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宋朝皇帝为何称“官家”

2020-12-08熊燕军

寻根 2020年5期
关键词:谥号皇权天子

□熊燕军

一般来说,称谓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彼此的称呼。这种称呼通常基于血缘关系、职业特性、宗教信仰、社会地位等,目的在于区分人们在社会关系中所扮演的不同角色。

作为中国古代王朝的最高统治者,帝王称谓的作用或意义毫无例外是突出其至高无上的权威与地位。如夏朝君主称“后”。《说文解字》云:发号施令者为“后”。“后”是帝王生前还是死后的称呼,文献失载,不详。殷商笃信天命,将上帝崇拜与祖先崇拜结合起来,称帝王为“帝”,如“帝丁(武丁)”“帝辛(纣王)”。

殷商甲骨卜辞中出现“王”字,取斧钺之形,象征帝王至高无上的权力。武王伐商,周公鉴前朝之失,倡“天命不常”“敬天保民”之说,重人事轻天命,乃“贬帝号,号为王”(《史记·殷本纪》),并将“王”与谥法结合,突出“王”的道德内涵。帝王生前可称“王”或“大王”,但不能称谥号,如文王、武王。除“王”外,又有“天子”之称,《尚书·洪范》:“天子作民父母,以为天下王。”周时,“王”成为天子的专称。春秋之后,礼制崩坏,称谓僭乱,不复其旧。

秦灭六国,统一天下,改分封为郡县,开创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秦王自以为这是亘古未有的功业,甚至连三皇五帝都比不上他,如果不更改名号,“无以称成功,传后世”。王绾、李斯等集议后上奏:上古有天皇、地皇、泰皇,泰皇最贵,可改“王”为“泰皇”。秦王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决定去“泰”著“皇”,兼采上古帝号,称“皇帝”。汉“独尊儒术”,在“天人合一”的理论框架下,强调“天覆地载谓之天子”“天子爵称也”(《白虎通·爵篇》),将皇帝的天命属性和现实政治属性完美结合在一起。自此,皇帝和天子成为帝王最通行的两种称呼。

前述“后”“帝”“王”“皇帝”“天子”等皆中国古代帝王之泛称,若特指具体帝王,则主要又有谥号和庙号的不同。所谓庙号,指的是帝王死后在太庙里立宣奉祀时追尊的名号,源于商朝。庙号常用“祖”和“宗”字,开国皇帝一般称“太祖”或“高祖”,继任的皇帝一般称“某宗”,如唐高祖、唐太宗。庙号追授遵循“祖有功而宗有德”(《孔子家语·庙制》)的原则,唐以前不少帝王没有庙号,比如西汉昭帝。唐以后,除某些亡国之君以及短命皇帝外,一般都有庙号。谥号则是对死去的帝王及妃嫔、诸侯、大臣以及其他地位很高的人,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源于周朝。如周文王、汉武帝。中国古代帝王一般都有谥号。唐以前,帝王多称谥号;唐以后,因谥号太过冗长,且以臣议君、以下议上,有碍皇权威仪,故多称庙号。明清时,除明英宗有“正统”“天顺”两个年号,其余皇帝皆只有一个年号,故以年号代之。

不论谥号、庙号,都是帝王死后才有的称谓。其生前之称谓,除前述“皇帝”“天子”等泛称外,具体又有自称和他称的区别。如商周时,帝王往往自称“予(余)一人”(《礼记·曲礼》)。春秋后,多以“孤”“寡”“不”“朕”为名,然尚未成为帝王专称。臣下敬称其主曰“陛下”,意思是不敢直呼帝王,必先呼台阶下之侍者而告之。或称“上”“今上”或“圣上”。秦确立皇帝制度后,“朕”成为皇帝专称。

除了这些比较正规的称谓,中国古代帝王也有一些别称。如西汉称“县官”,东汉称“国家”,晋称“天”,刘宋称“官”,唐人称“大家”或“天家”,明代称“万岁爷”(死了的皇帝称“老爷”),清代称“满柱”。“满柱”,满语意为“吉祥”“仁厚”的佛爷,后翻译为“老佛爷”。这些别称通常都是他称。

“官家”也是皇帝的一种别称。“官家”一词,最早见《前汉纪·孝文皇帝纪》,但所指为朝廷或政府,非皇帝。《晋书·石季龙载记》载:后赵武帝石虎(字季龙)之子石邃,骄纵无道,与其父有隙,密谋杀之,“私谓常从无穷、长生、中庶子李颜等曰:‘官家难称,吾欲行冒顿之事,卿从我乎?’颜等伏不敢对”。此处“官家”即指皇帝石虎。宋齐梁陈以至隋唐五代,称皇帝为“官家”仍时有记载,然不甚流行,且多为他称。

宋朝,“官家”成为皇帝专称。不仅臣民百姓,就连皇帝自己也称“官家”。王巩《闻见近录》云:“先公三守平凉,召自许州,及对,英宗皇帝曰:‘端明旧德,不当更守边,但顾在廷无如端明者,且为官家行,便当召还。’先公曰:‘陛下方即位,边有警,岂臣避难之时?然陛下况官家自名,呼臣等以官,未正名分。’”王虽批评英宗自称“官家”,与君臣大义不合,却也反映出“官家”的流行程度。甚至各少数民族政权呈交宋朝正式的外交文书,也称当时皇帝为“官家”。如仁宗皇二年占城国所进国书,其中云:“今年略有些小仪信,进上帝王,愿官家万岁。”

“官家”的含义是什么?为何宋人热衷“官家”这一称呼?据文莹《湘山野录》载,宋真宗曾向侍读学士李仲容问过这一问题。李氏引曹魏蒋济《万机论》言:“三皇官天下,五帝家天下。兼三五之德,故曰官家。”将“官家”与三皇五帝联系起来,突出该称谓的正统性和权威性,与秦始皇“皇帝”的解释有异曲同工之妙。类似的记载还有不少,所涉人物不尽相同,释义基本一致。王国维对这一说法颇不以为然,认为“官家”犹古称“王家、公家”。(《东山杂记》)周一良引王利器《家人对文解》亦指出,家即人之意,此家、官家、大家即此人、官人和大人,古称贵人为官,故官家即贵人,多指皇帝。(《魏晋南北朝史札记·三国志札记》)

也有学者绕开文字训诂,从皇权观念和中枢权力演进的角度探讨“官家”称谓在宋朝流行的原因。如薛瑞兆《释“官家”》、王育济《“官家”与宋代皇权的理性定位》等。他们认为,唐末五代的动乱,猛烈地冲击了天子的神圣地位,所谓“天子宁有种乎?兵强马壮者为之耳”!宋朝建立后,重文轻武,与士大夫治天下,皇权行使大受掣肘。此外,宋虽文化昌盛、经济繁荣,然于对外战争却每多败绩,国家长期不能统一,甚至不惜割地赔款乃至自降身份为子侄、臣属以求和,此种情形,与“天子”“皇帝”之内涵格不通,不得不另觅他词,姑以“官家”掩其尴尬。不过,宋朝皇帝又不忍心皇权就此衰落,于是附会“官家”有崇高之义,“兼三(皇)五(帝)之德”。

宋朝乃是世俗化、平民化的时代。在商品经济的刺激下,宋朝社会分工更加细致和职业化,出现许多世俗化或职业化的称谓,如称医者为“医家”、僧侣为“禅家”、诗人为“诗家”、酒保为“酒家”、田舍翁为“农家”等。“官家”不过是皇帝这一特殊职业的世俗化称谓而已,故宋朝皇帝亦称“朝家”“官里”等,这才是“官家”被宋人广泛接受的真正原因。当然,也正是因为这种职业分工的潮流,“官家”最终成为宋朝皇帝的专称。

猜你喜欢

谥号皇权天子
君臣互动与汉代皇权伦理政治特征——以身体及亲缘关系比拟为视角
“立天子以为天下”——周代“立君为民”学说的现代性观照
为何隋之前皇帝多称“帝”,唐之后皇帝多称“宗”
皇帝谥号“放飞史”
天子当屏而立
谥号
无字碑随想
漫话谥号
对西周王权衰微的分析
天无二日国有二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