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铅锌矿浅孔留矿法采准工程布设方式的探讨
2020-12-08陈光毅安久长
陈光毅,曹 阳,安久长
(1.福建金东矿业股份有限公司,福建 三明 365000,2.江苏省有色金属华东地质勘查局805队,江苏 南京 211500)
在社会现代化进程中,相应提升了各行业发展速度,因此对于铅锌矿的需求量增加。为了全面做好开采工作,维护开采作业人员的安全,增加矿产企业经济效益。在开采金属矿产时,开始广泛应用浅孔留矿法。经过长期生产实践,逐渐形成固定的、具备安全性的浅孔留矿模式。浅孔留矿法被广泛应用到金属矿产开采作业中,主要是由于技术工艺简单,操作便捷性高,材料消耗少,可以应用到急倾斜极薄矿体开采作业中。
1 矿块构成要素
(1)阶段高度。现阶段,浅孔留矿法的阶段高度一般为40m~60m,当矿体围岩不稳固时,矿脉产状存在突变问题,需要降低阶段高度,约为30m~40m,避免采准和回采的时间比较长,围岩出现片落问题,从而加剧放矿难度,导致矿石损失与贫化。
(2)矿块长度。矿体围岩稳固性、矿脉赋存状态,对矿块长度的影响较大,主要表现在矿脉的断层构造、尖灭再现、分支复合等影响中,还会改变矿体厚度。当具备通风防尘要求、回采工作组织时,也会对矿块尺寸造成影响。一般情况下,薄矿脉矿块长度约为40m~50m,针对埋藏条件复杂、围岩不稳固的矿体,应当缩短矿块长度,约为25m~30m,同时加快回采速度,减少围岩暴露面积与时间,还可以避免矿石损失和贫化,确保集中放矿工作的顺利开展。围岩具备良好稳固性,且埋藏条件稳定,可以适当加大矿块尺寸,约为60m~80m,减小采准工程量,还能够提升经济性与技术性。
(3)矿柱尺寸。在应用浅孔留矿法开采薄弱矿脉时,需要严格控制矿柱留设数量,尤其是对贵重矿物、高品位矿物回采来说,能够改善浅孔留矿法的技术性与经济性。针对品位低、工业价值较低的矿床,需要通过技术与经济指标比较,确定留设矿柱。在进行中厚矿体开采中,将底部平巷作为下阶段回风巷。因维护时间较长,则需要保留底柱。
(4)布设采准方案。采准工程质量对深孔凿岩、出矿效率、爆破质量的影响较大。因此采矿多应用分层胶结采矿方式、预控顶分段充填采矿法。上向分层充足填采矿法,可以应用到复杂形态、矸石量多的矿场。回采方式比较多,且技术方法灵活,采切工程量小。
第一,按照矿块天井类型与数量分类:首先,在矿块两端布设1个先进天井,天井两侧留设安全矿柱,矿柱宽度为(2×2.5)m。当为高品位、贵重、围岩坚固矿石时,在一侧留设矿柱。在矿块中央布设1个先进天井,两端各设置1个顺路天井。此种布设方案可以将中央天井作为回采自由面,材料从上风巷向下运输。但是需要多开设1个顺路天井。部分矿山在中央天井内部设置天井吊罐,为运输人员提供材料运输路径,能够提升回采工作效率。矿岩稳固性良好时,可以应用水平梯段留矿方案,间隔几个采区设置1个先进天井,中部天井随着工作面回采,逐渐增加高度。第二,按照底部结构分类。①针对带有底柱的结构。带有二次破碎水平的浅孔留矿法,底部结构采准工作量大,采场可以控制大块,因此应用较少。带有电耙巷道的浅孔留矿法,可以减少放矿漏斗数量,生产能力较高。然而底柱高度较大,一般应用到中厚矿体内。针对不带二次破碎水平的浅孔留矿法,能够简化底部结构,减少矿柱量,属于常用方案。②针对无底柱底部结构。带有假底结构浅孔留矿法,当为高品位、贵重薄矿脉时,可以先进行底柱矿石回采,之后应用混凝土、金属或者木材构件,制作假底结构。无假底结构浅孔留矿法:在部分矿山中,脉幅小、品位高,回采中的大块较多,应用普通底部结构浅孔留矿法,会加大放矿难度,且作业强度大,存在严重丢矿现象。为了解决该项问题,需要简化底部结构,将假底结构转变为无假底结构,应用效果显著。第三,制约因素:当存在夹石、矿体厚度变化大,且矿石硬度较高。在实际生产作业中,因落矿前度与生产效率差别,采矿设计应用单一采矿方法,合理性不足。在新设计中,应当掌握地质资料、矿体赋存状态,联合采矿方法,全面发挥出采准巷道作用。在建设矿山时,揭露矿体和前期地质资料差距大。揭露矿体和运输大巷距离比较接近,大巷和矿体实际水平距离小于8m,顶底板为稳固性不足的片麻岩。巷道应用锚网支护方式,主要为锚杆悬吊机制、组合梁机制、组合拱机制。
2 某铅锌矿矿体介绍
某地区存在一个小型铅锌矿床,通过测量计算可知,该矿体倾角为60°~87°,真厚度为1.7m~4.3m,平均真厚度为(2.3±1.5)m。矿体品位约为7.5%,铅为4.2%,锌为3.3%。铅锌矿床倾伏角为27°,矿体延伸深度约为88m。铅锌矿床的矿体上盘为蚀变岩,下盘为石英斑岩,上盘与下盘均出现明显硅化,硅化带可观察到黄铜矿和黄铁矿。矿体的稳固性非常强,且矿体和岩石具备清晰边界。在采矿作业中,能够简化布眼、矿岩分离操作。按照技术人员勘测和确认铅锌矿矿体赋存条件,矿床设计应用竖井开拓方式,因此选择浅孔留矿法作为采矿方法。
该铅锌矿矿体中段高度为50m,采场沿着走向布设,长度约为50m。矿石主要包含脉石矿物和矿石矿物。其中前者主要包含白云母和方解石;后者主要包含黄铜矿、方铅矿、闪锌矿。方铅矿在矿石中分布比较多,呈现出不规则颗粒状,且粒度变化比较大,主要分布在脉石矿物裂隙中。从空间分布来看,其与其他硫化物生成团块状。在矿石中闪锌矿分布也比较广,呈现出不规则颗粒状,且粒度变化比较大,主要分布在脉石矿物裂隙中。从空间分布来看,矿石分布不均匀,并且与其他矿物共同组成团块状。镜下观察到与黄铜矿固溶体分离现象。对于矿石结构构造来说,其主要包括他形粒状结构和自形态-半自形粒状结构。矿石构造包含稀疏浸染状与分散浸染状。应用下盘脉外运输巷道,联合平底结构,巷道和拉底巷道运输及连接,均通过7.5m漏矿口实现,同时作为装岩机矿口。
完成采准工程后,技术人员明确人行天井的布设方案,第一种方案为常规脉内排列方式;第二种方案为天井置于矿体下部形式。在开采作业中,根据采矿准则内的制度与内容执行操作,当遇到中等厚度、大厚度矿体时,需要将天井布设在矿体下盘接触带。所以,矿体天井放置位置在矿脉内。然而,铅锌金属矿的市场价格较高,且矿体品位持续提升。将人行天井放置在矿脉内,将会弃置该部分矿石,或者在集中放矿期,将该部分矿石收集起来,避免后期高空场内回收时,出现残留矿体,无法彻底回收干净。因此在布设人行天井时,需要将其置于矿脉外。联合技术人员和开采人员,比较分析矿脉内与矿脉外布设方式,论证方案安全性与获益率。
3 比较两种布设方案
3.1 方案一:人行天井置于矿体内
将矿区的人行天井置于矿体内,工作流程涉及到下盘运输巷道、人行天井、装矿口、拉底平巷、分层脉内联络道。在第一种方案中,天井两侧走廊、走廊柱子顺序必须遵循“由上至下”排列原则。在采场集中作业时,随着采场矿平面的下降,会逐渐缩小矿柱回收工作面。开展下矿体回收作业时,相关人员应当保留上部天井结构完整,避免后期采空区上板门脱落。当上板门脱落后,会掉落到回收柱子内,此时将会损害天井内的矿体。在矿柱回采作业中,在天井两侧预留3m宽矿柱,以此形成间距。
3.2 方案二:人行天井置于矿体下盘接触带
在工程作业中,将天井放置于矿体下盘接触带周边,和矿体的间距控制在4m,之后开展采切工作时,工作流程涉及到装矿口、下盘运输巷道、人行天井、拉底平巷。在两条天井间布设人行联络道时,必须确保高度交错布设,便于作业人员进入。在第二种方案中,采矿作业人员能够利用天井、分层联络道进入到采场,以此开展采矿工作,无需在矿体内设置保护矿柱,可以保证开采作业人员的安全,全面提升矿石回采率,还能够降低作业成本,增加经济效益。对于进尺量来说,尽管增加下盘联络巷道,然而也省略了矿柱内的人行联络道,通过比较可知,每一个采矿场内的节约进尺量为14m。
4 比较两组布设方案
(1)经济性比较。基于经济性分析可知,方案二比方案一的采切工作量增加14m,成本增加3万元左右。第一种方案采场内保留矿石量高于第二种方案,约为3075t,工程成本约为212万元。所以通过比较可知,将人行天井置于矿脉内,单个采场内造成的损失约为220万。
(2)安全性比较。按照专业人员的论证与验证结果可知,第一种方案实施期间,工作人员需要及时测量和监督保留的矿体宽度,企业管理为了追求经济效益,会缩小矿体宽度,从而导致下部回收工作的安全隐患较多。如果应用第二种方案,在采矿作业中可以明显提升安全性,工作人员只需在回采作业中进入采场内,无需开采人员进行残采工作,可以维护开采人员的生命安全。
(3)施工难度分析。基于施工难度角度分析,采用第一种方案,随着矿体的变化,也需要改变人行天井,确保天井一直处于矿脉内。当天井位于矿脉薄弱位置时,矿体可能会偏移天井范围。如果应用第二种方案,能够简化整个作业过程,基于安全角度分析,下盘外脉人行天井布设方式,能够维护人员安全,经济效益明显。
5 结语
综上所述,对于铅锌矿区浅孔留矿法工艺来说,在采准工程布设中,必须按照矿体实际情况分析,选择适宜的结构参数和布设方法,以此保证铅锌矿采矿作业的安全性与顺利性。通过本文可知,应用人行天井置于矿体下盘接触带,能够维护开采人员的安全,保证整个开采作业的顺利性,维护矿产企业经济效益,值得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