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党政机关档案管理职位需求研究
——以2010 年至2019 年华东地区公务员考试职位为例

2020-12-08嘎拉森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

浙江档案 2020年6期
关键词:信息资源管理档案学职位

刘 鑫 嘎拉森/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

档案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为国家党政军机关、企事业单位提供档案管理人才。其中,党政机关的档案人员录用多以公务员考试的方式进行,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整个社会环境对于档案专业人员的需求情况。现有的研究中,部分是以档案专业就业的某一领域、某一时间段为数据源,研究范围、时间跨度或研究广度不足,结论信度有待提高;部分是直接提出档案专业人才的培养建议、档案专业教育改革方案,但缺乏研究数据辅助说明相关对策建议的实际适用及可操作性。本文以华东区公务员招考中的档案职位为研究对象,用实际数据说明华东区的档案专业需求,探究原因并提出建议。

1 数据与方法

第一,样本选择。目前全国共有38所高校招收不同层次的档案专业学生[1],其中地处华东区的有10所,输出的档案学毕业生人数在全国占可观的比例。同时,华东区是全国重要的经济区之一,由于就业机会众多能广泛吸纳各专业人才,因此预判档案专业人员也有一定的市场需求量。此外,国家实行公务员考试招录人数不断增多、招考规模不断扩大,参加各级各类公务员选拔逐渐成为各专业毕业生就业的主要选择之一,档案专业也不例外。因而,本研究以2010年至2019年华东区(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福建省、江西省、山东省、上海市)公务员考试职位表为数据源,筛选出档案相关职位作为分析样本进行定量研究。

第二,研究对象。本研究以2010年至2019年华东区公务员考试中的档案职位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各职位的专业要求对其进行统计分类,将档案职位分为三个层次:“不向档案专业开放”“向档案专业和其他专业同时开放”“仅向档案专业开放”。对于不向档案专业开放和向档案专业及其他专业同时开放的档案职位再进行专业结构分析[2]。

第三,研究方法与工具。本研究采用二次分析和比较研究的研究方法,对华东区近十年档案职位的数量、占比进行初始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专业结构,比较档案学毕业生和其他专业毕业生在档案行业中的市场需求情况,进而总结研究结论。利用Excel对收集来的数据进行人工清洗后对档案职位的专业结构进行描述性分析。

2 数据分析结果

第一,职位数量。经统计,档案职位总数为617个,其中仅向档案专业开放的档案职位数量为75个,向档案专业和其他专业同时开放的档案职位数为470个,不向档案专业开放的档案职位有72个。数据分析的线性预测显示,仅向档案专业开放的档案职位可能会继续减少,而向档案专业和其他专业同时开放的档案职位数呈现出继续上涨的趋势,不向档案专业开放的档案职位数仅有细微的减少趋势。

第二,学历要求。在对仅向档案专业开放的职位中,75个仅向档案专业开放的档案职位中学历要求包括“专科及以上”“仅限本科”“本科及以上”“仅限硕士”“硕士及以上”,占比结果显示,仅向档案专业开放的档案职位虽向专科开放,但比重极低,同样占比不是很高的学历类还有“仅限硕士”和“硕士及以上”,超过半数的职位要求报考者为本科及以上学历。为深入了解仅向档案专业开放的档案职位的学历要求趋向,笔者对“仅限本科”和“本科及以上”两类学历要求又进行了分析观察。依据数据分析的线性预测结果可知,学历要求仅限本科的档案职位占比呈现出一定的增长趋势,而学历要求为本科及以上的档案职位占比则呈现反向的下降趋势,两组数据占比差距有明显的缩小趋向,这意味着将有更多的档案职位要求报考者仅有本科学历即可,学历门槛有降低的趋势。

第三,专业要求。在向档案专业和其他专业同时开放的档案职位中,470个档案职位的专业要求大多以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类(28.41%)为主,其次是中国语言文学类(18.48%)和计算机类(17.27%);在72个不向档案专业开放的档案职位中,有超过50%的职位要求专业为计算机类和电子信息类。基于专业大类分析可以得知,当档案职位不限于档案专业毕业生时,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类下的除档案专业外的毕业生,计算机类毕业生和中国语言文学类毕业生是档案专业毕业生主要的竞争对手。当档案职位完全略过档案专业时,拥有工学教育背景的毕业生是主要的考虑对象,并且档案工作机会大多面向掌握信息技术的计算机类和电子信息类专业毕业生。

在对专业大类进行了解后,进一步分析具体是哪些专业对档案专业构成了较大的竞争影响。首先分析档案专业和其他专业同时开放的档案职位,信息资源管理专业占比达80.43%,位列所有专业首位,其后依次是图书馆学专业占比接近50%、历史学专业占比19.57%、汉语言文学专业占比接近18%、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占比接近15%。其次是不向档案专业开放的档案职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38.89%)是最受欢迎的专业,其后是软件工程和网络工程专业,占比均接近30%,信息安全、秘书学、历史学等专业比重均在20%左右。此外,笔者注意到档案学专业所在的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类中的图书馆学、信息资源管理专业竟无一入选,甚至无管理学门类下的任一专业。

通过详细的专业结构分析可知,当档案职位同时面向档案专业和其他专业开放时,信息资源管理、图书馆学、历史学、汉语言文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专业的毕业生对档案专业的毕业生影响较大,其中信息资源管理专业的影响最大,其余40多个专业均有可能会从事档案工作,但对档案专业毕业生构成的威胁不大。当档案职位无一面向档案专业开放时,用人部门更倾向于录用具有技术背景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及其相近专业的毕业生,其次是传统的文史类专业中的秘书学和历史学专业毕业生。

3 总结与建议

基于上文分析,可以总结出研究结论:现今大量的档案职位向非档案专业开放,且学历门槛降低,档案专业在档案工作中并未占据“垄断性”地位,市场对于高学历的档案人才需求不足,档案职位中呈现出用人单位的三大倾向:一是偏向具有特殊技能和知识的技术型人才,如具备信息技术的计算机类、电子信息类人才;二是青睐掌握一定综合性知识的知识型人才,如秘书学、汉语言文学、历史学专业的学生;三是关注对于档案学所属专业大类内的其他专业,如信息资源管理(情报学)和图书馆学专业人才。分析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随着全国档案信息化、智能化建设[3]的推进,档案工作中需要技术支持的情况增多,而档案专业毕业生并不具备相关知识背景;二是档案管理工作包含大量的文书档案和历史档案,文史类专业毕业生因其自身专业背景更易获得用人部门的认可;三是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类专业大类中各专业具有一定的互通性,档案学、信息资源管理(情报学)和图书馆学专业之间的知识有一定的相通之处,信息资源管理(情报学)与图书馆学专业担任档案工作专业的阻碍较小。

档案学专业在市场环境中供需不平衡的现象,应当引起档案学专业个人、档案高校、用人单位的深思。首先,对于档案学专业个人而言,档案学专业知识的学习固然重要,但也要注重对自身“档案+其他”知识和技能的提升[4]以更好地适应人才市场对于多元型人才的需求。尤其在计算机时代,仅仅掌握简单的办公技能已经不足以应对工作需要,适当学习一些计算机语言有助于适应档案事业的信息化发展。其次,对高校档案专业教育而言,一要引起对理论知识的重视,完善专业课程体系,稳固专业核心课程、增设适应时代需求的其他学科的基础课程。二要更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将课程学习与档案实践相结合,注重学生的档案专业技能的提升。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同时联系地方党政军企事业单位的档案部门作为专业实践基地,并聘请一线的档案工作人员定期授课,改善教学培养模式。最后,对于用人单位而言,在关注档案工作的同时也要注重档案工作的专业化水平,聘用档案专业人才。根据单位性质、档案工作的阶段性需求相应地对档案人员进行知识技能的培训。如税务部门中正进行信息化建设工作,则对于档案人员的培训中就需要适当输入财税相关知识,并且委托信息技术部门对档案人员进行计算机技能方面的培训。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双核能力:档案学专业人才培养与评价研究”(18YJC870012)阶段性成果之一。

猜你喜欢

信息资源管理档案学职位
领导职位≠领导力
美军信息资源管理战略概况研究与启示
大数据在部队信息资源管理中的运用
浅谈西藏农牧业信息资源管理
职位之谜与负谤之痛:柳治徵在东南大学的进退(1916—1925)
关于档案学会工作的几点思考
吉林省档案学会召开换届大会
历史主义是档案学不变的灵魂和宗旨
——《魂系历史主义——西方档案学支柱理论发展研究》述评
《信息资源管理学报》2016年总目录
美最高就业率地铁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