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时代价值
2020-12-08郭燕
郭 燕
南昌航空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西 南昌 330000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继承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思想精华和理论观点,运用马克思、恩格斯有关生态的相关论点分析和解决当前我国生态环境所面临的严峻问题,对于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从传统的工业文明走向新时代生态文明具有开创性和历史性的重要意义,为进一步实现全球生态文明的永久性、系统性发展提供强大的思想理论支持。
一、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新兴技术日新月异,经济高质量、高速度发展,消费结构日趋多元。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并没有因为一味地追求经济的飞速增长而放弃对于环境的保护,我们始终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发展的基本原则,秉承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理念。但不排除某些地区或者某些领域无法通过科学化、专业化、合理化的手段处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关系,企图采取毫无节制地消耗自然资源、破坏生态环境等盲目行为换取经济的短暂增速,导致本就严重的能源资源问题、生态环境问题而愈发岌岌可危。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1],并反复强调生态文明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的突出地位,这些重要论断和方针政策强有力地说明:经济的健康运行必须以良好的生态为前提,任何地区任何国家都不能冒着破坏生态环境的风险,做损人不利己之事。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生态观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提出了“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2]。大自然是相互联系有机整体,每一个部分系统遭到的破坏都将引起“蝴蝶效应”的加剧,致使威胁人类生存的环境问题日益显现出来。因此,对于加速推进生态保护修复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在进行生态保护修复时应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原则,以生态环境的本身恢复力为主,辅之以生态工程建设,减少过多的“人工干预”,给自然恢复多一点耐心、多一点信心。例如:地震致使九寨沟的部分景观遭到不同程度的损害,在对景观进行修复的过程中,主要是自然修复,必要时才会采用人工干预的形式,经过两年多时间的封闭式管理,在地震中遭到破坏的景观通过自然力得以逐步修复与更新,并促使了一系列新景观的产生。
总而言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继承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基础上进行了开拓创新,根据中国具体的生态环境状况的时代话语体系,提出了一系新思想、新论断,不断创新中国生态环境治理新的实践路向。
二、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基石
人类共有一个家园,保护环境是全世界人民面临的共同挑战和共同责任,在生态环境保护这一重大时代问题上,任何人、任何国家都无法置身事外,建设美丽家园永远是全世界民众不懈奋斗的远大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3]。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立足于当前创新发展的时代主题,既是对人类发展至今诸多问题进行深度反省的智慧凝结,又科学论述了人与自然平衡、永恒发展的深远意义,是激励各国人民为人类根本福祉不懈奋斗的科学航向。
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为全球经济的可持续增长提供了系统、全面、完整的理论和方法的指导,为世界人民幸福感的获得提供了中国方案。中国始终将世界视为国与国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命运共同体”是一种超越民族国家和意识形态的国际观[4]。根据这一系列的科学论断,中国也同各个国家开始了一系列的创新性合作,积极搭建各方对话交流、携手合作的国际平台,例如:扩大共建“一带一路”的朋友圈,使各国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已经成为命运共同体、责任共同体;“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倡议使中国和东盟民众往来日益频繁,有助于进一步推进中国与周边国家的深入合作,促进共同发展;“海洋生命共同体”的构建将大众视野聚焦到了海洋生态,有利于促进海洋经济发展质量提升、海洋生态环境优化。中国将继续加强人文交流、促进各国民心相通,不断为生态文明建设添砖加瓦,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增添新的动力。
三、是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的共同思想基础
建设美丽中国,是全社会人民的共同期盼,需要每一位中华儿女树立正确观点、践行正确理念,在全社会形成思想共识,共同促进生态文明常态化发展。
首先,提供了生态文明价值观。新时代有关生态文明发展的相关内容,将研究对象从人与社会扩展到了人与自然、社会与自然,告诫人们自然界有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独体价值,有其自身的权利性质,我们必须尊重自然发展的客观规律,按自然法则行事,那种“人定胜天”的人类中心理论、那种过度开发和利用自然的实践举措必将受到大自然的猛烈报复。生态文明价值观的本质就是尊重规律、顺应自然,维护自然——人——社会复合型生态系统,为实现美丽中国提供价值共识。
其次,提供了生态文明消费观。随着消费模式多样化、信息化的盛行,不乏存在畸形消费理念的群体,他们将高消费和超前消费当做一种新风尚,只享受当前的物质满足而不考虑社会的长远利益,这种将环境保护弃之脑后的消费行为将造成大面积的生活浪费和生态污染。政府鼓励大众适度消费、绿色消费、理性消费,在科学的生态文明消费观的影响下,人们的思维观念和行为方式都将随之发生转变,从而将绿色消费理念内化为自觉的行动,通过在生活中减少一次性塑料的消费、选择节能环保的绿色产品和严格执行垃圾分类的规章制度等行为,树立环保意识,用实际行动践行有利于生态文明发展的消费理念。
最后,提供了生态文明幸福观。感受得到的幸福是要人们能看得见天蓝、地绿、水清的美好风光,不同于建立在资源浪费、环境破坏基础上的传统工业文明,人们为了“消费”而消费,重点强调物欲的追求、感官的快乐、利益的享受,从不考虑这件产品是否存在可循环性、可持续性、低碳环保性。随着新时代的到来,人民大众愈发认为:良好健康的生态环境是人民美好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进一步完善,人们才能通过亲近自然获得身心愉悦的体验,通过探索自然获得审美境界的升华,通过参与保护自然的活动提升自身的道德品质获得实实在在的幸福。
四、是实现伟大复兴美丽中国梦的战略愿景
“美丽中国梦”是指全国人民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越来越希望收获精神上的满足感以及优美环境的愉悦感,是人民群众对于蓝天白云、青山绿水的美好生活的热切期盼,对于安全的水源、新鲜的空气、放心的食品的迫切愿望。为了营造这样一个健康的社会发展状态,国家必须用科学、专业的理论加以引导,以保证社会稳步运行。
中国的工业文明是基于西方的工业文明发展起来的,这就导致能源资源消耗、生态环境恶化等一系列问题越来越趋近于生态环境所能承受的临界值,所以,要想实现美丽中国梦这个远大目标,就必须探索一条智能化、系统化、生态化的新型生态文明发展道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体系的确立就为我们摒弃传统工业模式、实现绿色发展的愿景提供了科学指南。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美丽中国已经成为中国人民心向往之的奋斗目标”。[5]政府、企业、公众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协同发力,形成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强大合力。政府要从国家生态安全出发,对企业以及大众的生态文明行为实施良好的表彰、惩戒机制;企业应探索绿色创新的信息化技术,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产品的更新换代之中,推动企业朝着创新驱动的发展道路不断迈进;公民个人可以积极参与到志愿服务活动当中,通过节水护水活动、义务植树活动、生态环保宣传教育活动等,鼓励更多的群体加入到环境保护中来,共同养成积极健康、绿色生态的生活方式。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为生态文明的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和实践支持,不断探索一条环境优美、绿色创新、人民幸福的新型生态文明发展道路,让绿色希望生根发芽,让美丽中国梦尽情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