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环境下中国经典文学的动画改编与创作
2020-12-08刘昆
刘 昆
(广东白云学院 广东省广州市 510450)
改编现象广泛存在于影视动画领域,已经成为该领域创作的重要理念和方法。无论是动画还是真人电影,都热衷并且擅长从经典文学中汲取创作的素材,改编经典文学成了创作者们取之不尽的创作源泉。并且通过将传统文化进行现代化包装,能够赋予经典文学更多新时代的意义,让中国的优秀文化能够更好地让互联网时代下的年轻人接受,并且走向世界。
立足时代语境,讲好经典文学的新故事
在经典文学的动画改编过程中,要将动画故事制作为一种不分国界、种族、语言、年龄而被普遍消费的商品,同时还要保持价值观、审美观、艺术表现手法的与时俱进。经典文学能够超越时空,让任何时代的读者都能从中找到情感共鸣,获得审美满足。而不同的时代又有着不同的社会意识形态、审美观、价值观、艺术表现手法等,因此在对经典文学进行动画改编时,要立足时代语境,满足观众的情感需求,在新的价值观、审美观和艺术表现手法的基础上进行改编。任何一次成功的改编都是在注入时代新解的基础上对原著的重述,跨越时空的经典文学在与时代碰撞的过程中成为动画作品成功的基石。例如动画影片《铁扇公主》和《大闹天宫》就是中国两个特定时代的产物,万氏兄弟在对《西游记》进行改编的同时,也在影片中反映出中国当时的社会意识形态,启迪人们将古典文学中的传奇故事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号召民众团结一心,救亡图存,带有浓厚的启蒙色彩。
迎合现代审美,创造经典文学的新形象
在互联网+的环境下,动画创作载体主要是动画电影、动画连续剧、动态漫画剧、网络动画等。基于不同的创作载体,经典文学改编的动画在审美特征上有很多的共同之处,但从创作形式上会有所不同。
在动画角色设计方面,能传承中华优良道德品质,并符合当代观众价值观的人物形象将是作品成功的基石。中华民族崇尚善良、无畏、勤劳、智慧、坚韧不拔的思想品格,在经典文学的动画改编中,甄选的人物角色形象必然需要具备这样的品格。目前动画中的孙悟空、哪吒等人物角色,很好的展现了这样的审美特征,所以成为了经久不衰的经典形象。但这些经典形象经过了多次改编创作,如果缺乏创新,那么改编的动画形象势必也无法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在商业价值和艺术价值方面都遭遇滑铁卢。所以需要站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创造全新的人物形象,赋予新的人物性格,赋予这个角色性格形成的合理条件。如果这样的形象既符合经典文学中的传统美德,又能够映射当代观众内心的渴望,那么就能创造出一个成功的角色形象。
在动画场景设计方面,大量的本土特色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奠定了经典文学改编动画的基调,例如具有我国本土特色的竹林梅园、松柏高山、绿水小桥、古道边关、园林庭院、庙宇古殿等,这些场景极具东方韵味,同时也符号化的传递出一些故事信息。在动画场景设计中,对搜集到的场景建筑资料生搬硬套,将会丧失动画的审美特征,所以运用夸张的手法加强场景中各个元素的震撼力和视觉统一性,利用符号化的视觉元素给动画场景增加亮点,更能凸显出影片的独特魅力。在整体视觉风格呈现方面,传统审美必须和当代审美结合起来。只有在动画视觉效果中提炼经典的造型、线条和色彩元素,有机的与当代设计手法融合,才能创造出蕴含“经典中国气质”的当代动画作品。
抓住互联网机遇,让中国文化走出去
在中国动画近百年的发展历程中,走出去是动画国际交流的重要课题。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中国动画的海外传播提供了深度融合的媒介环境,继电影媒体、电视媒体之后,网络媒体当道成为中国动画复兴的契机。目前中国动画已有《灵契》《狐妖小红娘》等作品在日本播出,网飞公司也买下《妈妈咪鸭》《大鱼海棠》等作品的播放权,近期的《哪吒之魔童降世》也进入海外院线放映。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移动智能终端的普及,动画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将日益密切,互联网金融为创作项目提供多种融资模式,大数据为选题与营销定位提供指导,网络的便捷性令动漫联创成为可能,而移动互联端口功能的多样化则为作品发行与衍生品开发提供了新思路。中国动画必须抓住机遇,面向世界,以契合互联网时代特征的作品传播中国的人文思想与价值理念,从而达成中国文化出海的宏伟目标。
中国在改编方面主要倾向于文学的改编。把中国优秀经典文学、经典童话加以改编,具有浓厚的中国特色。从观众角度看,这是本国传统文化的弘扬与发展,激发人们的爱国情结和民族自豪感。改编并不是一味地照抄照搬,而是总结时代的要求、市场的需求来进行动画的改编与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