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高职教育助力“双扶贫”策略思考
2020-12-08刘颖郑蕾张俊*
刘 颖 郑 蕾 张 俊*
(重庆城管职业学院 重庆 400000)
卫生高职教育是发展我国基层医疗卫生事业的基础,不仅通过人才培养和技能培训发挥教育扶贫作用,还积极参与为基层送医、送药、送政策等健康帮扶工作,这一“双扶贫”身份决定了其在脱贫攻坚中的重要地位[1]。2020年是我国全面脱贫的收官之年,在即将进入的后扶贫时代,卫生高职教育如何精准定位自身发展目标,持续发挥“双扶贫”作用是重要的研究课题。本文旨在厘清后扶贫时代健康扶贫工作面临的新挑战,剖析卫生高职教育参与扶贫工作的现状和困难,进而提出其有效对接并助力“双扶贫”的策略建议。
后扶贫时代健康扶贫工作面临重大的挑战
全面健康是全面小康的基础。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健康扶贫是落实国家精准脱贫方略的重要内容,也是破解因病致贫、返贫难题的主要手段。经过不懈努力,数据表明到2020年11月已有累计近1000万户因大病、重病致贫返贫的困难群众成功摆脱了贫困,我国健康扶贫攻坚任务已接近全面完成[2]。尽管医疗卫生水平逐渐提高,但随着近年来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剧,疾病谱也发生了变化,以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肿瘤及呼吸系统疾病等为代表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以下简称:慢病)的患病率呈快速上升趋势[3],将极大削弱患者自身劳动力并增加经济负担,成为后扶贫时代健康扶贫工作所面临的重大挑战。
我国慢病防治工作起步晚,任务艰巨,且缺乏现有的成熟经验。2017年1月,国家卫健委推进“三个一批”计划,即实施大病集中救治一批、慢病签约服务管理一批、重病兜底保障一批,将慢病防治与健康促进工作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但仍存在许多不足,如有部分民众对于慢病认识不足、缺乏足够重视,对相关医保救助政策不了解;不同区域、不同医疗机构对慢病的防治工作缺乏系统管理和动态监控,信息资源不能共建互享;基层医疗卫生人才欠缺,其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参差不齐。故如何让健康扶贫工作走向聚焦慢病的“靶向治疗”任重道远。
卫生高职教育参与扶贫工作的现状值得反思
基层卫生服务要发展,人才是痛点,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全科医生队伍建设。”由于基层医疗机构环境相对较差,待遇不高,人才流失严重,亟需补充新鲜血液,故职业院校作为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阵地责无旁贷[4]。近年来在多项政策支持下高职招生生源扩大,但自身教育资源欠缺的问题也日渐突出,表现为教学设施老旧、优质师资缺乏、教学内容和方法久未更新。有部分教师脱离临床多年,对基层卫生人员进行技术指导时缺乏足够信心。在社区义诊中,部分群众质疑院校教师的专业水平,所做工作得不到认可。此外,卫生高职教育因自身发展受限,在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成果转化方面直接服务于地方医药卫生和健康产业发展仍缺乏切实有效的实践途径[5]。资金投入少、社会资源有限,很难得到较大资助项目也成为重要的制约因素。由于没有充分认清和挖掘自身优势,没能将在校资源和行业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导致部分教职工参与扶贫工作积极性不高,故卫生高职教育在“双扶贫”工作中并没能完全凸显出其特色和作用。
后扶贫时代卫生高职教育助力“双扶贫”的策略分析
随着后扶贫时代和后疫情时期的到来,如何巩固现阶段的脱贫攻坚成果,以精确识别、精确帮扶和精确管理为特点的精准扶贫是符合时代特征的战略选择。院校要主动适应新发展格局、积极融入新扶贫战略,深入探索卫生高职教育与精准“双扶贫”的对接思路和实践途径,主要体现在五个“精准”上。
目标要精准。要正确把握精准扶贫新形势并发掘工作中的痛点和难点,认真谋划、主动作为,明确工作目标。要在人才培养、技能提升、创新创业、师资建设、社会服务等方面切实可行的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展开合作。要建立健全以行业为主导、院校为支撑,以基层卫生人才培养和基层医疗水平提升为任务的产教研用融合培养机制,切实帮助贫困群众解决健康脱贫中的实际困难和具体问题。
信息要精准。为充分了解健康扶贫新政策、准确把握基层医疗现状,组织学生进行社区实践、实习见习等活动进行现场调查,采用问卷调查和咨询服务等方式获取数据并进行分析。慢病调查除了涉及患者的病龄、职业、收入等基本信息,还应包括社保参与、疾病治疗及费用负担等情况。通过与医护人员进行访谈,了解基层医疗机构运营情况、所遇到的困难和阻力。随着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公卫领域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也不容忽视。院校要加强对健康信息服务的规范化管理,利用好各类宣传平台,联合医疗机构、社区等做好科学的信息发布和教育指导。
培养要精准。精准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强化技能培训、提升创新创业能力始终是高职教育最重要的任务,体现了教育扶贫的精髓。我院的人才培养工作始终围绕从事基层卫生岗位所具备的能力要求,坚持通过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从大一开始就对学生开设了就业指导课程,帮助他们准确把握就业形势,助力职业素养形成。对学生的整个培养周期可以概括为“三阶段、多环境、工学结合”模式:“三阶段”分别为递进式的专业认知阶段、理论深化阶段和实践提升阶段,以学校-医院、学校-社区、医院-社区-家庭等“多环境”合作为平台,将校内教育教学与行业跟岗实习、顶岗实习、社区服务实践等交替结合(“工学结合”)来完成人才培养任务,促进多方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培养贴进基层需求的高素质技能技术医疗卫生人才。
防治要精准。按照“政府领导、全民参与、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积极启动、稳步推进”的指导思想,慢病防治“精准”要体现在以下方面:①依托政府平台,指导并协同医疗机构、社区机构对辖区内建档立卡的帮扶群众定期随访,完成病情、用药、住院等信息调查,确保他们及时知晓并有效利用各种扶贫政策,为决策部门的政策制定、实施与调整提供参考和建议。②依托医疗平台,为群众提供送医、送药、义诊、政策普及等惠民服务,提升服务社会、服务基层的功能。③依托院校平台,以基层岗位需求为标准,为其培养合格技能型卫生人才,并要让人才愿意来、留得住、用得好。④依托社区平台,由基层医护人员、心理咨询师、社区工作人员和学生志愿者等组成帮扶小组开展各项活动,如通过板报专栏、学习手册等进行宣传和教育;不定期邀请行业专家开展健康科普知识讲座;组织辖区群众参加健康知识竞赛、棋牌、歌舞娱乐活动等。⑤依托家庭为平台,落实并推进家庭医生制,提供针对性服务;指导家庭成员和患者之间有效沟通与交流,提高家庭活力和机能,减轻家庭负担。
帮扶要精准。结合院校自身发展特点,帮扶工作采用人才帮扶、技术帮扶、师资帮扶等相结合的方式多渠道展开,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优化人才培养。切合扶贫攻坚实际需求,发挥院校教育资源优势,着力培养符合基层需求的优质、刚需卫生人才。②深化校企合作。积极推进产教协同、合作互惠,帮助基层卫生机构开展新技术、新业务,增强科技成果转化,规范基层医疗质量管理。③帮扶创新创业。构建就业创业导师队伍、师生融合创业团队,重点帮扶贫困学生的学业完成和创新创业。④科技成果转化。院校有针对性的定期送科技下乡,组建专家团队,开展专业讲座,提升科技服务效率。⑤师资互换互学。建立双向流动的“双师”培养体制机制,院校教师到医疗卫生机构进行实践学习,医护人员到院校担任兼职教师,双方加深了解、促进合作、共谋发展。
“精准扶贫”方略的提出,是为解决深度贫困问题而作出的一项重大理论创新,体现了扶贫方式和理念的重大转变。在新形势下,教育扶贫和健康扶贫也应把握“精准”方向、寻求“精准”策略,从而提升“精准”效果。高职卫生教育是新时期加强“双扶贫”工作的重要内容和重要载体。院校要以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突破口,多渠道加强与基层卫生机构、社区服务机构等的合作交流,积极寻求自身发展劣势与不足,探索符合基层卫生岗位发展需求的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建立健全各项帮扶机制以协助基层医疗机构提升其卫生服务能力,从而为助力“双扶贫”工作提供全面、有用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