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网络扶贫与电子商务进农村研究
2020-12-08熊传光
熊传光
(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浙江杭州 310018)
电子商务进农村作为一项国家战略,引领着农村经济转型发展的方向。近年来, 农村电子商务迅速崛起, 促进了当地经济与产业的快速发展, 推动了传统市场的变革, 实现了贫困家庭的脱贫和能力提升, 对促进产业扶贫开发具有显著作用。
贫困地区电子商务进农村的发展现状
据阿里巴巴研究院发布的《阿里巴巴网络扶贫研究报告》数据显示,至2016年,在阿里巴巴零售平台上,有280多个国家级贫困县网络零售额超过1000万元。当前, 全国有不少贫困地区的县、镇(乡) 、村的三级网络服务体系已逐渐形成雏形。农村贫困地区具有产品、资源、成本等优势, 通过互联网平台辐射到农村的生产、销售、供应等多个环节, 越来越多的农村贫困户通过电子商务实现了脱贫致富。过去的传统农户自发经营逐渐转变为农户、龙头企业、政府等协同并进, 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工业品与农产品双向流通、信息流物流资金流三流合一的现代化农村电子商务交易与服务体系正在形成。
贫困地区电子商务进农村存在的问题
基础设施薄弱。我国绝大部分农村实现了通讯网络连通,为电子商务进农村发展奠定了基础。但与城镇居民相比,贫困农村居民的网络通讯设施仍然不够完善,其使用率也低于城镇;贫困农村农业运输设备较为缺乏,冷藏保鲜与冷链物流基本无法保证;农村交通运输和仓储等流通设施在全社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中所占比重较少, 从农产品交易市场看, 产地专业性市场少,产地市场建设较为滞后。
难以形成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大量农户的小规模分散经营是农产品标准化和品牌化程度低的制约因素。农产品要进入市场、赢得用户,必须提供相应的质量保证和拥有较高知名度,这需要形成产品的规模化和标准化,并要进行品牌化建设。农户分散生产,农产品难以形成规模化,其品质分级标准化、包装规格化以及农产品编码化无从实施。贫困地区农户分散的小规模经营, 其产品种源、生产技术等都存在差异, 由于农业产业化程度低, 难以提供从生产过程、质量检验、筛选等环节进行质量监控的技术手段, 农产品质量无法保证。
物流配送成本较高。贫困农村地域广,人口分散,物流是电子商务进入贫困地区的一大瓶颈。贫困地区基本上是居民居住分散,位置偏远,即使快递能到达偏远乡村,但由于农产品生产区域分散、小批次、多品种的特征,物流成本也会大大增加。高额的物流成本削弱了电商运营的盈利空间,成为营销推广难以逾越的门槛,导致贫困地区农产品上市的问题很难解决。以秦巴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陇南市为例,当地盛产核桃、花椒等优质农产品, 但由于交通不便利, 运输成本高等因素,农产品商品转化率低,呈现“富庶的贫困”现象,限制了当地扶贫脱贫发展进程。
农产品供求失衡现象严重。中国消费者对农产品食品安全问题非常敏感,对于相关法规执行力度和企业、农户缺乏信任,由于长期信任缺失而导致农产品供求失衡。当前使用的农资多以增产为目标,少有提高农产品质量的功能,农资的使用可能会直接影响到初级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农产品生产具有农户小规模、分散化生产经营的特点,小批量分散的农产品进行产品认证、检验的成本高,初级农产品或原料型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性能很难监管到位。
专业人才缺乏。专业人才缺乏是制约贫困地区发展的瓶颈。网络扶贫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电子商务进农村需要的是掌握“农业+信息技术+电子商务营销”的复合型实务人才,即掌握农业产业的特征,利用电子商务技术进行精准扶贫,需要对产品与服务进行品牌建设与营销,平台研发设计,以及设计包装、冷藏保鲜等。由于贫困地区经济落后、生活条件差、资金短缺, 使得大部分青壮年长期外出务工, 贫困地区不仅缺少各种高端人才, 即使是普通劳动力都是相对缺少的。贫困农村居民以中老年居多,其文化水平较低,对现代信息和网络营销的学习能力较差,而专业的电子商务人才不愿意到贫困地区工作,导致“外地人才引进难、本地人才留不住”现象十分常见,电商扶贫的实施很难达到预期效果。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贫困地区电子商务进农村的优化路径
农户联合与经济协作, 为实现农业一体化奠定基础。贫困地区规模分散的农户生产单位和农村个体商贩很难在经济活动中确立其具有商业信誉的市场主体地位,必须将分散经营的农户和个体商贩组织,发展成为具有一定资本实力和经营规模的农协、合作社等经济合作组织或经济实体,以具备法人资格的经营单位对外进行经济交往,才能使农民成为真正意义的市场竞争主体。农户必须结成“同业联盟”,通过农户间的联合与经济协作,使农产品在瞬息万变的市场上能够稳妥而合理地实现其价值,为构建完善的农副产品市场体系、农业生产资料市场体系和农村资本市场体系奠定基础。农户联盟的组织形式是多样化的,有松散的“合作社+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组织模式,还有紧密型的“股份制龙头企业+基地+入股农户”组织模式,要采取平等、自愿的原则组建农业产品规模化经营的联盟模式,鼓励和支持农民发展多种形式的合作经济组织。
统筹规划大数据下的农产品生产,解决农产品同质化问题。加快建设脱贫攻坚和产业发展大数据平台,完善农产品供求信息网络,建立健全农村产业动态监测机制,实施农业产业发展大数据的趋势分析,以及市场信息及时更新、多向传播, 实时反馈,农业部门和扶贫机构部门要结合贫困地区农村的历史传统、资源禀赋、地质特征、市场需求以及贫困户基础等制定科学合理的农村产业发展规划,充分利用大数据分析与大数据挖掘,有效调整农村产业结构、规模, 优化产品种植结构。
坚持因地制宜、统筹规划的原则,按照市场需求调整产业结构,依托资源优势进行产业结构规划,进一步科学定位地区分工,力求错位发展、协同发展。选择市场空间大、资源后备优、经济效益好的农产品, 大力发展专业县、专业乡、专业村, 搞好一县一品、一乡一品、多乡一品、一村一品等,形成产业优势和规模优势,同时要从消费者的需求视角出发,实现柔性化生产供应,增加农业的服务价值,协调好产业做大做强与避免产业趋同的关系,引导形成新的消费热点和效益增长点。
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 推动农业生产转方式、调结构。品牌化是农业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推力。要推进企业、协会、媒体、政府一起做好品牌规划、培育、评价和经营;通过大数据挖掘实现市场信息的对称, 从而指导生产, 推动农业生产和加工方式的转型升级,要向“标准化、品牌化、电商化”的方向转变。打造区域公共品牌建设, 将市场容量大、附加值高的农产品列入区域公共品牌建设战略规划中, 建立和完善农产品的全产业链, 提升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的影响力;完善农产品品牌化建设支持政策, 制定农产品品牌认证、推广、识别等多个环节的规则, 构建农产品品牌全程管理体系;培育农产品品牌主体, 重点支持龙头企业, 加强对农业经营组织联盟和“一县一品”“一乡一品”“一村一品”等主体培育, 协同打造农业品牌;强化服务监管, 建立健全农产品品牌目录和监管机制, 及时发布农产品品牌红黑榜, 加大品牌退出机制执行力度, 通过加强监督检查, 严格守信宣传和失信惩戒, 通过电子商务平台进行信息公开披露, 为打造优质农产品品牌可持续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
形成线上线下融合流通生态, 有效解决“卖难”问题。农产品电子商务要与区域实体经济生态圈充分融合,利用农产品区域和区域间线下流通实体渠道,这样才能进一步提升区域的农产品线上消费能力,有效解决农产品“卖难”问题。以县域电商平台为中间媒介。一是通过平台实现农产品本地消费,二是县域间电商平台的信息交互,采用线上推介线下批发流转,三是基于全国性电商平台进行营销与交易。着力推进大数据下的信息交互,尽快实现供需双方信息对称。通过县域电商平台推动农产品区域流通,以及区域间的网络推广,还可从全国农产品电商平台售卖信息中引入其它地区的优势农产品,批发至本地销售,从而真正解决农产品“买难卖难”问题。
面向广大小散农户,建立健全农业质量追溯体系。农产品的可追溯是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关键环节,但对于分散小规模经营农户溯源成本高。如何在分散农户生产经营条件下实现源头控制、事前监督,从而把握住对农户生产、经营环节的质量安全控制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一是农业经营组织形式发生变化,通过小规模经营的农户加入合作社、入股农业企业,形成农业生产联盟;二是加快土地流转,促进土地适度规模化经营,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提高投入产出质量,优化土地利用资源。
构建农村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体系, 服务百姓惠及民生。农村电商公共服务中心的实施建设,将有效利用电子商务商业模式发挥区域经济综合优势,提升区域经济社会的运行质量与效率。构建县域电子商务综合公共服务体系,实施人才培训、技术指导、平台构建与农特产品品牌营销推广等服务功能。通过技术支撑及各方资源汇聚,开展人才培训,可提升电商企业与农户个体的电子商务应用水平;通过构建区域电子商务分销平台,为区域网商人员提供网络创业支撑,集成当地网商优势产品资源,与国内知名电子商务平台合作,建设第三方电子商务交易平台,获得其推广资源支持,可提升区域公共品牌在电子商务平台的知名度,带动当地农特产品在网络热销,从而助推贫困地区从小规模分散经营到农业产业链优化的跨越式发展,并通过电子商务营销渠道助推区域生产、区域制造、区域生态旅游等优势资源的品牌建设。
打通“互联网+贫困户”的教育渠道, 加大电商人才培训力度。电子商务技能人才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是农村创业就业的骨干力量,更是建立扶贫脱贫长效机制的核心。必须实施农村电子商务技能人才培训与精准扶贫脱贫挂钩,将建档立卡贫困户作为培训的重点人群,打造“互联网+贫困户”的直达式教育渠道,通过农村电商技能人才培训和农技协、科普示范基地的帮扶带动,帮助部分贫困户利用电商实现创业就业。
构建农村电子商务支撑体系,成立农村电商培训中心,快速推进农村电商人才培养和储存。可采用线下集训和线上网络学习平台, 并嵌入直播、微课、在线互动等新型培训方式, 保证培训的效果,推进电子商务人才培训的可持续发展。一是在政府与行业协会的支持下,各地组织本地化讲师培训活动;二是构建线上电商人才教育孵化体系,把外部好的资源和文化通过网络平台及时输送到贫困地区,提升贫困户网络信息接受与自我发展能力。
电子商务日趋成为贫困地区区域经济发展新的着力点,构建与完善网络扶贫下电子商务进农村的服务、物流、金融、质量溯源、人才培训体系,将优化贫困地区区域经济空间布局,加快农村经济转型升级,促进精准扶贫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