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画元素在水彩画中的应用

2020-12-08王倩北京师范大学

艺术家 2020年4期
关键词:水彩画国画有机

□王倩 北京师范大学

一、国画色彩在水彩画中的体现

色彩在国画中的应用相对较少,偶尔会有大面积留白,目的是为创作者提供更多的展示空间,同时还能激发观赏者的想象力。国画在运用色彩时主张水与色的有机融合,看似简洁却独有一番韵味,水彩画继承和发扬了国画的特点与优势,彰显出独特的魅力。例如,贝戌民先生创作的《春雨》,该作品采用了留白、水色晕染的手法,结合泼墨技法,使整个画面充满朦胧感,贝戌民先生在创作时主要是追求水、色、意的有机融合。中国水彩画从发展到繁荣,在受到中国传统文化潜移默化影响的同时,也与国画在用色、用墨、用水方面有很多相同之处,因此,创作国画时所用的技巧在创作水彩画时也同样受用。

二、国画技巧在水彩画中的体现

国画技巧对水彩画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国画创作时常用的技巧包括:留白、泼墨、积、染、浓、干、渍、淡、湿、烘、破等。水彩画中水色的变化与水墨画中墨色的变化相类似,都是把水作为介质使画面更加丰富,如水墨画中的“墨分五色”。在笔法运用上,国画笔法有很多讲究,其中包括正侧、涩滑、轻重、快慢等,与此同时,在进行国画构图时主张“意在笔先”。基于国画创作与水彩画创作都需要使用柔软且弹性较好的笔这一因素,因此中国水彩画家在创作时,通常会把国画用笔的技巧应用于水彩画的创作过程中。例如,王维新先生创作的《渔民兄弟》就属于水彩画作品,他主张笔法的使用,构造出一种或浓或淡、虚实结合的场景,创造出“中国情怀语境下的水彩”。

三、国画精神在水彩画中的体现

艺术结合的关键点在于精神结合。精神在国画元素中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意境,其二是写意。国画在创作意境时主张情景交融、虚实结合以及黑白得当,水彩画在创作过程中也遵循这种规律。例如,柳毅先生在创作《水随天去》这幅水彩画作品时,就充分运用了计白当黑、且虚且实以及意象造型等国画创作手法,在转变画风的同时使整幅作品充满生命力,在西方水彩画中很难营造出这样的意境。然而国画所描绘的并不只有这些,国画在营造意境时主张简、露、拙、繁、巧、藏等,在不同时代、不同区域都得到了广泛应用。在以后的发展中,国画巧妙结合了儒、释、道思想,使哲学思想与意境有机融合,逐步构建出拙生于巧、似藏似露、大繁似简等多种意境追求,创作者在主张个人修养的同时还强调民族、社会环境的有机统一。迄今为止,有很多画家在创作水彩画时仍会遵循这些理念,并被后人广为流传,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包括朱辉、王肇民、黄铁山等。

意境和写意的不同之处在于,意境强调的是创作者对“境”的理解,无论是创作时的环境,还是生活环境,抑或是社会环境,这些都是“境”的体现,而写意强调的是创作者抒发的“意”,是心之所想,其主张把思想精神与绘画融会贯通。例如,国画中“狂、逸、谨、伤”等写意风格,每种风格都是创作者思想的传达。其中“逸”就是国画中代表性较强的写意风格,因此也被称作“逸格”,不局限于笔墨、不强加于思想、不因环境改变而发生改变、不乱于心、不困于情,或惟妙惟肖、或灵活多变,绘心之所想,随心而止。创作者思想与绘画有机融合的典型代表是国画的写意,该理念在水彩画的创作中被广泛应用,代表人物包括张小纲、丁寺种、王绍波等。张小纲在创作水彩画作品时主张“概括用笔”,把随性散漫作为创作的特征,在画中留出一部分想象空间,主张人的意愿与创作水彩画的意愿有机融合,更加关注主观感受,而不在乎笔、画的得与失,而创作出优秀的作品。

尽管水彩画与国画属于两种不同的绘画艺术,但这并不代表二者之间在创作时不存在共同之处。国画作为中华文化艺术精髓的重要构成部分,其创作历史悠久、更加注重纯熟的画风与独特的意境营造方式,在国内外受到众多人的追捧。除此之外,随着水彩画的不断发展,也有众多中华儿女对来自西方的艺术创作产生了强烈的兴趣。因此,越来越多的艺术家们开始尝试探索这两种艺术形式之间的融会贯通之处,并在创作水彩画的过程中融入国画元素,使之与大众的审美需求相符合,同时也与艺术发展接轨。本文通过分析国画色彩与精神运用方面的内容,为人们呈现更多的艺术表现形式,同时为这一“跨界”融合增添全新的渲染力与艺术生命力。

猜你喜欢

水彩画国画有机
有机旱作,倚“特”而立 向“高”而行
国画《鲦鱼》
国画《鲿》
九十九分就是不及格——有机农业,“机”在何处?
喝有机
国画欣赏
郝林海的水彩画与俳意
郝林海的水彩画与俳意
郝林海的水彩画与俳意
有机心不如无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