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南海航道更路经对文昌地方文化的影响初探

2020-12-08

时代人物 2020年35期
关键词:文昌航道渔民

邓 辉

(海南文昌市文化馆 海南文昌 571300)

理论概述

南海航道更路经

南海航道更路经作为海南省文昌、琼海的传统民间文化,有着活地图之称,在文昌、琼海等地,渔民传抄《更路经》可追溯至明清时期,一个罗盘加一本《更路经》,让渔民可以在没有航海图标、卫星定位辅助之下,就能够顺利前往南海作业,并下南洋进行交易。因此“更路经”是航海者必备的工具,而图中记载的关于航行的气象、水流、路线等无一不是前人用生命换来的,十分宝贵。在《南海航道更路经》里除了西沙以及南海海域之外,也有一些国外更路有关信息,书中所记载的航线、岛礁、海况,以及记载的大海潮汐规律、风向以及风暴等和水文气象有关信息,对研究中国航海史、南海开发史都拥有十分珍贵的价值。

文昌文化

文昌市地处海南省东北部,有着优美的自然风景、文化底蕴丰厚,被誉为“阳光东海岸上的明珠”。作为海南三大历史古邑之一,自西汉元封元年,就有内地汉族移民陆续迁入记载。传统的儒学文化、农耕文化和移民文化给文昌文化提供了一个本土文化底色。

另外,近现代西方文化的传入和殖民文化的渗透、以及通过航海对外贸易交流,特别是与南洋--东南亚一带的民间交流,海洋文化的补充,使海南文昌文化更加多姿多彩。正因为多种文化先后经过相互间的碰撞、融合、升华,最终生成了一种具有独特个性的地域文化——海南文昌文化。

文昌文化具有旗帜鲜明的地方特色,其核心组成部分可分为两部分,一是传统儒学文化,二是海洋文化,两者互为表里又相辅相成,所以在外人看来文昌人思想传统保守,行为却又外向开放。

文昌人深受传统儒学文化影响,从衣食住行、生活习惯到宗教信仰,不忘祖宗习俗,保持家乡习惯,更积极传承中华文化。文昌人身处何地无论环境多么恶劣生活多么辛苦,都要对后代进行辛勤培养,读书是文昌人心目中至高无上的崇高理想。正因此文昌具有发达的教育以及浑厚的文化,是海南文化之源泉。

文昌人拥有明显的海洋文化核心精神,海纳百川,开拓进取,是文昌地方文化的一个显著特征。在文昌市,星罗棋布的西式建筑、热带作物园,以及各地方言中夹杂着英语、马来语等,无不展示出文昌文化的开放容纳与中西合璧的风貌和魅力。也使文昌英才辈出,特别是“宋氏三姐妹”以及张云逸大将等205名将军,更让文昌地方文化精神在近代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南海航道更路经对文昌地方文化的影响

“南海航道更路经”成为了文昌渔民在南海生存的见证。证实了文昌人正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者。长期以来,南海航道更路经本身衍生的民间文化,及对外交流融合外来特别是南洋(东南亚)文化,对最终形成极具地方特色的文昌文化产生了十分深刻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造就文昌地方文化基石

第一,使得文昌具有了外向的文化特征。和普通渔民相比,掌握“更路经”的渔民活动范围更广,并非传统渔民在近海甚至于海边来谋生存。他们的渔民生活领域更广,不断向南挺进,先是抵达西沙,之后又前往南沙,后来乃至于到抵达了曾母暗沙附近。正因此文昌人的文化具有开放性,他们拥有海一般宽广胸怀,能够接受新事物,具有更加灵活的经营头脑,例如他们捕捞海鱼之后,能够在第二年春夏之交时抵达新加坡,更可以去马来西亚进行贩卖,并从这里获得土特产回到文昌地区进行交易。

第二,具有保险精神。文昌人当初驾驶风帆船,只是依靠罗盘,加之原始的水流以及水深测试,以及独到的目测能力,就可以破除各类艰险,能够从文昌前往新加坡、马来西亚,敢于在陌生海域中航行。南海是287个岛、洲、沙滩、礁石等组成的,地理复杂面积广阔,然而渔民们先后都做了探索,并可以为一些岛屿冠名[1]。外向开放、无畏艰险、开拓进取的精神构成文昌地方文化的基石,让文昌人走向全世界,被誉为“凡是有海水的地方,都有文昌人”。

丰富文昌地方文化内容

语言文化方面。作为海南话方言代表的文昌话,属汉藏语系汉语闽南方言。在演化过程中,既传承了汉语和闽南方言的基本语素,也包含了极其丰富的外来语,非常生动有趣。由于历史上的贸易往来、民间文化交流、海外华侨等原因,文昌方言受亚洲国家和地区,尤其是东南亚地区国家的文化和语言的影响较深,有英语、马来语、印尼语、泰语、越南语和柬埔寨语和日语等语素,这些外来语中英语的影响最大。文昌人喜欢打排球,几乎每个乡村都建有排球场,素有“排球之乡”之称。他们在打球时讲的专业术语大都是英语,比如:他们把“檫网”叫做“密”,是英语的“net”的谐音;把出界叫做“奥赛”,是英语“outside”的谐音;把一传叫做“头波”,二传叫做“二波”,三传叫做“三波”,这些都是英语的“firstball”“secondball”和“thirdball”的含义[2]。

民居建筑文化。文昌民居一个突出的特点是中西结合,带有浓厚的华侨文化特色。文昌最有名的建筑是文南老街与铺前镇胜利街骑楼,为特有的侨乡南洋式建筑,都是当年华侨从南洋返乡所建。这里南洋骑楼具有中西文化身影,属于海南省独有的古城镇建筑范例,彰显了海南不一样的建筑风情。

如全国第七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韩家宅,建筑风格沿用海南传统布局,四进大宅院每进正屋三开间,有横房16间,四面有高大的院墙护卫,东横屋顶建方形凉亭二座。既体现了文昌本土元素的民居特色,又融入了南洋以及西方建筑的艺术风格,是海南侨乡建筑的典型代表。

饮食文化方面。在饮食文化方面,文昌地区与其他地方最不同的地方要算“吃茶”,文昌人把“喝”茶称为“吃”茶。经统计,2020年仅会文镇就有大大小小140间茶店,遍布大小集市,深刻影响文昌人的生活。文昌人所称的“茶”与海南其他地区的茶的概念也大相径庭,文昌人的茶主要是指红茶、咖啡、奶茶、牛奶等加糖加炼奶的甜饮品,必须配有点心,其中有一“椰子酱面包”,里面是甜甜的酱料搭配面包饼,文昌话俗称“嘎亚包”,“嘎亚”是马来西亚“椰子酱”音译而来。此外,华侨带来的海外文化使海南成为中国最早推广西式饮食的地方,中式和西式糕点两者在文昌大放异彩花样百出。极具特色的饮食文化造就了现代文昌人民的生活。

赋予当地民间信仰。海神信仰是文昌典型宗教文化特点,除了“水尾圣娘”信仰,还包括了“天妃信仰”“108 兄弟公”“五姓孤魂野鬼”,这些使得当地宗教信仰呈现出不一样的风采,在当地人心中,它们扎根于生活当中,已经在南海诸岛得到了普及。在《西沙群岛文物调查》当中指出,我国1974年的一项调查显示,到该年为止,西沙群岛仍然有14座源自于明清时期的小庙,其中供养的都是天妃、观音、108兄弟公等,由此可见历经数百年历史,这里的信仰几乎没变[3]。

南海航道更路经的传承和发展

传统文化既要保护更要传承,南海航道更路经在流传中通过口传的方式占据了较大部分。针对口传更路经,在民间普查、收集《更路经》和相关实物,对健在的老渔民、老船长等进行采访,最终系统整理采集、挖掘利用。过程里结合现代录音、录像以及其他数字化媒体,保证了采访的真实性,记录的全面性,并专门进行口述档案,将所有信息转化为数字形式进行仔细保存,让这些珍贵的历史文明得以保存,让更多的人了解文昌文化[4]。

总结与思考

南海航道更路经是渔民在生存过程中,不畏艰难,在大海中拼搏奋斗的智慧结晶,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同时,也是文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文昌地方文化的发展和继承都具有重要价值。优秀的传统文化是需要我们保护和继承的,只有这样才能将精神传承下去,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民。

猜你喜欢

文昌航道渔民
文昌发射场暮色
核雕收藏有什么窍门
厦门港航道通过能力建模及应用
秘鲁渔民的生态平衡智慧
新航道
英语高能高分 就上新航道
长征七号火箭在文昌发射场首飞成功
宣扬渔民一家 鼓励渔民互救 广东省渔业互保协会竭力打造“渔民之家”
深空探测,未来将在这里启航——走进文昌航天发射中心
“实验与探究”的变式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