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对写作的导向性影响
2020-12-08孙佳佳
孙佳佳
福建省东山第一中学,福建 漳州 363400
中学语文的教学,很大程度上可以认为是阅读教学,语文学科的教学课时基本都用于阅读教学。以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为例,每一册都设有写作教学单元,但极少有学校开设专门的写作课,这一个单元被作为阶段性写作训练的主题。现行的写作课,基本公式为题目+范文+写作技法归纳,而写作过程指导却是缺失的,这就导致高中学生作文写作的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严重影响到学生写作能力的持续提升。从这个角度来看,通过目的性和针对性突出的阅读教学,不仅可以较好地弥补写作教学的不足,还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在进行阅读的过程中,从阅读作品中吸取营养、获得启发,更好地促进高中学生作文能力的持续提升。在本文中,笔者尝试在常态化的阅读教学中发现写作指导的“教学点”,让“读”与“写”这两只学科抓手并行,突破中学生阅读与写作的困境。
一、缚于“标准答案”的学生思维
2020新冠疫情期间,多个省市的居家线上测试卷都选用了与疫情相关的作文题目,其中有一题:面对汹涌的疫情,人们“谈鄂色变”,多地出现歧视武汉人甚至湖北人的情况,请你谈谈看法。学生的写作立场出现了“一边倒”:“隔离病毒不能隔离爱”、“人与人之间需要信任与温情”、“只有愚昧的人才会害怕”,甚至“智者不惑、勇者无惧”,诸如此类的文句漫灌于文章中。学生缺乏常识与思考分析的现状令人担忧,以巴金先生的《小狗包弟》为例。课堂阅读教学的最后一个设计是让学生讨论:巴金先生的忏悔是否有必要?每一次的讨论中都会有学生认为:保全自己及家人是正确的,一条小狗的生命不能与一家人的生命相提并论。这是一道开放题,但我十分赞赏这样的“反弹琵琶”。长期受缚于“标准答案”的学生大多会“顺着”作者的写作意图,赞成“心灵拷问”而忽略现实情况。
阅读作品,是我们突破自身直接生活经验局限的过程。通过阅读,我们得以扩展、丰富对世界和他人的认识、理解;再通过这种间接获得的认识和理解,结合直接体验来观照自我,由此触发对自己的生活和生命的思考。《小狗包弟》的时代背景距离我们的生活太遥远,学生不一定能理解巴金的畏惧与愧疚,这就需要教师带着学生细读文本,从文章前半部分“我与小狗”的故事中读出人与狗的情感其实“类似”于家庭成员,所以愧疚;但正因为“类似”而“不是”,所以在家人与小狗之间,作者选择了家人,放弃了包弟。很多教师在教学这篇散文时为使学生能够“知人论事”,大量补充文革时期的资料,然而收效甚微。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抓住情感变化的脉络才是教学这篇文章比较容易引起学生“共情”的切入点;看似随意的生活描写,实际上是有意的情感铺垫,让作者笔下的“包弟”不止是一条狗,使心灵的拷问充满愧疚。由此可见,学生的“不会写”,很多时候是缘于教师“错误的教”,以文解文,让教学回归文本才是阅读教学不可偏离的正道。
二、“知人论事”对于文本解读的利与弊
在中学语文的诗歌鉴赏教学中,“以意逆志,知人论事”一直被认为是读懂作品的一把钥匙。诚然,探究作者生平遭遇,了解其所处时代环境,对于理解诗词是很有帮助的。如易安居士李清照写“愁”,“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是闺中少妇的相思之愁,虽则“才下眉头,又上心头”,却依然可以“东篱把酒黄昏后”。经历了国破家亡之后的愁,是“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是满地黄花堆积无人摘,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一如南渡成为李清照人生和作品的分水岭,苏轼的“三起三落”、杜甫经历“安史之乱”等等,“知人论事”在诗歌阅读中的作用无须赘述。但在散文作品中,这把钥匙就常常无用武之地。
梁实秋先生说,“一个人的人格思想,在散文里绝无掩饰的可能,提起笔便把作者的整个性格纤毫毕露的表现出来。”①可以说,散文是抒写个体情怀,表现自我真情实感的文体形式,王荣生教授称之为“与我们日常生活经验最为接近的文学样式”②。因此,散文中所表达的所思所感,是作者自己的情感与思考,读者不能以己之心,揣度作者之意。例如朱自清先生的名篇《荷塘月色》,历来就有政治说、爱情说、时代说、工作说等等不同意见。王荣生教授认为,文学作品中呈现的是具有“这一位”作者个人情感特性的感官所过滤的人、事、景、物;作品中对所提及现象的阐释和问题的谈论,也不完全是“客观的”言说。以《荷塘月色》为例,文本中光影和谐、色香共生的荷塘不一定是清华园里荷塘的样子,它是朱自清眼中的荷塘,是朱自清想要呈现的荷塘,也是平日的朱自清未尝见过的荷塘。写作,可以是有意为文,有的放矢,也可以是兴之所至,系之以感慨。因此,对写作目的的过度执着会削弱作品的美感,从而忽视对文本和文字本身的关注。阅读教学应以文本为框,文字文段为重点进行解读,回到语文学科的原点。
三、多维归因,从接纳人物的善恶兼具开始
所谓多维归因,就是将事件引发争议或者矛盾产生的综合原因按一定的逻辑顺序进行分析,从而提出解决问题的有效应对措施,即有的放矢。③很多学生甚至可以说大部分的学生写文章时,在分析“为什么”这个层面,原因往往一段交差: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样做有什么意义。小部分学生稍好一些,能够再写一段反面的批判,使之构成一组对比,即不这样做的话会有什么样的后果。但这样简单的归因往往不具有说服力,甚至站不住脚。每一道考题中的争议和矛盾情境都是综合因素影响、作用下的结果,而非单一原因。真实情境的叙事性材料写作暴露出学生写作过程中缺乏独立思考,遇到问题不懂得去追问“为什么”,导致他们在行文过程中单向论证、简单归因。
笔者曾设计一堂作文课,以“我”对新闻事件的思考导入,向学生展示缺乏理性思考与多维归因的后果。其中,引用了日本丰田公司的创始人丰田佐吉的“5why”分析法,就是针对一个问题以5个“为什么”自问,以追究其根本原因。通过因果关系链条,从结果入手,连续发问,直至找出原有问题的根本原因。课后学生习作证明这个方法用于分析真实情境的叙事性材料写作有一定的借鉴性。鼓励学生在对材料中的争议或者矛盾点进行归因的时候多问几个“为什么”,从结果到原因之间可能会有哪些环节或者因素在起作用,避免学生将自认为的原因与材料中的结果简单对应。
议论文写作的本质,是把写作者所主张的某种判断加以论证,使对方信服。论辩的核心,在于使提出的观点能够成立,并且能够被原本持不同观点的人同意。这要求我们在写作过程中具有对手意识,知己知彼。如在教学《雷雨》时,关于蘩漪这个人物的讨论就是很好的导向点。蘩漪是坏人吗?单纯从伦理道德角度看她是极度自私邪恶的,但在重重追问下就会发现,她是封建礼教的受害者,她的自私恰是一种病态的反抗。在这个人物身上,善恶美丑是交错的,而不是简单的二元对立。甚至我们可以设想,15岁的蘩漪也像翠翠一样单纯美好,而40岁时饱尝艰辛的翠翠也许就是另一个蘩漪。引导学生全面立体地分析人、事、物,使之养成具有多维归因的思维习惯,是教学的一个重要导向。
四、文以载道,写作就是用笔来说话
文以载道一直是文章写作和文学作品的重要目标,作者往往不通过直接的语言来进行感情抒发和观点表达,而更多是通过对事实的完整、真实、生动记录和再现,借以抒发作者的情感思想和真实目的,进而达到影响人、鼓舞人、感染人的目标和完整记录历史、再现事实的目标。通过文以载道的方式,作者的观点和思想可以被更好地寓于作品的文字之中,即使经过漫长的历史演进过程,文学作品仍然可以很好地将作者的思想流传和保存下去。
但从目前高中学生写作的现状来看,受写作思维、写作时间、题材和题目的诸多限制,很多学生在很大程度上存在重修辞、轻内容,重抒情、轻写实的问题和不足,不注重在文章的内容和内涵上下功夫,反而将大量的精力放在做“表面文章”上,如果不进行有效的引导,就会导致高中学生的作文出现很强的“诗歌化”、“散文化”和“抒情化”倾向,不仅会影响高中学生作文写作的效果,也会对学生未来成长中的写作倾向产生负面的影响。之所有产生这种“诗歌化”和“散文化”的写作倾向,从中国文学发展的脉络和历程可以找到清晰的答案。中国诗歌在发展伊始就越过史诗,直接进入抒情诗,学生的写作问题一如诗歌偏重抒情性而缺失现实性。作为中学教育的风向标,从命题作文到话题作文,再到任务驱动型,高考作文越来越趋向特定语境下的文字表达,这是以考试来改善当前中学生“散文化写作”的一剂药方。
朱自清先生曾说:“只注重思想而忽略训练,所获得的思想必是浮光掠影。因为思想也就存在语汇、字句、篇章、声调里。”④作文就是练习用自己的话来表达想要说的意思。高考作文也是一道主观题,需要一定的答题技巧,更需要“熟能生巧”的反复练习,在多次的写作练习中发现自己,阅读自己,完善自己。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要通过阅读教学,既让学生在文学作品中熟练自己的写作和表达作品,更要引导学生们跳出文学作品的本身,站在文章立意、背景、情感等更为宏观的维度去反思,追根溯源地找出文学作品萌发的初衷和灵感来源。通过这样的针对性教学和训练,学生们就可以更好地理解作文考试中给予的特定语境,进一步准确解读和把握出题者的真实想法,从而将自己的写作技巧、写作素材有机地组合起来,更好地完成命题作文给出的写作任务,完美回应出题者的目的和初衷。
综上所述,针对当前高中语文作文教学中存在的种种不足和问题,广大高中语文教师要不断创新思维,转变思路,不仅抓好语文写作的技法、修辞、语法方面的针对性训练,也要从文学作品阅读教学中鼓励和引导学生寻求灵感和收获,让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更好地结合起来。同时,要通过有针对性地阅读大量的文学作品,更好地掌握高中作文写作的关键点和难点,更好将命题作文与日常教学结合起来,通过命题作文表达自己的写作意图,展现自己的写作能力,最终实现高中语文写作能力的持续提升。
注释:
①梁实秋.论散文.见周红莉,编.中国现代散文理论[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l983.36.
②王荣生.散文阅读教学设计的原理[J].语文教训通讯,2012(11):29-36.
③钟斌,等著.说理的境界 高考议论文的问题诊断与批改[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7.
④朱自清.文心· 序.见:夏丐尊文集[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83: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