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然科学系统论视域下的中国近代史变迁
——评《开放中的变迁:再论中国社会超稳定结构》

2020-12-08祝伶俐

时代人物 2020年35期
关键词:系统论变迁稳定性

祝伶俐

(上海师范大学 上海 200000)

20世纪80年代,金观涛、刘青峰两位学者利用自身学科背景,运用系统论方法重新解读中国近代史。两位学者将自然科学方法运用到具有复杂性和动态性的社会科学领域尤其是注重史论和史实的史学领域这一过程是否正确地把握住人类社会历史前进的方向尚且值得进一步探讨。本文无意着重探讨这一问题,仅以此问题为引,尝试对《开放中的变迁:再论中国社会超稳定结构》一书作简要评说,力求更加辩证地、客观地探讨其思想意义。

内容概述

本书的主题是把超稳定结构放在对外开放条件下观察,探究超稳定结构在受到西方工业文明冲击后的行为模式。作者认为,“传统一体化结构解体—意识形态更替—新一体化结构建立”是对外开放条件下超稳定系统的典型行为模式。[1]在中国传统社会组织中,大一统官僚机构居于上层组织;乡绅自治居于中层组织;宗法家族组织位于基层组织,这三层组织层次统一于儒家意识形态之中,这是中国传统社会特有的整合方式,也是在相对孤立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

超稳定系统及其局限性

金先生的超稳定结构概念来源于阿希贝的论著。根据阿西贝的概念,超稳定系统具有两大要素:通常稳定性以及在此之上的自我修复能力。尽管金先生的超稳定结构概念来源于阿希贝,但其所用的超稳定系统概念却是专为中国封建社会定做的。金先生认为,超稳定系统“一方面具有巨大的稳定性,另一方面表现出周期性振荡。”即这种系统的巨大稳定性,是依靠它本身固有的周期性振荡的调节机制而得以实现。这种概念上的演变早已远离阿希贝最初的定义内涵。金先生所重新定义的超稳定性尚缺乏一种科学性,仍需进一步探讨,这主要表现两方面,首先,在系统论理论中,“稳定性”是属于定性而非定量式概念,无法用具体量词进行限制性定义。在此,金先生所运用的“巨大的稳定性”这一鲜明的定性化语言不符合控制论原则,无法精确定义“稳定性”概念。其次,周期性振荡是系统论的一类运动体制而非调节机制。而金先生所认为的可以“系统”通过周期性振荡来实现自修复的观点很难在控制论的代表著作中找到。只能说这是一个未经论证的假设,其科学价值有待进一步深究。这对于缺乏相关学科知识储备的读者来说,不仅很难发现其理论破绽,相反,一旦接受变异的“超稳定系统”内涵,那么就很自然地把其结论当作经过严密逻辑推导所得到的科学命题,导致无法看清理论的另层深意。同时,金先生在对中国封建社会定性时,把“相对稳定”歪曲为“超稳定”,这是一种大前提的错误。主要原因在于其并未恰当运用将系统论中的一个限定性极强的非基本概念,而是将其作为立论的基点试图为长达数千年的社会结构定性,如此轻率可谓有悖于科学精神。此外,超稳定系统理论无法从根本上揭示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的原因。社会结构处在动态变化之中,若把相对稳定理解为“超稳定”,把发展缓慢看成“长期不变”,那么不乏出现以偏概全,自相矛盾的情况,凸显局部性概念的局限性。而唯有在更为广阔的时空背景下重视中国社会内部三个子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且将系统内部因素与地理环境、对外交往等多种因素加以考察,才能科学地揭示中国封建社会结构发展缓慢的原因。

史学研究中的系统方法论窥探

在《开放中的变迁:再论中国社会超稳定结构》一书中,社会结构的演变是其内部三个子系统相互作用、相互调节的结果,在此过程中会释放出一种瓦解社会结构本身的破坏性力量,即无组织力量。这是一种起破坏性作用但不代表新的社会形态的客观力量。恰恰在这一点上金先生找到突破口,即从人的主观意志方面去寻找建设性力量,将社会结构的变迁归结农民战争,从而促成其封闭系统式的研究方法。金先生所运用的系统论的研究方法具有封闭系统的典型特征。从广义的角度来看,现代系统理论包含系统论和控制论,按系统与环境的关系可区分为封闭系统和开放系统。而现代系统理论最大的价值在于把客观事物看作是开放系统而非封闭系统,其注重从事物的普遍联系来考察事物的发展演变。考虑事物内外部信息流交叉等多种因素。由此可见,开放性是系统论中的精髓。控制论创始人维纳认为,一个控制系统是一个与周围环境密切联系的系统。它通过自己的反馈机构可以减少系统的嫡。据此,无组织力量等同于嫡。不同的是,它并非金先生所表达的狭隘而又兼具封闭特质的嫡。尽管书中多次使用了系统论相关的术语,但也无法改变其非系统论的实质。

系统论所展现出的动态性表明一个共同体或有机体的存续需要的是开放而非封闭系统。纵观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我们无法否认的是不同社会在开放的程度和水平上都有所不同。真正对人类社会历史把脉清晰的莫过于历史唯物主义思想,其可以解释开放系统下人类社会共同体内外部共同作用所推动的社会前进的方向。在本书中,无组织力量是系统内部产生的起破坏作用的力量,其“崩溃一修复”的循环演化模式屏蔽了外界的干扰,系统则承担着自行修复的功能。尽管如此,我们也会发现历史上社会的自我运行与向前发展都会展露在开放坏境之中。此外,历史唯物主义从全部历史发展过程着眼的而非对任何一个具体历史都要找出经济上的“终极原因”具有科学性。以此为标准,本书运用系统论方法将政治、经济、意识形态平等相待具有片面性。唯物史观在承认相互作用的同时又对其终极原因加以揭示是向前迈出决定性一步的表现。而本书讨论仅从相互作用角度考察历史进程而忽略探讨支配历史因素相互作用的物质终极原因,对于史学研究而言,难免有些退步。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关于《开放中的变迁:再论中国社会超稳定结构》这本书中所论述的内容,提出的观点可从两种不同的视域看待它,在此,或许对读者产生某种困惑,即到底应该怎样看待这本书以及其中所提出的观点?“在寻求宏观解释模式时不能脱离历史语境本身”。多维度的视野会让我们更加透彻地理解这本书,使我们对历史的发展、社会的演进拥有更深层次的认知,而正是本书所带来的争议性从侧面体现出其价值所在,里面所包含的关于历史和社会的思考有待我们进一步探讨,这也是本书值得我们深刻阅读的意义所在。

猜你喜欢

系统论变迁稳定性
结构设计稳定性保障策略研究
PEG6000修饰的流感疫苗脂质体的制备和稳定性
小渔村的变迁
抬升角对食蚜蝇飞行动稳定性的影响
新兴权利保护中利益合法性判定的动态系统论
基于系统论SPO模型的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干预实践
回乡之旅:讲述世界各地唐人街的变迁
纳米级稳定性三型复合肥
一纸婚书见变迁
清潩河的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