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研究综述*
2020-12-08徐海鹏
徐海鹏
哈尔滨商业大学能源与建筑工程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必须全面正确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加强民族团结,不断增进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1]至此,新时代少数民族学生意识形态认同内容在以往“四个认同”的基础上,增加了“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形成了以“五个认同”为主要内涵的民族工作理念。落实到高校培养人才的目标体系中,其核心是提升新形势、新常态下各民族学生思想政治素养,巩固各民族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向性与原则性。
一、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纵观现有的资料搜集情况,国外对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很有限,关于“教育生活化”研究主要从“生活世界观”与“生活化教育”这两方面论述,我国关于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方向也各有不同的侧重点。总结而言,综上所述,关于“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命题的研究主要基于“思政教育工作创新路径”、“多元文化、微文化、自媒体等视域下少数民族学生思政工作研究”、“少数民族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策略”、“公办院校与民办院校民族教育思想建构”这四方面开展。
(一)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尽管国内外研究者对“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研究取得了许多共识,然而,对于少数民族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研究还比较有限。通过中国知网全文期刊数据库以“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为主题检索,共搜索到5篇相关文献;在高级检索中以“少数民族”并且包含“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为主题检索,与该主题相关的研究文献为4篇。基于上述检索结果,表明该研究课题尚处于萌芽阶段,需要研究者进一步的整理和挖掘。同时,相关学者通过不同的角度对该模式进行了研究:如梁红探讨了新疆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四种路径:明确教学目标、完善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实现机制的多元化。乌斯满· 达吾提基于少数民族大学生所具备的自然特征,提出教育生活化是保障少数民族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客观需要与维护新疆稳定的战略需要的观点。王玮鉴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脱离生活、学生以及针对性、实效性差的问题,提出了注重学生主体性、通过课外科技文化活动实践育人、针对地区特殊性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深化学生生活与心理探索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探索。张晓芳认为,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统领,同时重视学生在社会校园家庭中面临的实际困难,努力解决贫困学生困难,为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模式提供可能。
(二)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由于国外并未有思想政治教育相关概念的认识,因此,通过相关德育经验,对我国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工作提供一定的借鉴,主要内容有以下两点:
1.关于生活世界的研究
胡塞尔关于生活世界观的论述:它主要存在于个体与主题之间的世界中,是人类自己的世界,是“先验现象学”的反思对象,他本身就是一种具有实际与现实意义的一项基础事件。[2]
哈贝马斯关于生活世界观的论述:事实上,在生活中是由语言交流所形成的。交流的这种行为为生活世界进行了具体行为内容的表述。由此,主题之间的交流被视作生活世界活动的中心。
马克思关于生活世界观的论述:这个世界离不开人们的日常生活,对人们来说是一个有价值的世界。人们必须生活在其中,并在任何时候与他人有一定的联系。生活世界必须以实践和人类劳动为现实基础,现实世界必须以人类实践为证明。
2.关于教育生活化的研究
杜威的生活化教育观:纵观杜威的相关教育思想,其提出的“教育即生活”与“学校即社会”的主张充分体现了教育生活化的内涵。通过创立完善的生活教育理论体系,将道德教育与学校生活相融合,同时在学校道德教育中,充分肯定学生的个性,以民主自由的方式不断地提升学生的思想品质与道德素质。
其他国家道德教育生活化研究:近年来,各个国家在基于本国国情和需求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制定道德教育方针,道德教育的侧重点体现出多元化与个性化的趋势。例如,德国学校的道德教育方式非常重视课堂教学与学生实际生活这两者间的融合,此外,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相关;[3]新加坡学校道德教育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将道德教育融合到学生的学校及社会活动中;日本“全人教育”理论主张道德教育联系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事情进行分析、思考、反省、归纳。
(三)目前研究的不足
综合分析以上相关的文献资料,我们发现学者关于“教育生活化”基本理论的建构、观点来源的论证、相关模式开展的必要性、教育生活化开展的创新途径已经达成了许多共识,但是这些研究仍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解决:
1.缺少对造成现行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与实际生活相脱离根本原因的源头性思考。现阶段针对思想政治教育脱离现实生活的表象研究很全面,但是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是什么,根源在哪里,却没有相关深入性的探索。[4]
2.缺少对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实现路径的可行性分析。现有的路径研究都过于笼统、概括,是否存在可行性尚不确定。
3.缺少针对性的关于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研究。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辐射面是广泛的,纵观研究成果,针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虽很多,但也都是浅尝辄止,对于针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研究确是寥寥无几,这在另一方面反映出少数民族学生与普通学生之间的差别,而这种差别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既存在共性问题,也存在个性问题。
二、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研究的重点与难点
(一)研究重点
社会的进步发展与文化生活的日益丰富使得当代大学生愈加自信、喜爱思考、敢于创新,大学生则显得更加活泼开朗、善于表达、思维跳跃。但与此同时也存在着自我意识过强、团队意识较弱、感性胜于理性、易冲动等问题。而其中部分少数民族学生由于长期生活在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环境之中,在生活习惯,逻辑思维和行为方式等方面难免有一定的民族特性。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则因其个性突出,缺乏重视思想政治教育而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出现问题。为切实加强和改进这一特殊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在准确了解这类学生的群体特征之后,研究并改用新的教学方法。
我国现阶段思政教育的本质在于“意识形态”,而大学教育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场所,同时少数民族大学生是一个极其特殊的群体,如何贯彻细致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内涵,教育生活化模式无疑提供了一个新的主张,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一是分析当下少数民族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认知层面存在的一些问题及原因,为思想政治教育非生活化模式的解构与生活化模式的建构提供可能性;二是分析新时代背景下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价值观、意识形态、思想动态,为教育生活化模式主体分析提供多维度视角;三是教育生活化模式的建构与解析,理论体系的建设与具体步骤的分解,为具体实践做客观地指引;四是教育生活化评价体系建设与实施规范,为理论落地提供进场机会;五是运用系统多元的研究方法,科学、客观、准确的进行课题研究。
(二)研究难点
一是少数民族大学生“需求侧”思想教育内涵缺乏深刻的认识,如何立足于新时代的发展、人的数字化存在、人的文化存在、人的媒介与延伸、人的知识存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思维方式的转化;二是由于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特殊性和敏感性使对思政生活化模式经典案例的选择与深度访谈在操作层面有难度;三是省内一些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分散从而导致对课题的数据收集及分析造成困难,对准确客观的分析思想动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四是如何重构思想教育生活化社区、分配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及优化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本课题面临最核心的挑战。
在新时代的教育观念背景下,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有着较为独立的思考模式,个性鲜明的个性特征,但同时也出现了我行我素,纪律性不强,对思想政治教育关注度不够的问题。大学生受成长环境、社会发展等因素的影响,更加愿意表现自己。其中少数民族学生因为成长的环境不同,在语言、逻辑思维、饮食和生活习惯等方面存在差异,尤其是在人际交往上存在沟通不善、交流较少的情况。这种沟通障碍或直接导致同民族的学生更容易聚集在一起,形成小团体,而对外在的大集体相对“绝缘”。少数民族学生自幼生活在民族特色环境之中,与其他民族同学存在一定的沟通障碍,例如:部分朝鲜族学生从小学开始便在朝鲜族学校中接受教育,日常生活中使用朝鲜语与他人进行沟通交流,但大学之中的思政课授课是汉语,这样一来语言交流中的障碍便凸显了出来,他们无法很好地理解老师所传授的教学内容。另外,因为传播媒介日新月异,如互联网每天可以产生数亿条信息,这影响了他们的思维模式,也渴望自己的发言可以受到同等重视。思政课上的枯燥无聊使得他们在这方面的诉求无法得到满足,心里也就产生了不愿去课堂、不愿参与进老师所设置的教学情景的想法。此种教育环境中难免会出现民族大学生竞争意识薄弱、集体荣誉感不强等问题,他们所受的思政教育存在一定真空地带,这是老师所未涉及到的部分。
三、结语
近年来,学术界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研究都尚处于探索与尝试阶段。相关的研究应着手于探索新时代、新媒体时代、新文化时代如何创新我省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本研究的主要框架是以生活化为导向的教育模式,解构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理论的起源、建构相关案例与实践、创新教育模式,以多元研究方法为手段,以客观科学评价方法为依托,探索如何系统创新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形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