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习近平丝绸之路精神重要论述指引“一带一路”建设
2020-12-08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简称“一带一路”),(1)2013年9月和10月,习近平访问哈萨克斯坦和印度尼西亚时,分别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合作倡议。简称“一带一路”。旨在加强沿线国家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向通。这一倡议得到国际社会特别是沿线国家的积极响应。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实践中,习近平进一步提出、升华并提炼了丝绸之路精神(简称“丝路精神”),成为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理论成果和精神指引,也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宝贵财富。各界对“一带一路”倡议和建设有广泛讨论和深入研究,而对与其密切相关的丝路精神却无人问津。本文即对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中形成和弘扬的丝路精神及其特点意义加以阐述。
一、丝绸之路精神的提出、形成及其丰富内涵
根据笔者见到的资料,习近平首次提出丝路精神,是2013年9月13日在吉尔吉斯斯坦首都比什凯克举行的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十三次会议上的讲话,讲话中指出:“作为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和观察员国,我们有责任把丝绸之路精神传承下去,发扬光大。”(2)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习近平谈“一带一路”》,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年,第8页。此后,习近平多次阐述重申丝路精神。2014年6月5日,在北京举行的中国阿拉伯合作论坛第六届部长级会议开幕式上,习近平做了题为《弘扬丝路精神,深化中阿合作》的讲话,指出:“千百年来,丝绸之路承载的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精神薪火相传。”(3)讲话强调:“实现民族振兴的共同使命和挑战,需要我们弘扬丝绸之路精神。”(4)讲话完整地概括了丝路精神的内涵并系统论述了如何弘扬丝路精神。
2016年,习近平先后三次论及丝路精神。4月29日,在主持中共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指出:“在中华民族同其他民族的友好交往中,逐步形成了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特征的丝绸之路精神。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就是要继承和发扬丝绸之路精神,把我国发展同沿线国家发展结合起来,把中国梦同沿线各国人民的梦想结合起来,赋予古代丝绸之路以全新的时代内涵。”(5)讲话阐明了在中华民族早期对外友好交往的丝绸之路中形成了丝路精神,在新时期要继承弘扬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6月20日,在波兰华沙出席丝路国际论坛暨中波地方经贸合作论坛开幕式的讲话中重申:“我们要携手同心、精诚合作,弘扬丝路精神,早日建成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共创共享美好未来。”(6)讲话将丝路精神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有机联系起来。6月22日,在乌兹别克斯坦最高会议立法院发表演讲,阐释了丝绸之路倡议提出三年来,坚持“一带一路”建设的原则,以丝路精神为指引,以打造命运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为合作目标所取得的一系列成果。这些论述进一步阐释了丝路精神的内涵及其与“一带一路”建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相互关系。
2017年5月14日,习近平在北京举行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致开幕词并发表重要演讲,阐明了丝路精神的特点、价值。他指出:“古丝绸之路绵亘万里,延续千年,积淀了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这是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7)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习近平谈“一带一路”》,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年,第32、33、104、108、177页。并系统深入阐述了丝路精神深厚的历史底蕴及其积淀的丰富内涵。
通过上述介绍习近平一系列有关论述,可以看出,丝路精神是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中提出形成并完善的,两者几乎同时提出,而提炼丝路精神作为一个完整的精神体系是有一个过程的。其中专门阐述丝路精神的讲话有两次,即2014年6月中国阿拉伯合作论坛第六届部长级会议开幕式讲话和2017年5月“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致开幕词及演讲。丝路精神的主要内涵为“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四个方面,每个方面的内涵都有其特定的历史作用和当代价值。
1.关于和平合作。丝绸之路是和平合作的范例。中国古代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推动了东西方开展平等文明交流,留下了互利合作的足迹,充满了善意和友谊、和平和合作的理念,沿路各国人民受益匪浅。中华民族是一个爱好和平的民族,历来崇尚“和为贵”,古丝绸之路的开辟就是历史见证。汉代张骞出使西域,“使用的不是战马和长矛,而是驼队和善意”;明代郑和七下西洋,“依靠的不是坚船和利炮,而是宝船和友谊”。“一代又一代‘丝路人’架起了东西方合作的纽带、和平的桥梁”。(8)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习近平论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年,第430页。文明文化可以传播,和平发展同样可以传播。坚持和平合作,“以和为贵”“协和万邦”,亲诚惠容、近睦远交,是为了和谐相处,促进全人类走上和平发展、合作共赢、共同繁荣的道路。“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和平、发展、合作是当今时代的主题,无论是古代丝绸之路,还是当今“一带一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图共赢,是人类共同的愿望和责任。
3.关于互学互鉴。丝绸之路是中外文化交流的广阔通道。丝绸之路不仅是一条通商易货之路,更是一条文化交流、互学互鉴之路。沿着古丝绸之路,中国的桑蚕、丝绸,瓷、漆、铁及四大发明络绎不绝地传播到海外各地;世界各国胡椒、亚麻、香料、葡萄、石榴,天文、历法、医药及宗教文化源源不断地传入中国。中国的儒家文化受到国外思想界的推崇,外国宗教文化在中国得到扬弃和发扬光大。交流呈现魅力,互鉴诞生成果;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没有高下、优劣之分,只有特色、地域之别。每种文明都有其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都是人类的精神瑰宝。不同文明要取长补短、共同进步,让文明交流互鉴成为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11)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习近平论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年,第430、431、431页。
4.关于互利共赢。丝绸之路创造了地区的发展繁荣,实现了互利共赢。古丝绸之路见证了陆上“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绝于途”的盛况,见证了海上“舶交海中,不知其数”的繁华。在这条陆海大动脉、大通道上,资金、技术、人员等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商品、资源、成果等实现共享,为沿线各国及辐射国家地区、城乡港口带来欣欣向荣的景象。(12)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习近平论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年,第430、431、431页。当今中国倡议“一带一路”是互利共赢之路,是共享机遇、共迎挑战、共创繁荣之路。目的是带动各国经济更加紧密结合起来,推动各国基础设施建设和体制机制创新,创造新的经济和就业增长点,增强各国经济动力和抗风险能力。共建“一带一路”,关键是互联互通。互联互通是一条脚下之路,是一条规则之路,是一条心灵之路;通过互联互通,实现联动发展,共存共荣,共谋发展进步,共享发展成果。(13)习近平:《齐心开创共建“一带一路”美好未来——在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2019年4月26日,新华网;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习近平谈“一带一路”》,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年,第55页。中国主张“义利相兼,以义为先”,“义”就是以中国的发展助力他国发展,最终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做到义利兼顾,要讲信义、重情义、扬正义、树道义。中国是“一带一路”的倡议者和推动者,但建设“一带一路”不是我们一家的事,而是多国共同参与,发展成果共享。要实现双赢、多赢、共赢而不要单赢,不断寻求最大公约数、扩大合作面,引导各方形成共识,加强协调合作,共同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中国既是“世界工厂”,也是“世界市场”。中国有世界上规模最大、成长最快的中等收入群体,消费增长潜力巨大。中国不断开放市场大门,欢迎来自世界各国的高质量产品。
丝路精神是绵亘万里、延续千年古丝绸之路留下的人类文明宝贵遗产,通过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和建设,为这一古老的文明遗产赋予了新时代的内涵。新时代“我们传承古丝绸之路精神,共商‘一带一路’建设,是历史潮流的延续,也是面向未来的正确抉择”。(14)
二、丝绸之路精神的鲜明特点
中华民族经历了5 000多年的历史变迁,始终一脉相承,积淀着中华民族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富物质精神滋养。中华文明是在华夏大地上产生的文明,也是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而形成的世界文明。丝路精神是在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长河中与中华现代文明传承发展中孕育形成的,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通过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推动扩大对外开放,倡导和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实践中总结提炼并发展升华的,因而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与党的诸多革命精神比较具有鲜明的特殊性。根据习近平的一系列相关论述,丝路精神的主要特点可以理解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文化底蕴的厚重性。古丝绸之路是历史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丝绸之路是一条通商贸易之路,也是一条播撒友谊之路,又是一条共谋发展进步之路。“朋友越走越近,邻居越走越亲。”“山积而高,泽积而长。”在中华民族同其他民族的交往中逐步形成的丝路精神,“具有深厚历史渊源和人文基础”。(15)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根据古丝绸之路留下的宝贵启示,进而唤起沿线国家的历史记忆,共同继承和发扬丝路精神,把我国发展同沿线国家发展结合起来,把中国梦同沿线各国人民的梦想结合起来,为世界提供一项充满东方智慧的共同繁荣发展的方案。“旧瓶装新酒,老树发新芽。”古老丝绸之路焕发出新的生机,赋予当今时代的新内涵。与其他各种革命精神和时代精神比较,丝路精神显示出了文化底蕴的厚重性。
第二,时空地域的广阔性。古丝绸之路绵亘万里,延续千年。陆上筚路蓝缕、联通亚非欧;海上惊涛骇浪、连接东西方;海阔苍穹,辐射七大洲、五大洋;贯通乾坤大地,辽阔宇宙、广阔海洋。当今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贯穿亚非欧大陆,东边连接亚太经济圈,西边进入欧洲经济圈,是对古丝绸之路的传承和提升,以古今中外丝绸之路为母体诞生的丝路精神,贯通历史、现实和未来,联结陆地和海洋,联通陆上、海上、天上和网上,具有中国特色及世界共识,体现了地域时空的广阔性及广泛的共识性。
第三,鲜明的开放包容性。“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开放包容性既是丝路精神的内涵之一,也是丝路精神的特点之一。古丝绸之路的开放包容、求同存异凝聚铸就了丝路精神。当今时代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只能以开放包容的胸怀、求同存异的理念加以面对和适应。“‘一带一路’建设秉持的是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包容的;不是中国一家的独奏,而是沿线国家的合唱”。(16)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习近平谈“一带一路”》,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年,第190、103、68页。“一带一路”建设及其体现的丝路精神,不是另起炉灶、推倒重来,而是古丝绸之路开放包容精神的传承和发展、发扬和光大。目前,已有15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与我国签署了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协议,中国与20多个联合国机构签订谅解备忘录等合作文件;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及其核心理念已经写入联合国大会决议文件,写入二十国集团、亚太经合组织及其他区域组织有关文件中,显示了开放包容的魅力,视野开阔的眼力。
小组讨论和小组互动学习是合作学习的基本特点,在课堂教学中,是在现有的物理课程学习基础上,融和多媒体图文图像工具和传统教学方式,创新新式教学方法的体现.合作学习阶段,借助意见反馈效果和实际疑难知识点掌握,实现学生沟通、鼓励、协调等发展格局.
第四,鲜活的原创性和时代性。丝绸之路古已有之,丝路精神为新生之物。党的诸多革命精神和时代精神,如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战精神、西柏坡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大庆铁人精神、抗震救灾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等,都是在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形成的,是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的写照和升华,并经过党和国家领导人归纳总结提炼,学者多有研究和阐述,媒体也多有介绍传播。这些精神经过多次充实和完善,千锤百炼,淬火成钢。丝路精神原生态于中国古代的海陆丝绸之路,是新时代习近平在倡议和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实践中提炼形成的,具有鲜明的时代性、鲜活的原创性,属于原创性精神。正因为如此,在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中,也要加强对丝路精神的研究和弘扬,提供精神动力,助推实践发展,共享发展成果。
三、弘扬丝绸之路精神的重要意义和价值
丝绸之路是历史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根据古丝绸之路留下的宝贵启示,着眼于各国人民追求和平与发展的共同梦想。丝路精神是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诞生的精神成果和精神动力,对于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深远历史意义和重要现实意义。
(一)丝路精神是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精神成果和指引
“‘一带一路’建设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弘扬开放包容、互学互鉴的精神,坚持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目标,奉行以人为本、造福于民的宗旨,将给沿线各国人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17)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习近平谈“一带一路”》,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年,第77页。六年来,“一带一路”倡议已经从愿景变为现实,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同联合国、东盟、非盟、欧盟、欧亚经济联盟等国际和地区组织的发展和合作规划对接,同各国发展战略对接。“从亚欧大陆到非洲、美洲、大洋洲,共建‘一带一路’为世界经济增长开辟了新空间,为国际贸易和投资搭建了新平台,为完善全球经济治理拓展了新实践,为增进各国民生福祉作出了新贡献,成为共同的机遇之路、繁荣之路。”(18)习近平:《齐心开创共建“一带一路”美好未来——在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2019年4月26日,新华网。联合国、二十国集团、亚太经合组织及其他区域组织将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及其核心理念纳入成果文件。“一带一路”建设有力促进了相关国家的发展,为多边主义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凝聚了更多共识。(19)《新中国经济70年70位亲历者的讲述》,《中国经济周刊》2019年第18期。事实证明,共建“一带一路”不仅为世界各国发展提供了新机遇,也为中国开放发展开拓了新天地,并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开辟了新前景。截至2018年8月,中国同“一带一路”相关国家的货物贸易额累计超过5万亿美元,对外直接投资超过600亿美元,为当地创造20多万个就业岗位,中国对外投资成为拉动全球对外直接投资增长的重要引擎。(20)《习近平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5周年座谈会上强调 坚持对话协商共建共享合作共赢交流互鉴 推动共建“一带一路”走深走实造福人民》,《人民日报》2018年8月28日。截至目前,已有136个国家和30个国际组织与中国签署了195份政府间合作协议。2019年4月在北京举办的第二届 “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筹备和举办期间,各方达成了283项务实成果,签署总额达640多亿美元的项目合作协议。这是“一带一路”建设取得的物质成果。
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一带一路”倡议得到国际社会特别是沿线众多国家的积极响应并取得了丰硕成果,其中包括有形的物质成果和无形的精神成果,丝路精神就是其中的主要精神成果。丝路精神与“一带一路”建设互相融通、互相促进;在物质上为沿线国家带来实实在在利益,在精神上倡导的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理念取得了广泛的共识。如习近平所说:“我们以共商、共建、共享为‘一带一路’建设的原则,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绸之路精神为指引,以打造命运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为合作目标,得到沿线国家广泛认同。”(21)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习近平谈“一带一路”》,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年,第109页。
“一带一路”倡议既是对古丝绸之路的传承和提升,又是我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行全方位对外开放的重大举措,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实践平台。“一带一路”建设是一个世纪工程,需要丝路精神的理论指引,这种指引作用是通过丝路精神的丰富内涵、深厚文化底蕴及其重要价值体现出来的。
古丝绸之路开启了人类文明史上大交流时代。今天,我们传承丝路精神,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是历史潮流的延续,当今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面向未来的正确抉择。“一带一路”建设承载着我们对文明交流的渴望,承载着我们对和平安宁的期盼,承载着我们对共同发展的追求,承载着我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当然也承载着我们共同的义务和责任;丝路精神指引下的“一带一路”建设,就是要将“一带一路”建成和平之路、繁荣之路、开放之路、创新之路、文明之路,通向美好未来之路。
(二)丝路精神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精神动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多个国际场合和国际会议上,提出在世界上努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张。党的十九大提出,“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22)同时,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纳入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理论体系之中,写入新党章和新宪法,成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意志。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内涵十分丰富,概括地说,就是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23)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年,第40、41页。构建人类共同命运体理念深刻地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怎样建设这个世界”的重大问题。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根植于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践行于波澜壮阔的中国外交,也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外交经验的总结。这些与丝路精神的内涵相通相融,互相契合,内在统一。
“一带一路”建设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弘扬开放包容、互学互鉴的精神,坚持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目标,奉行以人为本、造福于民的宗旨。“一带一路”建设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商、共享、共建并具有很强操作性的平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实现共享共赢合作和平发展的目标。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为人类和平发展提出的中国方案,为世界更好地发展贡献的中国智慧;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必须坚持各国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必须坚持合作共赢、共同发展,必须坚持不同文明兼容并蓄、交流互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的是让和平的薪火代代相传,让发展的动力源源不断,让文明的光芒熠熠生辉,目标是“建设一个持久和平的世界”,“建设一个普遍安全的世界”,“建设一个共同繁荣的世界”,“建设一个开放包容的世界”,“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24)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习近平论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年,第418-421页。维护和平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前提,寻求普遍安全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保障,共同繁荣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核心,开放包容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精神,美丽绿色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底色。丝路精神内涵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具有高度契合性和内在统一性,是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的精神动力。
“明镜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回顾过去,是为了继往开来,再造辉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历史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帆风顺,需要付出长期艰苦的努力。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大力弘扬丝路精神,就是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搭建牢固的平台、提供强大的动力源泉。
(三)丝路精神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提炼和升华
丝路精神根源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形成于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伴随着“一带一路”建设实践始终。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精神,传承千年不息;和平合作、开放包容的信念,绵延万里不绝。
中华民族有着5 000多年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是世界四大文明唯一没有中断的历史文明。在中华民族悠久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星河灿烂的历史文化遗产,联结中国与世界的丝绸之路无疑是熠熠生辉的珍贵物质精神文化遗产之一。但千百年来对于古老丝绸之路人们只是在史书上记载,在影视等媒体上传播;其长期隐藏在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典籍的书屋中,遗址遗迹长期淹没在浩瀚大自然中。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中为洋用,融通中外,资源共享。真正发掘这一宝藏并运用于推动国家建设发展、造福人类世界,是习近平倡议和推进的“一带一路”建设、创立的丝路精神,这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提炼和升华,是对发掘弘扬、传承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贡献。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国情和发展阶段不同,文化上也存在差异,共处时必须相互尊重、包容差异,共事时应该帮贫扶弱、均衡发展。“一带一路”建设是沿线及辐射国家和地区共同的事业,需要大家一起努力,合作好、发展好、分享好;丝路精神是对人类文明宝贵遗产的继承,是人类文明遗产的发扬光大,需要大家传承好、维护好、弘扬好。
(四)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中弘扬丝路精神
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中要积极弘扬丝路精神。习近平提出了弘扬丝路精神的几点具体要求。第一,“弘扬丝路精神,就是要促进文明互鉴”。(25)人类文明没有高低优劣之分,因平等交流而变得丰富多彩。“五色交辉,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终和且平。”在国家交往中,应坚持以开放包容心态看待对方,用对话交流代替对抗。倡导文明宽容,不同社会制度和谐相处。第二,“弘扬丝路精神,就是要尊重道路选择”。(26)“履不必同,期于适足;治不必同,期于利民。”要尊重各国之间的差异,尊重各国自主探索发展道路,倡导求同存异,不能要求采用同一种发展模式;要借鉴分享不同国家的治国理政经验,从不同的文明和发展实践中汲取智慧。第三,“弘扬丝路精神,就是要坚持合作共赢”。(27)要追求共同发展,要让自己过得好,也要让别人过得好;要把自身的发展同其他国家发展对接起来。第四,“弘扬丝路精神,就是要倡导对话和平”。(28)《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第314、315、315、316页。中国坚持地区和世界和平,尊重各国人民合理诉求,政治解决争端问题,通过对话找到各方关切的最大公约数。这些论述,是对弘扬丝路精神提出的重要要求,是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基本遵循,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广泛共识。
(五)要立足新时代中国和世界、现实和未来宣传研究丝路精神
从以上阐述的丝路精神形成始末可以看出,丝路精神是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提炼出的精品,也是从世界优秀文化遗产宝库中发掘的精华;既是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的瑰宝,又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和时代精神的重要财富,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容之一。丝路精神既有特殊性、又有普遍性,既有个性、又有共性;因而既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既有中国价值,又有世界意义。党的十八大以来,有关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宣传和研究轰轰烈烈,成果丰硕,仅由高等学校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文化资源中心、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组织编撰的《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系列读本》,新近推出的关于革命精神的著作就有20多本,还将陆续推出,而对于丝路精神的宣传研究还是空白点,理论研究和宣传远远落后于实践的发展,因而对丝路精神的宣传研究亟待加强。要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人类世界优秀文化遗产以及中国共产党红色文化的视角加强研究和传扬丝路精神,以“一带一路”建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背景、载体和平台,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并把丝路精神纳入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谱系之中加以宣传研究,使丝路精神大放异彩,闪耀中国,光照世界。
千年潮未落,风起再扬帆。跨越古今中外、时空地域、不同文明的丝路精神,将为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航程扬起强劲风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