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思政课问题导向式专题教学研究的思考
——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为例
2020-12-08李成福
李成福
新疆科技学院,新疆 库尔勒 841000
在科技信息技术爆发式发展的新时代,学生通过各种平台获取海量信息的同时,也受到了多元化思潮的侵染与影响。如何提升大学生的理性判断能力,提高其政治素养、文化素养和思想道德素养等基本素质,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明确强调,应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主阵地作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简称“概论”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核心课程,是旨在帮助大学生认识和理解中华民族是如何在风雨磨难中一步步实现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历史性飞跃的基础上,增强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道路自信以及文化自信,进而能自觉担负起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责任与使命。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却普遍存在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陈旧、教学内容繁冗、对学生感染力和价值引领力不够等问题。加之大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已或多或少地了解过“概论”课相关内容,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已无法满足新时代大学生对知识和信息的需求,也就难以提高学生上课的抬头率和课堂参与度,从而制约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因此,在有限的教学周期内讲好“概论”课,实现理论讲授和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需要创新讲授方法,并结合教学重难点和学生的热点关切创新教学内容。
一、问题导向式专题化教学的必要性
开展问题式专题教学是由“概论”课的内容和特点决定的。“概论”课程的内容包含五个“基本”,即党在不同时期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基本要求”,此五项内容要求大学生通过“概论”课程学习有进一步理解和认识,增强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解和认同。“问题导向”教学模式强调将问题导向的教学方法应用于教学全过程,实现问题链+专题式教学的统一,在有效地创设教学情境中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实现对其价值引导的润物无声,提升高校“概论”课教学的亲切度、感染力与实效性。
刘云山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要坚持与时俱进、树立问题导向,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应有作用。”[1]纵览中国共产党人治国理政的历史,就是通过不断解决现实问题的历史。“历史,从来都是在直面问题中展开其波澜壮阔的画卷。”[2]关于为什么要以“问题导向”作为“专题教学”的发端,中南大学教授谭希培认为,“缺乏问题导向意识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没有灵魂的教学;没有问题导向意识的课堂,是没有灵魂的课堂;没有问题导向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对学生而言是不可能有吸引力与说服力的”。[3]关于专题教学的内容选择方面,张润枝强调:“专题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形成必须与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所思所想紧密结合,根据教材核心内容和学生实际需求,形成多个教学专题,进行深入的理论挖掘,以提升理论深度和对现实问题的解释力。”[4]
根据笔者所在高校近年来“概论”课教学实施的过程和效果来看,虽然能够顺利完成教学任务,但在教学过程、教学效果和考核方式上还存在一定问题。
(一)教学过程存在的问题
在近些年的教学实践中,任课教师对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方面形成普遍共识。2018版教材较2015版增加了很多新的内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比例有明显的的提升,同时在结构上有了变化,各个章节自成体系,例如:从第五章邓小平理论到第七章科学发展观,这三章内容都囊括了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思想、党的建设的思想等内容,如果严格按照教材内容规划教学内容将导致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过程中出现内容上的重复。又例如:第八章之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容与之前章节的内容尤其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容又有所重复。加之“概论”课课时不断增加,所以在教学内容上如果紧跟教材结构布局,就会难免存在教学内容的重复,从而使整个教学体系的逻辑构建存在难度。另外,根据任课教师反映,按照教材体系结构安排教学内容的过程中,由于专业所限,在讲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时,对部分内容的把控有能力上不足的情况。例如:在新时代经济建设思想的讲解中,教师因没有经济学专业背景,所以对供给侧改革方面内容的把控有所不足。
针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以上问题,亟需根据教材体系的内容对教材内容结构进行合理调整布局,形成问题导向式专题教学体系,加强教学体系的逻辑构建,以避免上述问题。
(二)教学效果存在的问题
目前笔者所在高校“概论”课仍然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由于存在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倾向,导致课堂教学还停留在传统的灌输模式上。主要以“主体-客体”关系维度为指导,强调教师的主体地位与学生的被动接受信息的客体地位,这种关系维度导致的我讲你听的灌输式教育已不适应新时代大学生的实际。在课堂上存在普遍的睡觉、玩手机,抬头率不高的问题,教学效果欠佳。
因此亟需构建“主体间性”教育模式,强调双向互动、平等交流,从传统“独白式”转向“对话式”,教育关系上由“主体-客体”转向双主体教育模式,在对话中共同解决理论问题、思想问题和现实问题,这是推进问题导向式专题教学模式中教学方法方面的重要抓手。
(三)考核方式存在的问题
目前,笔者所在高校“概论”课仍属于考查课,考核方式以开卷考试为主,根据近年来课程考核结果来看,大部分学生均能通过考试,但是也有部分学生在考试中答题“打擦边球”,例如:在解答新时代为什么要加强党的建设时,部分学生回答的是科学发展观中党建的内容;在解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的内涵时,部分学生回答的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容等。造成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就是教材体系在部分内容上存在重复现象,加之部分学生平时上课不抬头,下课不看书,直接导致考试找不着相关内容。尤其是对于民语班、双语班部分学生来说,因为国语水平欠佳,更是难以理解教材体系上重复的内容。
因此,针对上述课程考核中存在的问题,在进行问题导向式专题教学改革的同时,应该在课程考核方式上做出改变。
二、问题导向式专题化教学改革的方向
(一)教学内容改革
受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模式的影响,“概论”课的教学往往是在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灌输为主的模式下进行的,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被忽视,从而造成了学生在学习中“主人翁”意识的缺失,导致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要想在教学过程中真正捕获学生的所思、所想、所惑及他们所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并做好相应的解疑答惑,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不能禁锢在“本本主义”的囹圄中而囿于原有的教材体系,而是要求教师要着重做好从教材向教学的转化,在尊重教材原有理论体系的基础上,根据新中国成立以来党治国理政的基本方略的形成过程,结合历史线索和教学实际情况,以及与先修课程的交叉内容进行整合,通过前期的铺垫和积累,立足于“概论”课教学重难点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实施专题化教学,促进教学体系更富逻辑性。
(二)教学方法改革
专题化教学需要不断完善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学生参与式教学和角色互换教学等教学方法体系。为了提升学生在教学中参与度须重点开展任务教学方法改革,例如:可在每个专题设置1-3个重点任务,制定统一任务书,学生组成任务团队自主完成任务,充分发挥任务驱动在整个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同时结合课程内容和教学需要,指定相应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经典理论著作和重要论述作为阅读材料,要求学生阅读学习,撰写读书笔记、分享心得体会。
(三)教学考核方式改革
“概论”课教学的最终目标是通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制度、道路、文化的学习来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符合主流意识形态要求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学生而言是一种精神构建,不是知识性教育。因此,根据上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情况,须改变过去单一的理论开卷考试考核方式,采取综合考核方式。
本课程综合考核应由课堂理论教学考核、实践教学考核、平时成绩三部分构成。
课堂理论教学考核。即对课程核心理论内容的考核,应以闭卷考试为主,卷面成绩百分制,课堂理论教学考核成绩占本课程总成绩的50%。该部分考核应侧重考查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例如:在考试试题题型的选择上应结合社会热点问题以论述、案例分析题为主。
实践教学考核。实践教学考核考核成绩占本课程总成绩的20%。该部分考核应以学生《概论课实践教学报告书》的完成质量情况为参考,以学生在具体实践中的实际表现为主,由任课教师根据实际情况赋分。
学生平时表现考核。平时成绩占本课程总成绩的30%。学生平时表现考核依据“学生平时成绩登记表”的记载进行,着重考核学生平时学生的考勤情况、课堂表现、完成作业情况等。
三、问题导向式专题化教学改革的目标
进行问题导向式专题教学改革,首先,聚焦重点,围绕重点形成符合课程历史线索要求的具有严密逻辑性的教学专题,整合教学内容。其次,凝练问题,结合课程内容所有解答的核心问题,坚持从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的所思、所想、所感和社会热点问题出发,紧密联系当代青年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和认知特点,形成问题链。最后,根据教学实际需要将问题链融入教学专题中,以问题意识和问题导向推动专题教学内容的展开,以专题教学推动问题的解决。从而使“概论”课程更好地贴近学生实际,提高教学效果,达到理论和实际的有机统一。
高校“概论”课教学过程中存在很多共性问题,为了提升教学效果,实现以“概论”课为核心的高校思政课程立德树人的现实效果,有必要对“概论”课问题导向式专题教学模式改革作进一步的研究。以上观点是笔者近年来从事“概论”课教学结合学生学情特点得出的一些粗鄙经验的总结,希望能对“概论”课教学改革有一些帮助,其中尚有一些不成熟的观点,希望在日后的教学实践中进一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