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例外引育成羊暴发羊附红细胞体的诊治分析
2020-12-08杨海洋
杨海洋
(河南省正阳县动物卫生监督所,河南 正阳 463600)
1 附红细胞体病暴发情况
河南省驻马店市正阳县某乡一养羊户在2020年1月引进育成期母羊50只,均为8月龄。进场后2d,外引育成羊不断出现食欲不振或不食、高热以及眼结膜苍白等为特征。该养殖户判断可能是因受长途运输等应激因素有关,采取了对症治疗以及应用了抗应激药物等措施之后,发病羊只症状有所缓解,误以为治疗和诊断,没有重视起来。但由于人员缺乏经验,未能及时发现个别牛出现皮肤黄疸、消瘦以及眼结膜苍白等特征性症状。饲养至1周后,发病羊群大量增加,发病率达40%左右,死亡率也达15%。
2 临床症状
从临床特征来观察,患病羊只出现精神萎靡,食欲减少或废绝,个体消瘦,被毛凌乱。在下颚处可见有肿块,走路不协调或步态不稳,四肢行走无力,不愿意起来,喜欢趴卧。体温高,可达42.5℃以上。呼吸急促,伴有腹泻和便秘交替出现。反刍的次数变少,眼结膜黄染或苍白,个体消瘦和贫血严重;排茶色或深黄色尿液。
3 病理变化
解剖病死羊2只,可发现尸体消瘦明显,血液凝固不良,血液比较稀薄;肝脏呈黄色,稍肿大;脾脏表面以及膀胱黏膜散在出血点;肾脏明显肿大,表面有少量出血点。
4 诊断
根据该场的发病情况、临床特征以及病理变化,初步诊断为羊附红细胞体病,确诊需要通过实验室进行病原学诊断。采取发病羊只耳静脉滴于载玻片上,然后用等量的生理盐水进行稀释和混匀,随后盖上载玻片在高倍显微镜下进行镜检,可发现不规则的红细胞以及变形的红细胞或见到有虫体在血浆内游动。继续无菌采集病羊的耳静脉的血液,然后用瑞氏染色法进行涂片以及镜检,可见大量的不规则的红细胞,且红细胞表面附有成串或单个的附红体,即可诊断为羊附红细胞体病。
5 综合防治措施
5.1 治疗措施
在确诊后,将患病羊隔离至专门区域,治疗羊附红细胞体病可以用中西药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使用的中药包含青蒿、党参各30g,炒白术、白头翁各25g,茯苓30g,炙甘草20g等中草药,混入后进行熬制成汁,至室温后早晚各灌服一次。注意灌服前不要让羊饮过多水,并进行安全保定,以保证药物顺利灌服。在使用西药时,可以用贝尼尔按照说明书的规定的剂量,用肌内注射的方法进行治疗,1次/2d,连用2d。为避免引发继发性感染,同时注射多西环素注射液进行治疗,剂量为1ml/5kg,1次/1d,连用4d。在羊伴有发烧、贫血等症状后需要肌肉注射牲血素、鱼腥草的混合药剂,保证治疗效果。在治疗期间,也可以配合采用中药清热消毒,取得理想治疗效果。具体需要取板蓝根、大黄各40g,,麦冬、郁金各30g,知母、桔梗各25g,二花、黄芩、甘草各35g,研磨成粉末后开水冲药,分早晚各灌服1次。
5.2 预防措施
羊附红细胞体病可经空气(飞沫、尘埃)、污染的饲料和饮水、病羊的粪便和分泌物、活的媒介物(如蚊子、跳蚤等)传播。发现病羊及时隔离,早发现早治疗,防治大面积爆发。同时夏季做好灭蝇,驱螨灭蜱工作,减少长途高坡放牧,调整羊群,不要拥挤,要通风排气[1]。另外,还要做好自繁自养,不要从外地购买羊只,防止外来疫病传入场内,定期加强对附红细胞体病净化和检疫,及时淘汰阳性病羊群,避免造成更大的损失。在用药期间,为防止容易造成育成羊再次感染,养羊场可以用灭菊酯溶液以及敌百虫溶液进行交替轮换消毒,对羊舍、地面、运动场、饲养用具以及墙壁等各处进行彻底消毒,确保附红细胞体以及传播媒介蜱能够被彻底杀灭。消毒次数应该做到应做到每10天2次。平时要做到及时清扫粪便和排泄污物,进行发酵处理。羊舍应通风良好,环境清洁卫生。为促进羊群尽快恢复健康,需要在饲料中添加1%的晒骨粉生长素、多种维生素以及人工盐和高蛋白酵母粉,提高羊群的免疫力,增强抗病能力。
经过1周的治疗后,患病羊食欲和精神状态逐渐恢复,10d后回访,患病羊群全部痊愈,羊群恢复正常状态。对此次疾病暴发原因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分析可知,该病与引种时未经过检疫有关,导致外来疫病引进场内。后续隔离期间未能做到隔离观察,导致确诊和治疗不及时发生该病。另外,此病的诱因多于不重视消毒、饲养环境卫生较差以及应激因素过大等有关系。所以,在平时的饲养中,要加强饲养管理,做到及时消毒,保持羊舍通风顺畅,以免出现重复感染问题。
6 结语
在羊的饲养管理中,附红细胞体病是比较常见寄生虫病,可给养殖户造成不利影响。在外引育成羊期间,还应注意加强检疫,防止外来疫病传入。养殖过程中一旦发现异常,要及时与当地兽医站或当地的动物疫病防控部门沟通和就诊,以减少养殖户的经济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