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媒体—公众”舆论场互动机制的创新
——基于“火神山”“雷神山”慢直播的观察

2020-12-08史文静

传媒评论 2020年10期
关键词:舆论话语受众

文_郑 蓉 史文静

新冠肺炎疫情爆发期间,央视频开通的“火神山”“雷神山”医院建造过程慢直播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单一的画面内容和音效,没有降低“云监工”的参与热情,满足了大众的信息获知需求。实时传播的镜头客观上缓解了社会恐慌,也有效打开了舆论引导的新窗口。此次慢直播兼具官方和民间舆论场的优势,构建了完整的互动机制。

一、慢直播:聚焦场景与创新扩散

1、快节奏社会下的文化反击

挪威广播公司(NRK)在2009年拍摄的《卑尔根铁路:分分秒秒》被称为是“慢直播”的开创之作,展示了火车从首都奥斯陆到西南部城市卑尔根的完整行程。长达7小时的固定画面中,除了火车行进的声音外,没有其他配乐。但该形式一直没有得到较多认可。在快节奏的生活步调下,信息洪流中人们的注意力被分散,对“慢”的接受度与容忍度较低。直播往往经过内容设定与情节选择,致力于局部呈现和悬念制造。慢直播的出现,则是对原先意义上的快直播的文化反击,是突破常规直播形态的表现。没有快速剪辑的镜头,没有精美的后期制作,没有任何加工,原生态、真实地展现事物发展的每一个细节,观众会以第三种视角自行思考接下来的“剧本”。[1]客观且单调的场景信息在新闻性和事件性上有所欠缺,但是放缓的内容节奏给了观众观察世界和感受场景的机会。

受疫情所困,宅在家的人们有了大量的空闲时间。“火神山”“雷神山”医院建造过程慢直播的出现,给了人们以“无聊”对抗无聊的填补形式。屏幕中工人们忙碌的景象和施工过程中的机器声,看似枯燥乏味的画面实际上调动了观众的求知需求,在观看过程中发挥自主性去聚焦细节并解读场景。同时,屏幕前的观众不用时时刻刻盯着画面,他们可以任意选择自己想要了解的事物进行观察并参与互动。

2、技术赋能下的新闻生产

基于移动互联网技术赋能,视频直播呈现出新的形式与特点,除了传统的电视直播,移动视频直播逐渐兴起并成为热门传播方式,视频直播也由原来媒体的“普通配置上升为争夺焦点”。[2]传统的新闻生产下信息的搜集呈现出单向流通型,新闻内容也较为抽象,在处于新媒体时代的当下已无法满足受众的信息接收习惯,新闻生产方式和形态的改变成为必然。移动视频直播以实时化、社交化提供给受众场景感和沉浸感,利用设备将正在经历的事件通过镜头与观众创造“共识”,观众通过评论、分享等多种形式进行实时互动,其反馈也成为新闻生产的一部分。就慢直播而言,没有主持人的参与,也没有旁白解说,视频本身就具备自我阐释能力。

2019年11月20日,隶属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央视频正式上线,作为一个基于5G+4K/8K+AI等新技术推出的综合性视听新媒体旗舰平台,也是我国首个国家级5G新媒体平台。此次慢直播充分利用5G+光纤双千兆网络高速度、低功耗、低时延的特点,提高了传播效率,稳定的数据传输保证了多人同时观看,实现了数亿“云监工”共同见证中国速度和中国奇迹的局面。除了24小时不间断的固定机位以外,央视频还联合中国电信设置VR全景直播机位,将受众放置在“现场”,给予极佳的观看体验。

二、媒体:传播构筑与话语转型

1、议题设置有效引导舆论

大众传播具有一种为公共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度,影响人们对周围世界“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断。[3]主流媒体具有强大的议程设置能力,在一定程度上能决定受众“想什么”“怎么想”,影响受众对该议题的知晓程度。受众对于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具有强烈的知情欲望,关注社会焦点,引导社会舆论,是主流媒体社会责任感的重要体现。

“火神山”“雷神山”医院的建造,为疫情防控大局提供了有力支撑。主流媒体选择“直播造医院”的话题,引导受众的关注焦点在国家防疫重要举措上,满足受众对于权威有效信息的需求,有效缓解社会恐慌和焦虑心理。长时间记录的慢直播将信息的传递从“及时”到“实时”,第一时间呈现客观真实的现场内容给观众,消除信息不对称带来的负面影响,构建正面舆论场。

同时,除了能够在央视频平台端口观看外,新京报联合长江日报也发起全天候慢直播。通过多媒体联动报道,重复性、持续性地传播核心信息,信息发酵的过程中传播效果逐步深化,话题攀升中受众的注意力也被吸引,推动受众参与,最终实现引导舆论的目标。

2、互动创作引发二次传播

在便捷自由的网络传播平台中,每一个人都可以分享所见所闻、参与事件讨论、曝光社会问题等,促使舆论生成模式发生改变。迎合情绪和表达利益的民间话语,在一定程度上对严肃和模式化的官方话语造成冲击。官方话语和民间话语应是相通而非对立,共同为构建多元、和谐、包容的公共话语空间作出努力。官方叙事话语要创新话语表达方式,运用接地气的话语符号实现互通,在交流与碰撞中做到平易近民。

此次医院施工现场的慢直播吸引了数亿人次的观看,网友在评论区里讨论聊天,对工地上运作的机器进行命名,话题热度持续攀升。媒体发布者收到网友自发创作带来的高关注度的反馈,围绕云监工、挖掘机天团等话题发文互动,进一步提高慢直播的影响力。如中国青年报推出“挖掘机天团”的GIF海报,以生动鲜活的拟人化形式表达共同“战疫”的信心和决心。

媒体发布者积极融入民间话语,实施有效互动。微博在超话上为“挖掘机天团”建立社区,开设“云监工”分组。央视频上线“挖掘机助力榜”和头像制作功能,为网友给“挖掘机天团”打榜助力创造条件。此外,雷神山施工现场的小叉车作为网友心目中的人气选手,央视频实地去拍摄了小叉车的工作状况并采访了小叉车的操作者,通过专访视频满足网友的好奇心。

同人创作和打榜助力分别是二次元和饭圈文化的表现形式,此次在慢直播中进行情感表达和传播,打破了原先特定的文化圈层,并得到了权威媒体的认可。媒体发布者主动倾听并理解不同的话语体系,对话民间舆论场,在互动中参与,在参与中传播。

三、公众:在线聚集与群体共鸣

1、围观式政治参与强化网络监督

网络直播以多样的形式和内容吸引网民参与,围观是其参与的重要行为方式。网民的每一次发言,都是在行使公民话语权,凝聚的力量形成“网络围观”。“围观式政治参与”不同于现实中以“身体行为”为行为方式的参政形式,而是一种活跃于网络虚拟空间中的、主要以“话语行为”为行为方式的参政形式。[4]自由和平等的互联网平台下,公民政治参与的成本下降,不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积极性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人们围绕相关事件话题,根据自己的利益诉求,通过网络及时表达观点、共享信息,对舆论造成压力,推动问题的解决。

在“慢直播”中,网友关注着实时的镜头画面,在观看的同时也在监督施工进程。慢直播给予了受众更多的自主参与体验,网友从各自的观看理解角度解读各种信息,在评论区进行交流互动。其反馈的信息形成舆论压力反作用于管理者,使其调整决策。

在火神山医院建造过程中曾出现一起工人冲突事件,直播的透明性让众多网友目睹了这一次风波,事件话题也迅速登上微博热搜。强大的围观使相关管理人员在得知现场情况后迅速做出反应,进行协调解决,官方在当日也给出通报来平息事件,体现了慢直播在全民监督方面起到的积极作用。

2、陪伴式社交营造想象共同体

慢直播具有自然态、交互性的特征,满足了受众的休闲审美需求。有学者指出,移动互联时代的“慢直播”,除了传递信息、满足用户的视觉美感需要之外,最重要的是提供了一种陪伴式社交。[5]面对铺天盖地的信息和持续上升的确诊数字,宅家的网友内心充满了忐忑与不安。在直播间内,关注疫情一线的网友从施工现场工人们热火朝天的工作场面中寻找乐趣,渐渐缓解焦虑情绪,找到精神依托。

承载着用户各种槽点和观点的评论助推着直播的生产,增强直播的多元性和生动性。在没有主持人引导的评论区内,网友们自发形成集体的身份称呼与交往形式。“云监工”的同一身份,激发和凝聚了网络受众在“慢直播”这个沉浸式参与媒体仪式中的情感共鸣和身份共鸣。[6]孤独感被弥补,网友们的创作灵感被激发,给施工现场的机器起了“叉酱”“呕泥酱”“送高宗”等拟人化的称呼。“在线取名”保障了彼此沟通顺畅的同时,增进了公众对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参与感。网友甚至为“挖掘机天团”在微博超话设立粉丝后援会,仿照为偶像应援的方式,催生了表情包、漫画、应援口号、歌曲等创作。人际交流带来的陪伴感,评论内容带来的场景感,在慢直播的场域内形成一个“想象的共同体”。[7]

此外,除了每天的打卡,“云监工”们在直播间自发实行“两班倒制度”,还产生了充满仪式感的早晚班交接等有趣内容。评论区内成语接龙、诗词接龙等游戏的出现,也增添了网友真实而独特的参与体验。

四、结语

“火神山”“雷神山”慢直播符合大众的同理心和期待感,其走红的背后是官方舆论场和民间舆论场的交流碰撞。官方舆论场在保证信息公开、遏制谣言发生的同时,积极关注民间舆论场的舆论动态,尝试研究吸纳民间话语,引发思想意识层面的共鸣,从而有效引导舆论。

猜你喜欢

舆论话语受众
画与理
再论“声无哀乐”——嵇康笔下的声音与受众
《漫漫圣诞归家路》中的叙述者与叙述话语
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
雷人话语
网络时代受众心理的分析和引导
西方舆论观的历史沿革
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
舆论引导中度的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