代青年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

猜你喜欢

高君宇太原山西
我在山西等你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第七届编委会
山西老陈醋保护有法可依
乡村振兴“太原模式”亮起来
太原清廉地图
山西:抓紧抓实春耕生产
人造太原
山西叹五更
一片红叶寄相思
院友高君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