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当代书法陶刻艺术的价值和方向
2020-12-08冯善书
◎冯善书
21世纪以来,中国社会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带动国内艺术品市场的腾飞。以紫砂壶、玉雕等为代表的工艺美术品,与中国书法、绘画和油画等纯艺术品相比,审美门槛较低,实用价值明显、批量生产容易,故其市场发展规模和扩张速度均远超后者,成为分食文化产业万亿市场蛋糕的最有力竞争者。在此背景下,大量名家书法作品以“陶刻”的形式进入各种艺术陈设和日常实用器型,通过大众艺术品市场流向千家万户。
紫砂陶器虽为传统实用器,但在市场推广下逐步成为开放的艺术载体,并随着当代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向各类字体书风迅速张开怀抱,逐步融合发展成为在法度运用和艺术表达上兼容并包、形态多样的工艺美术品。从当代书法陶刻技艺的实践和应用,既可以管窥当代人的审美进化,同时亦能够体察到书法艺术本身的发展动向。
一、书法陶刻的发展历史和现状
从相对小众的文玩用品,到普及大众的大宗商品,紫砂壶至少花费数百年的时间。尽管当代茶器和工艺品市场流通的陶壶品类多样,在外部装饰上追求百花齐放,融堆花、填彩、绘画、刻字、异型等各种工艺于一炉。但明清以来,陶刻作为紫砂壶的主要装饰方式,明显受到了文人士大夫阶层的影响和主导,在审美上与文人雅士普遍追求的那种淡泊、雅致、清丽的审美情趣互相应合,造就了紫砂陶器特有的典雅、恬适、朴茂风格。直到今天,精英阶层审美观念和标准在紫砂陶艺创作中的贯彻和固化,仍然对大众收藏习惯和消费方式有着深远影响。
与动辄以尺计量的宣纸相比,壶身可用于艺术表达的空间有限。尽管中国的艺术工匠早已在象牙、竹片、玉石等材质上探索出圆雕、浮雕和镂雕等微观雕刻技术,但活跃在市场和文化社交圈的主流产品仍然是简洁美学的化身。因而,陶刻主要讲的就是刻字,明末清初从紫砂行业独立出来的一个专门从事陶刻的职业群体亦称为刻字先生。中国的文字史可追溯中华民族文化史的源头,出土文物中刻有文字的陶片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常言道,纸寿千年,陶寿万年。陶片作为一种相对长寿的艺术载体,其记载和传承文化的功能自然得到了更高的重视。而书法作为一种纯粹的线条美术,无 须受色彩、色调、明暗的限制,在紫砂陶刻上的艺术转换,比绘画更灵活方便,实际应用亦更加广泛。
到了现当代,紫砂壶的商业化和产业化程度远远高于元明清时代,在经济发展的潮流中激发出来的巨大市场需求,引领数以万计的匠人和艺人接踵进入这个历史悠久的行业,使得以紫砂为代表的各种艺术陈设类和日常实用类陶器产品,成为创作和传播名家书法艺术的重要载体。在广东,以陈显伦为代表的一些优秀陶刻书法家,不仅全面推进古代书法名帖入器,而且与当代书法名家广泛合作,创作了一大批在全国具有较高影响力的陶刻书法紫砂作品。
自陈曼生以来,“壶随字贵、字随壶传”一直是文人雅士衡量紫砂陶器文化价值和收藏价值的公认标准,陶器在当代社会各阶层人群的高普及性,使得这类传统器物已经成为不可多得的艺术文化传播和交流的多点性平台。
二、当代书法陶刻审美和技艺的变化
当代产业分工、材料更新、设备升级、工艺改良、经营转变等方面的大发展,极大地提升了紫砂壶产业的整体规模和工艺水平。
在原材料上,一些家庭作坊和私营企业为了降低成本、增加来源、丰富成色、提高效率,开始把不同产地的紫砂、泥料和化工原料混杂在一起来制作陶坯;在设备上,在原料采集、加工,制坯成型,修过雕刻和包装等各个环节都可以引入现代化科技设备来辅助人工;在工艺上,由于产业分工更加明晰,不仅制壶和雕刻会由不同的匠人、艺人来完成,而且一些率先获得“工艺美术大师”和“高级工艺美术师”的匠人,会逐步从生产一线脱离出来,成为负责企业和品牌运营的专职人员,甚至开始出现私营老板通过综合运营取得名匠头衔再请当地专职匠人代工现象。对于熟手匠人、艺人来说,由于引入现代化设备,他们不仅制坯和烧成会更加轻松,而且在雕刻上,也可以不需要用到竹木和金属的刻刀,而改成电脑数控雕刻设备或电动刻刀。
新材料、新设备和新工艺的普及应用,促使书法陶刻从原来湿坯上的生刻直接转变成烧成后的熟刻。这一转变在书法陶刻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一是彻底改变了生刻容易在炉火导致的热胀冷缩中变形的短板,紫砂壶在烧成后物理性全面稳定下来,陶刻家只要对线条笔画精准拿捏到位,就可以在壶身上做到“所见皆所得”,丝毫不必再担心刻好的书法被烧坏或变形;二是降低了烧成风险和成本损耗,为家庭作坊和私营企业的稳定和扩大对外经营合作提供了质量安全保障;三是让已经在业界具有较高艺术辨识度的名家书法可以借助“刻字先生”和当代书法家等能工巧匠之手,就可以进入器型,不必像以前那样必须由名家本人来到生产一线亲自操刀;四是可以让刻字这个生产流程在时间和空间上变得更加灵活,紫砂壶在宜兴烧成后,可以直接发到全国各地的艺术家工作室,由艺术家自主安排雕刻创作的时空环境,极大地方便了紫砂陶刻书法的对外文化输出和交流。
通过分析两个不同历史阶段的陶刻工艺上的差异,可以发现,熟刻相比生刻更有利于艺术家在壶身上自由表达自己的美学思想、贯彻自己的艺术主张。尤其当书法家想要借助自身的美学修为和雕刻技艺,把古代名家名帖原汁原味地复制到陶器上,对壶体本身物理性状的稳定性要求较高。正所谓“差之毫厘,失之千里。”若一幅名家作品在壶身上刻好后,还需要回炉烧制,哪怕有一点一划遇到闪失,均可能直接影响到整件作品的真实还原和完美再现。借助现代手工雕刻机这类精工设备来在烧成后的紫砂壶上进行“熟刻”,操作起来不仅更加简单,而且完全不用担心有崩掉或走歪的风险。烧成后的紫砂壶虽然硬度与翡翠等硬玉相当,但高速运转的手工雕刻机,可以在坚硬的材料上刻出细如毛发的线条,由此也为当代书法家在紫砂壶等实用器上完美再现古代和现当代名家书法的形神气韵提供了可能。
三、促进当代书法陶刻艺术发展的建议
当前,国内紫砂壶产业从业人员已超过20万人,进入市场流通的产品已多达数千种,行业年产值已超过百亿元。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紫砂壶作为新时代发展起来的大过文化商品,以雕刻技艺为纽带,让书法与紫砂的结缘,无论对振兴经济,还是加强对内文化交流和对外文化输出来说,均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不过,紫砂壶作为反映古代文人士大夫等精英贵族阶层生活方式的产品,要成为既能够有效传承中国文化,又能够与国际接轨,并引领当代年轻人生活的文化实用品,还必须从以下几方面下功夫:
(一)在审美方式和艺术形态上与时俱进,加强传统与当代的融合,加快与国际接轨的步伐,关注当代年轻人的精神生活和审美旨趣
当前国内的许多工艺品产业仍然在延续过去的发展惯性,推向市场的产品亦普遍存在做工粗放、题材重复、内涵单调、审美老旧的问题。紫砂壶的主力买家仍以中老年为主,作为书法艺术的理想载体,语言表达和思想内涵上要加强与年轻人精神世界的连接,以一种开放包容的心态去满足和引导他们对时尚、潮流、创新、数字、科技等新时代元素的追求。
(二)改变紫砂行业“只看头衔,不看作品;只看证书,不管代工”畸形商业模式和价值评判机制,鼓励和引导专业书法家进军陶刻
尽管陶刻在清代已形成独立的职业群体,但宜兴当地的从业人员多为半路出家、自学成才,少数科班出身、参与其中的艺人亦有一定“玩票”性质。要适应“熟刻”这种新的技艺,必须吸引更多专业书法家和篆刻家进入紫砂陶刻行业,在这一新业态中形成羊群效应。应该建立以艺术家为中心的价值审美评判体系,把话语权交给真正懂艺术且有志于追求艺术的从业者,通过上游的审美建议来引导市场消费。
(三)在艺术院校开设书法陶刻专业,顺应制陶技术和新工具的发展,重构书法陶刻技艺,为紫砂行业培养更多专业的陶刻工作者
针对陶刻工艺师专业水平参差不齐的现实问题,除了有意识引导专业书法家和艺术工作者加入陶刻创作队伍以外,还应该从职业教育和大学教育上下功夫,一方面要对现有人才进行能力和素养的升级。通过开展继续教育和专业技能培训班、研修班来提升现有从业人员的整体文化修养和审美能力,通过美术和书法的专业训练和交流来帮助这个职业群体掌握真正符合学术要求和艺术审美的陶刻方法和技能;另一方面则可能尝试在一些专业的艺术院校和职业院校开设专门的书法陶刻专业。
(四)政府应该加强政策引导和财政扶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通过行政干预倒逼产业转型升级
在产业扶持、人才建设、职业教育、学术研究和展览交流等方面,政府应建立常态性的专项支持政策。发挥行业组织和科研机构作用,引导行业形成科学规范和健康的价值评判和市场交易机制,遵循市场发展客观规律,减少“陶瓷大师”和“雕刻大师”等有争议的评选。建议通过激励性和扶持性的政策基金,引导行业多举办一些具有学术性或者时代意义的专题性创作和项目性攻关探索,帮助有志于提升产品文化含量的艺术价值的匠人和艺人更快形成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此外,还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整治有专业职称的知名工艺师贴牌代工生产有其个人签名盖章作品的乱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