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浇灌隐性课程教育,绽放语文教学之花

2020-12-08陈小燕

颂雅风·艺术月刊 2020年7期
关键词:民谣隐性教室

◎陈小燕

顾名思义,“隐性课程”是指教师用有别于常规课堂教学以外的呈现形式,由学生在课堂内外无意间习得的,影响着学生学习生活的课程。语文教学与生活又是一个不可切割的有机体,语文教学中应该从哪些方面出发,去开发和利用具有教学价值的隐性教育资源呢?

一、教室环境创设——有效的隐性教育课程

美国教育家杜威曾提出:“一切知识经验是在人与环境相互作用中得到的,是通过活动获得的”。也就是说学习环境对学生学习能力有着重要的影响力,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有利于学生获得知识经验,提高学习能力。

语文是所有文化科目学习的基础。教室是学生学习交流的场所,教室创设充满书香、文化的环境,可以使学生在良好的人文氛围中熏陶、浸润,从而提升语文学习的能力,这是一种无形的教育。因此,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室的小黑板、讲台角、教室门前等可用空间,科学合理布局,创设美观实用的班级文化。比如出版精美的黑板报,设计雅致的图书角,制定励志的班级口号等,内容可以选取符合初中生审美和价值观的语文知识,从而增强学生感受语文魅力的能力,提升学生语文学习阅读能力。这是一个学生自我学习和交流的优质平台,也是一门有效的隐性教育课程。

二、校园文化营造——丰富的隐性教育课程

课堂教学已经无法满足初中生对语文知识的探索与渴求,学校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和需求,创设适应本校的校园文化活动,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思想、观念、情感、态度等产生影响。比如开展诵读经典文化作品、国旗下主题演讲、阅读书籍交流会等各类综合实践活动。经研究分析表明,适当地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可以促进学生热爱语文,提升语文学习能力。

三.社会生活融入——多方位的隐性教育课程

除了教材以外,学生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世界、直接经验、感知体验都是我们语文教学的重要资源。

“生活处处是语文”。语文教学课外学习资源丰富多样,不受时间、地域的限制,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语文课外教学活动也是灵活多变的,可以采用“唱、探、拟”的活动形式,关注、涉及社会生活中各个领域,引领学生学有所用。也就是说,社会生活是一门多方位的隐性教育课程。

(一)唱——乡土民谣

乡土民谣是一项具有教学价值的隐性课程资源。它取材于乡间百姓的日常生活,立足于反映社会万象人间百态,传承于春秋时期富有艺术特色的《诗经》,是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的教学素材。乡土民谣是老百姓用诗歌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的一种民间文化,从这一层面上可以拉近学生的心理距离,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索民间文化艺术。民谣和《诗经》的写作手法基本一致,采用赋比兴和咏物言志的表现手法,抒写胸臆和反映社会现象,学习乡土民谣对《诗经》的学习也有着正面的促进作用。

比如新兴民谣《月光光》,“月光光,照花窗,照着新娘好嫁妆。”这首民谣采用了起兴的手法,用“月光”一物引出要歌唱的对象,反映了人们对婚姻生活的美好祝愿和向往,这种民谣的结构形式和表达方式和《诗经》是相一致的。

(二)探——姓氏起源

引导学生参与实践创造,探寻自己姓氏的起源,也是一项具有教学价值的隐性课程资源。比如“凌”这个姓氏怎么来的?学生会通过请教家族的长辈、网上查阅资料等方式了解,“凌”姓是周文王姬昌的后裔,文王第九子康叔之子在周朝任凌人之职,掌储藏冰块的冰室,属周礼天官之列,其后人以其官职为姓。

(三)拟——广告标语

校门外,街头上,公共场所里,都有着各类的广告标语,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搜集,并体味其中的语文味,仿写广告标语,也是一项具有教学价值的隐性课程。比如三商百货广告语——“样样惊喜,再三为你”,借助押韵,使人读起来朗朗上口;又比如洁花系列护肤品——“洁花,洁花,飞入寻常百姓家”,巧妙地引用古诗名句,具有强烈的艺术效果,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总之,语文教学不能拘泥于显性课程的局限,教师要充分开发利用隐性课程资源,让学生在教室、校园和社会的舞台里认识有意义的语文现象,提升语文学习的综合素质能力。

猜你喜欢

民谣隐性教室
哈代诗歌的民谣艺术
让“隐性课程”会说话
不要在教室打闹
“313”教室
浅析书籍设计中的“隐性”表现
台湾民谣之父胡德夫 这个大地,我过来了
长时间待在教室更容易近视
酝酿睡意
“民谣泥石流”花粥:唱出自己
利用“隐性”圆,巧解一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