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脊液细胞形态学检验中国专家共识(2020)
2020-12-08许绍强周道银张时民黄道连樊爱琳段爱军
许绍强,周道银,吴 茅,张时民,黄道连,樊爱琳,段爱军
君安医学细胞平台专家委员会 组 稿 闫立志 执 笔
参加共识讨论的专家(按姓氏拼音排序):
柏世玉1, 曹 科2, 窦心灵3, 丁邦胜4, 段爱军5, 樊爱琳6, 高菊兴7, 顾剑飞8, 高建军9, 高海燕10,何 勇11,黄 俊12,黄道连13,胡 晶14,蒋锦文15,金 鑫16,卢兴国17,李相磊18,刘超群19,梁 勤20,林慧君21,缪 峰22,潘 巍23,茹进伟24,孙宏华25,吴 茅26,王敏敏27,王 哲28,许绍强29,夏万宝30,邢铭芬31,许银怀32,岳保红33,闫立志34,张军格35,张时民36,张建富37,张春莹38,曾强武39,赵成艳40,朱凤娇41,庄顺红42,周玉利43,周道银44,周 麟45,郑智弦46,郑 瑞47
(1.山东省泰安市中心医院,山东泰安 271000; 2.深圳市儿童医院,广东深圳 518026;3.酒泉市人民医院,甘肃酒泉 735000;4.安徽省立医院,合肥 230001;5.河南信合医院,河南信阳 465200;6.空军军医大学附属西京医院,西安 710032;7.临沂市人民医院,山东临沂 276002;8.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上海 200040;9.邯郸市第一医院,河北邯郸 056002;10.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哈尔滨 150001;11.保靖县人民医院,湖南保靖 416500;12.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成都 610031;13.南方医科大学附属中山市博爱医院,广东中山 528400;14.重庆医科大学检验医学院,重庆 400016;15.东阳市人民医院,浙江东阳 322100;16.浙江省立同德医院,杭州 310012;17.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杭州 310009;18.开封市中心医院,河南开封475000;19. 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金华中医院,浙江金华321017; 20.甘肃省中医院,兰州 730050;21.浙江省人民医院,杭州 310014;22.原山东省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山东济宁 272000;23.海盐县人民医院,浙江海盐 314300;24.乐昌市人民医院,广东乐昌 512200; 25.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广东深圳 518000;26.浙江省人民医院,杭州 310014;27.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杭州 310006;28.保定第一医院,河北保定 071000;29.广东三九脑科医院,广州 510510;30.上海市松江区中心医院,上海 201600;31.湖州市南浔区人民医院,浙江湖州 313009;32.濮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河南濮阳 457000;33.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郑州 450052;34.内蒙古包钢医院,内蒙古包头 014010;35.象山县红十字台胞医院,浙江象山 315731;36.北京协和医院,北京100730;37.江苏省人民医院,南京 210029;38.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成都 610041;39.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贵阳 550001;40.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辽宁大连 116000;41.浙大一院三门湾分院,浙江三门317100;42.金华市中心医院,浙江金华 321000;43.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杭州 310006;44.上海长海医院,上海 200433; 45.诸暨市中医医院,浙江诸暨 311800;46.梧州市红十字会医院,广西梧州 543000;47.浙江省台州医院,浙江临海317000 。)
脑脊液是充满脑室、蛛网膜下腔和脊髓中央管内的一种无色透明液体。脑脊液细胞形态学检验对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脑膜癌病、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及脑血管病等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疗效观察和预后评估等有重要的参考价值[1-2]。为进一步推广脑脊液细胞形态学检验,使其操作规范化、标准化,经国内多位从事该领域研究的君安医学细胞平台专家共同商讨,制定出脑脊液细胞形态学检验专家共识。
1 检验目的
检查患者脑脊液中各种细胞数量、形态和比例的变化,分析脑脊液细胞学反应类型,结合患者临床表现、影像检查和实验室相关检查结果等综合分析,做出细胞学诊断,为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治疗效果和预后评估提供检验诊断依据。
2 标本采集
脑脊液标本主要通过腰椎穿刺术获得。为避免或减少血液混入对脑脊液细胞计数及分类造成的影响,一般采用第三管脑脊液用于细胞计数及细胞形态学检查[3-5],标本量不少于2ml 为宜。推荐使用腰穿包内带盖的无菌塑料试管作为采集容器,避免使用真空采血试管或痰杯等容器送检。
3 标本送检
原则上,脑脊液标本采集后应立即送检,一般不超过1h[3-5],室温保存。如标本不能及时送检,可置4 ~8℃冰箱暂时保存,2h 内送检。
4 标本接收
标本送达检验科后,工作人员核对标本相关信息,检查采集容器是否符合要求,是否有渗漏,标本量是否足够。
标本接收后应及时进行检验,久置可致细胞破坏,影响细胞计数及分类[3-5];对于部分不合格标本(如标本容器选择错误、标本量小于1ml、送检不及时等情况),可执行让步接收和让步检验,及时与临床进行沟通,并在报告单上备注说明标本状况对检验结果的影响。
5 检验程序
5.1 理学检查 包括脑脊液外观、透明度、球蛋白定性等[3,5,8,10]。
5.2 细胞计数 包括细胞总数、有核细胞计数及红细胞计数等,计数结果以**×106/L 单位报告[3,5,8,10]。
5.3 制片 推荐采用细胞玻片离心法进行细胞及其他有形成分的收集[1-2,4-5]。每次制片取混匀后的脑脊液约500μl(细胞数较多时,可适当减少用量),离心速度800r/min,离心时间8 ~10min。试管离心沉淀后取沉淀物涂片的方法不适用于脑脊液细胞学检查。
5.4 染色 瑞-姫染色为脑脊液细胞形态学检验的常规染色方法[1-2,4-5],必要时加做其它染色法,如墨汁染色、革兰氏染色、抗酸染色、普鲁士蓝染色等。
5.5 阅片 低倍镜下快速浏览全片,结合常规细胞计数结果,判断涂片细胞收集效果是否满意。如收集效果不满意,应重新制片。低倍镜下观察有无异常细胞或病原成分,发现异常成分时转油镜下进一步确认和识别[1-2]。
5.6 细胞分类 在油镜下进行有核细胞分类,结果以**%形式表示[1-2]。如全片有核细胞数不足50 个,可以“全片可见有核细胞多少个,其中**细胞多少个”的形式进行描述。
6 报告
细胞学报告推荐采用图文报告形式,内容包括常规、细胞学和实验室提示三部分。
6.1 常规部分 包括颜色、透明度、球蛋白定性、细胞总数、有核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及有核细胞分类等[3,5,8,10]。
6.2 细胞学部分 包括图像和形态学描述。用图像采集系统在镜下选择2 ~4 幅有代表性的图片进行报告。对细胞学表现进行必要的形态描述,包括细胞分布、细胞大小、胞核大小、核形、核染色质特点、核仁大小与数量、胞质颜色及内容物等。同时报告其他异常成分,如细菌、真菌及菌丝、寄生虫、结晶等[1-2,9]。
6.3 实验室提示 根据细胞学表现,结合患者临床表现、影像检查及实验室检查相关结果综合分析,向临床提供合理性提示和建议[1-2]。
7 涂片保存
报告发出后,对涂片进行分类归档,妥善保管,保存时限按各实验室标准操作规程进行处置,一般保存3 ~5年。
8 生物安全防护
8.1 标本的采集、运送必须符合生物安全要求,防止溢出。如标本溢出后,应立即对污染的环境和设备进行消毒处理。
8.2 检验人员在处理标本时,需做好个人防护,严格执行生物安全管理程序,对有明确传染性的标本按级别进行防护。
8.3 废弃标本及其它相关的废弃物,严格执行医疗废物处理流程。
9 临床意义[1-10]
9.1 常见细胞及临床意义
9.1.1 红细胞: 正常脑脊液中不存在红细胞。脑脊液中出现红细胞,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出血,如脑出血(病理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病理性)及腰穿损伤出血(非病理性)等。
9.1.2 淋巴细胞 : 正常脑脊液中有少量的淋巴细胞,约占有核细胞总数的60%~70%。受抗原刺激后,淋巴细胞形态和功能可发生改变,按形态学分为小淋巴细胞、大淋巴细胞、激活淋巴细胞等。
9.1.3 浆细胞:正常脑脊液中不存在浆细胞。浆细胞的出现,提示体液免疫反应的存在。
9.1.4 单核细胞 :正常脑脊液中有少量的单核细胞,形态与外周血中单核细胞相似,约占有核细胞总数的30%~40%,与淋巴细胞的比例为4∶6 或3∶7。疾病状态下,单核细胞受到抗原或各种理化因素的刺激时,形态会发生变化,表现为胞体、胞核增大,胞膜不规整,可有瘤状突起,胞质着色加深,胞质出现多个空泡,称为激活单核细胞。
9.1.5 中性粒细胞:正常脑脊液中不存在中性粒细胞,但外周血中的中性粒细胞可因腰椎穿刺损伤随红细胞带入,应予识别。中性粒细胞的出现提示机体存在炎症反应,常见于各种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无诊断特异性;也可见于颅脑外伤、颅脑术后、肿瘤、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等。
9.1.6 嗜酸性粒细胞:正常脑脊液中不存在嗜酸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的数量或比例明显增多时,提示机体存在过敏反应或寄生虫感染的可能。
9.1.7 嗜碱性粒细胞:正常脑脊液中不存在嗜碱性粒细胞,它的出现提示存在过敏反应,可见于各种炎症、异物反应、寄生虫感染等,无诊断特异性。
9.1.8 吞噬细胞:正常脑脊液中不存在吞噬细胞。红细胞吞噬细胞、含铁血黄素吞噬细胞及胆红素吞噬细胞的出现提示陈旧性出血。吞噬细胞吞噬功能强大,可吞噬各种异物,包括变性的白细胞、吞噬细胞和病原体等。
9.1.9 脱落细胞:各种原因导致脑室中的室管膜细胞、脉络丛细胞及蛛网膜下腔中的蛛网膜细胞脱落时,可在脑脊液中偶然发现,无诊断特异性。
9.1.10 肿瘤细胞:脑脊液中的肿瘤细胞来源于中枢神经系统原发性肿瘤和继发性肿瘤。前者可见于恶性程度较高的髓母细胞瘤、胶质瘤、生殖细胞瘤、室管膜瘤和脑膜瘤等;后者常见于肺癌、乳腺癌、黑色素瘤、胃癌、白血病及淋巴瘤等向中枢神经系统转移。
9.2 常见细胞学表现及临床意义
9.2.1 正常脑脊液细胞学表现:外观呈无色透明,白细胞数不高于5×106/L,由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组成,两者比值为7:3 或6:4,细胞形态规整,无明显的细胞激活表现。
9.2.2 淋巴细胞反应型:有核细胞计数可正常或显著升高,镜下可见淋巴细胞比例明显增多,可见激活淋巴细胞、浆细胞及少量单核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等。临床意义:常见于病毒性脑膜炎,也可见于其它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免疫性疾病和肿瘤。
9.2.3 中性粒细胞反应型:有核细胞数中度至显著升高,镜下可见大量的中性粒细胞,可伴少量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或浆细胞,有时可见病原菌。临床意义:提示急性炎性反应,见于细菌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渗出期,也可见于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及颅脑手术后等非急性炎性反应。
9.2.4 嗜酸性粒细胞-浆细胞反应型:有核细胞数可正常或轻中度升高,镜下可见嗜酸性粒细胞和浆细胞比例明显升高,常伴少量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等。临床意义:常见于脑寄生虫感染,也可见于结核性脑膜炎、隐球菌性脑膜炎、颅脑手术后及蛛网膜下腔出血病患者。
9.2.5 淋巴-单核细胞反应型:有核细胞数基本正常或轻度增高,镜下可见少量淋巴细胞、单核细胞,部分淋巴细胞及单核细胞可见激活表现。临床意义:多见于疾病的恢复期,需与先前的细胞学表现进行比较分析。
9.2.6 淋巴-中性粒细胞反应型:有核细胞数中度至显著升高,镜下可见中性粒细胞及淋巴细胞明显增多,偶见单核细胞或浆细胞等。临床意义:提示炎性反应。多见于中枢神经系统细菌感染治疗后、结核性脑膜炎、真菌感染和颅脑术后等,需结合病史、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和实验室相关检查结果综合考虑。
9.2.7 混合细胞反应型:有核细胞数中度至显著升高,镜下可见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等多种细胞同时存在,以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为主,也可伴少量浆细胞、嗜酸性粒细胞的出现。临床意义:提示炎性反应,与淋巴-中性粒细胞反应型临床意义基本一致。多见于中枢神经系统细菌感染治疗后、结核性脑膜炎、真菌感染和颅脑术后等,需结合病史、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和实验室相关检查结果综合考虑。部分结核性脑膜炎患者抗结核治疗后,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细胞学可表现为混合细胞反应型,这一特点对诊断结核性脑膜炎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