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助力“美丽乡村”建设研究
2020-12-08张乐1赵雪杉2冯大康3
张乐1 赵雪杉2 冯大康3
(1.2.3.江苏海洋大学,江苏 连云港 222005)
在我国城乡一体化建构推进过程中,一些偏远农村相对发展难度较大,积极探索公共艺术的助力“美丽乡村”建设的路径和策略,可实现广大乡村文化传承和交流,使面临困境的乡镇能够突破局限,重获发展机会。
一、艺术乡建的研究背景
我国乡建运动始于20 世纪30 年代梁漱溟和晏阳初的乡建实验,新中国成立以后费孝通提出构建乡村伦理体系,从此乡村摆脱失语状态。20 世纪60 年代以来艺术介入城乡发展不同地区的模式截然不同,乡村建设不仅关系到中国近现代社会转型的方方面面,而且乡土文化的复兴对中国文化软实力增加有着巨大作用。十六届五中全会后,中国公共空间研究开始由城市转向乡村,贺雪峰、曹海林、王伟、冯健等大批学者对乡村公共空间建设做出大量的探索研究后,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公共空间对乡村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从艺术乡建实践上看,2011 年的许村艺术节、碧山共同体计划、大芬油画村基地等实践案例证明艺术介入无论在物质层面还是在精神层面都能够促进乡村振兴发展。到2017 年9 月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我国正式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后,我国艺术乡建方面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大量出现,但目前的研究仍呈现出“两多两少”的现象:大众性研究多,针对性研究少;宏观论述性多,操作对策性少。“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乡村建设推进难度相对较大,这主要是由于乡村自身封闭、资金匮乏、经济落后、人口流失等原因。作者和课题组成员希望通过以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化视角展开调查研究,寻求公共艺术助力“美丽乡村”建设的可能性。
二、项目团队
“艺术助力美丽乡村建设研究”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完成的省级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项目,成员均来自江苏海洋大学艺术学院环境艺术设计方向及设计学类的学生,都是有激情、热爱乡村建设的有志青年,他们曾先后作为课题组成员参与过一些老师主持的城乡公共空间文化创意开发实践类的科研课题,并在绘画、设计方面取得一定成绩,不同兴趣特长的项目成员组合在一起,正好可以各自发挥所长,形成一个优势互补的实践研究团队。实施中,项目组成员5 人分工如下:张乐主要负责文献资料分析整理、项目成果提出和修改;赵雪杉负责田野考察资料收集工作、实践方案组织;温志彬负责假设性实践方案、项目具体策划和实施;牟镇旸主要负责田野考察保障工作、辅助文献资料汇、总结;鲁圣杰主要负责后期总结作,辅助田野考察、项目具体实施工作。项目指导老师多年从事公共艺术创意研究与实践活动,在理论与实践方面均有相当的建树,同学们之前不同程度上参与到指导教师前期的市级课题“连云港地方文脉与当代城市艺术视觉形象研究”“西游文化CG 视像传播创意研究”中去,在挖掘和提炼本土地域文化蕴涵的视觉元素并应用于连云港市城市空间视觉形象改造上积累了较好的经验。同时,学校提供的图书馆、艺术基础工作室、实验室等硬件支持,为本项目的完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项目研究的过程
项目研究按照前期调研考察、中期对比分析、后期理论总结的“三段式”技术路线有序展开。2018 年下半年主要完成的工作是文献资料分析整理和田野考察,2019 年上半年时间完成了田野考察并提出了假设性实践策略和方案,然后整个2019 年下半年是进行实践并形成了理论成果和实践方案。在前期实地调研考察与文献采集分析过程中,通过走访调查苏北城乡结合部和广大农村,了解当地乡村文化建设现状,收集第一手资料;另一方面通过图书馆和电子网络等途径,收集整理国内外美丽乡村文化建设研究文献、图片、手稿等资料,结合连云港本地乡村建设现状进行归类比较与分析。通过考察了解连云港本地乡村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现状,了解近年来连云港市周边乡村公共空间艺术作品的数量、受欢迎度等信息,详细调研分析地方特色文化在乡村公共空间中的作用和表现,获取较翔实的考察资料;其次,课题组通过集并整理分析国内外学者关于公共艺术介入乡村文化建设的历史、现状以及典型案例和相关研究文献资料,分析整理其理论经验与实践经验,实现了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对乡村公共艺术概念的梳理;最后,课题组通过解读“乡村振兴”背景下艺术介入美丽乡村的内涵及特色以及江苏地域特色文化融入“美丽乡村建设”格局的切入点,从多视角探寻艺术介入乡村的未来趋势和发展策略。无论是前期的文献调研与田野实地调查、数据采集与分析,还是中前期的假设性理论框架提出和实践方案构思、草图修改筛选,还是中后期的实践方案确定和修改完善,以及后期的现场实践、施工环节,课题组科学合理分工、精诚合作、优势互补、形成合力,确保项目研究与实施得以顺利进行。鉴于项目组成中有一部分同学来自一年级学生,他们理论和实践经验稍显欠缺,但他们参与激情高、精力旺盛、求知欲强,在高年级同学的帮助和带动下,完美实现了以老带新,弥补了低年级同学经验不足的缺陷,按计划顺利完成了该项大学生实践创新项目。
四、主要结论
当前,艺术助力乡建必须坚持生态性前提,艺术乡建的核心在于乡村公共空间建设,生态视角下艺术助力乡建必要充分重视采集历史文化、地缘文脉、风俗传承等考量。课题组认为,艺术助力美丽乡村建设必须重视以下几个方面问题:一是必须找准乡村文化发展定位。将深厚的传统地域文化内涵融入新的乡村特色建构、文化旅游开发与文化生态建设中去,进而带动乡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二是要运用深入思考乡村公共空间艺术化建构的思路与方法,一方面注意挖掘地方文脉内涵,另一方面要注重分析乡村特性,要因地制宜并遵循“原创性”原则、整体性原则和主题性原则;三是要注意一体化建构乡村文化空间。乡村公共艺术设计与创作中不能生搬硬套,要因地制宜并突出本土特色,要将“中国的文化风格”“美”和“科学性”三者有机相结合进行整体推进。在乡村公共艺术设计中,艺术家、乡民、管理者都必须具备开放包容的心态,应突出“统筹兼顾”“突出特色”“整体化、系统化”的理念,体现出“以乡村核心地带为中心、以乡村重点人文景点为主体、乡村周边为补充、整个乡村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一体化建构”的现代乡村视觉创意开发的总思路,打造出多层次、多维度,多领域、系统化、生态化的现代社会主义新农村景观形象,彰显乡村文化个性和地域特色,带动乡村旅游经济发展,提高乡民的审美感受和生活质量。“生态视角”下的艺术助力乡建,既可以丰富艺术助力乡村文化建设的途径,提升艺术助力为乡村创造优质的乡村公共空间的策略和手段,为国家的“乡村振兴”战略目标提供智力支持;又有利于新农村实现乡土文化复兴,通过艺术介入以促进乡村产业转型,通过对乡村文化价值的塑造,可以培养村民的乡土意识,获得参与乡村建设的激励机制,实现稳定就业和优质就业,进而实现农村生态宜人的“美丽乡村”愿景。
五、不足与展望
在完成项目过程中,我们感到欠缺的东西还很多,主要在于在校大学生实践经验薄弱,教学任务重研究时间相对较少。不过在项目研究的过程中,项目指导老师敬业精神、科学的管理以及精诚的团队合作精神特别重要。在我国“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挖掘、重塑乡村经典,营造出特色文化气质是很多农村共同面临的课题,也是乡村品牌建构需要解决的问题。公共艺术介入乡村空间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当前在公共艺术的创作形式、质量标准、招标形式、资金资助、监管责任等方面迫切需要相应制度配套做保障,艺术助力乡建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