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档案部门培养档案工匠的路径探析

2020-12-08天津师范大学管理学院天津市北辰区档案馆潘子聪天津市东丽区档案馆

浙江档案 2020年6期
关键词:业务培训档案学档案馆

蒋 冠/天津师范大学管理学院 周 持/天津市北辰区档案馆 潘子聪/天津市东丽区档案馆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全面开展质量提升行动,推进与国际先进水平对标达标,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来一场中国制造的品质革命。当前,“工匠精神”一词已成为热词,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新时代,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与档案馆应弘扬工匠精神,培养一批热爱档案事业并为之不懈努力的“档案工匠”。所谓档案工匠,是指具备档案学专业知识和档案行业职业道德,热爱档案事业,胜任档案工作,并在档案工作某一领域具有特殊专长的人才。

培养档案工匠,是党和国家对档案事业提出的要求。2018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办公厅主任丁薛祥在中央档案馆国家档案局调研时指出,档案工作是需要弘扬工匠精神的工作,也是能够培育专家、造就大师的工作。他勉励全国档案系统培养起一批在档案整理鉴定、档案修复保护、档案编研利用、档案政策法规、档案标准规范和党史国史研究中的一批专家级人才[1]。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培养档案工匠,在机构改革后的当下更具紧迫性。当前,档案系统正处在机构改革后的调适期。档案部门由“局馆合一”模式转化为“局馆联动”模式,档案局行政职能划入党委办公厅(室),人员缩编、工作任务量加重,迫切要求切实提升干部的政策水平与服务能力,打造一支精干高效的档案干部队伍,推进档案治理能力现代化。机构改革后,国家综合档案馆被明确为事业单位,单位身份的明确、工作重心的转变,更加需要国家综合档案馆工作人员立足本职岗位,勤于学习、刻苦钻研,不断提升工作技能,成为新时代的档案工匠。

1 培养档案工匠的阻碍因素

第一,档案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与培养工匠型人才不相适应。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我国实行“局馆合一”的体制。档案局(馆)工作人员均为参照公务员管理的事业编制,不需要通过发表学术论文、出版学术专著、申请科研立项等方式参与技术职称评定,档案业务研究与薪酬也基本不挂钩,考核个人业绩主要围绕是否完成年度目标责任书所制定的工作内容进行,缺乏对个人在档案业务创新精进方面的考核。例如,馆内一些在档案编研、档案保护修复、档案鉴辨、档案学理论研究等方面有所建树的职工,其所取得的相关成果如档案编研材料、档案抢救修复情况、档案学术论文等并不在业绩考核之列。这就导致档案工作者在业务钻研上缺乏积极性。“局馆分离”之后,这一状况可能在一段时间内仍不会有太大的改观。

第二, 部分档案工作者学科认同感和职业认同感不强。我国档案学科获得实质性的发展始于20世纪80年代。与其他社会学科相比,档案学既是一门年轻的学科,也是一门小学科。学科的知识体量较单薄,理论体系尚不成熟。因此,部分档案工作者存在“档案无理论”“档案无知识”的思想,认为档案领域技术含量低,没有深入学习与钻研的空间。同时,档案部门一直被认为是“清水衙门”,社会关注度低,难出业绩,因此部分职工对档案事业缺乏感情,或是意志消沉,仅满足于按部就班完成本职工作;或是三心二意,想着“跳槽”到其他单位。学科认同感和职业认同感的缺乏,非常不利于个人档案业务水平的提升。

第三, 档案工作者缺乏开展业务学习与钻研的有利条件。一方面,档案工作者用于业务学习与钻研的时间精力有限。目前,省级以下档案部门编制都比较紧张,工作压力较大。以天津市为例,机构改革“局馆分离”后,各区国家综合档案馆和原地方志编修委员会办公室合并,编制人数约20人。在保障日常事务性工作正常运行的前提下,全体职工已经是满负荷甚至超负荷运转,极少有时间和精力学习业务知识,或在档案编研、修复等亟需钻研的领域有所突破。另一方面,面向档案工作者的档案业务培训缺乏针对性与实践性。当前,各级党委、政府越来越重视对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开展各类业务培训,并制定了相应目标。但目前档案系统的业务培训一般采取参加上级党委、政府培训班的模式,档案系统职工所接受的业务知识大多涉及党的理论、行政管理等方面,档案部门单独组织的档案业务培训相对较少,并且档案业务培训也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受设施设备、经费等方面限制,档案编纂、档案保护等实操性较强的培训难以开展,大部分内容只能依靠档案工作人员利用业余时间通过参观及求教专家等方式自学。

2 培养档案工匠的可行举措

2.1 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方面

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可以调整档案工作者考核与职称评审方式,在档案系统引入“技能薪资体系”,即根据档案工作者所掌握的与档案事业有关的技能、能力以及档案学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来支付部分薪酬[2]。对档案工作者的这种考核和评定需要通过对其技能广度和技能深度双向分析来最终确定。考核内容可以对包括档案工作者实际工作中进行创新的专利情况、发表学术论文和出版学术专著情况、参与档案学相关科研情况、完成重大档案业务项目情况(如重要历史档案修复)等进行评定。这一措施可以激励档案工作者在某个领域进行持续、深入的研究和探索,注重“研学用”相结合,从而逐步将自己锻造为档案工匠。

2.2 国家综合档案馆方面

第一,加大业务培训力度,改变培训模式。丁薛祥同志在中央档案馆国家档案局调研时就强调,要对年轻同志加强培训,提供更多学习锻炼的机会,既让大家感到工作责任感、使命感、光荣感,也让大家真切感到组织的关怀和温暖[3]。国家综合档案馆对员工进行业务培训,有助于提升本馆总体业务水平、满足职工对学习业务知识的需求。应改变过去业务培训“一刀切”的情况,将业务培训按照培训性质分为知识性培训、技能性培训、态度性培训三种。知识性培训指以档案业务理论知识为主的培训,可以请档案学者来为职工传授其所需的档案学知识,但也应该针对不同业务部门、从事不同工作的职工而有所区别。例如在档案保管保护部门工作的职工,应多接受档案保护技术学、档案管理学等方面的培训;在档案信息管理部门工作的职工,应多接受电子文件管理学、数字档案馆学等方面培训;在档案史料编研部门工作的职工,则应多接受档案文献编纂学、档案事业史、历史文书学等方面的培训。技能性培训指以档案工作技术和工作能力为主的培训。例如对于档案保管保护部门的职工,应指导他们多做纸张及字迹材料性能测定技术、档案有害微生物防治技术、档案害虫防治技术、档案修复技术等方面实验。态度性培训指以档案工作态度为主的培训,例如通过培训使职工树立为党管档、为国守史、为民服务等档案工作者必须具备的职业道德素养。通过系列培训,努力培养出一批思想、政治、知识、技能各方面过硬的档案工匠。

第二,引入激励机制,推动业务创新。首先,国家综合档案馆应努力为职工提供机会、创造条件,让职工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例如,档案馆工会可以组织学术论文征文活动、档案业务技能比武活动等,激励馆内各类人才在理论及实际业务工作中不断创新、切磋技艺,使“英雄有用武之地”,营造出人人创新、人人向上,争当档案工匠的工作氛围。此外,国家综合档案馆可以借鉴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遴选专家型馆员。所谓专家型馆员,是指具备一定的研究能力并在某个专业领域有所积累,能够在研究型用户查找与获取档案资料的过程中,为其提供高质量咨询服务的档案馆工作人员。建立专家型馆员制度,符合档案馆文化事业单位的定位,可以确保为用户提供高质量的查档服务,同时也能促进国家综合档案馆工匠型人才的培养。

2.3 开设档案学及相关专业的高校方面

第一,加强与其他学科的交流,转变教学、科研思路。档案学不但与同属一个一级学科的图书馆学、情报学之间有很多共性知识,而且和历史学、社会学、政治学、法学、秘书学、公共管理等学科都有一定联系,同时也与系统科学、信息科学、控制科学等横断科学,化学、生物科学等自然科学相关联。高校教师应打破学科壁垒,加强与其他学科专家的交流。教师知识结构不合理,“专而不博”的教学、科研,不可能培养出未来的档案工匠。例如,对于档案保护技术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如果教师没有化学、生物科学的基础,仅有档案学的专业知识,就很难胜任,学生也无法真正领悟这门课程。

第二,积极对接档案实践部门,推动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发展档案事业,培养档案工匠,就必须做到“研学用”三者紧密结合,在实践中学习新知,在应用中发现问题,以问题为导向进行研究。高校加强同实践部门的交流与合作,是档案事业“研学用”相结合的关键一步:档案实践部门通过与高校的交流,获得最新的理论知识以指导实际工作;高校通过与档案实践部门的交流,了解档案工作的实际状况以推动其教学与科研。二者彼此互帮互助、互利互惠。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理论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创新是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永恒主题,也是社会发展、实践深化、历史前进对哲学社会科学的必然要求[4]。档案学也不例外,只有紧密联系实践,才能真正实现理论与知识创新,从而为培养合格的档案工匠创造基础条件。

本文系天津市社科规划项目“研究型用户档案利用需求与搜寻行为研究”(批号:TJTQ19-001)的成果之一。

猜你喜欢

业务培训档案学档案馆
徐州贾汪区开展基层应急能力建设业务培训
江南集团开展基层纪检组织负责人业务培训
关于档案学会工作的几点思考
关于县级档案馆馆藏档案开发利用的思考
吉林省档案学会召开换届大会
河北省志编纂业务培训会
全省部分档案馆新馆掠影
业务培训让我增加了底气
历史主义是档案学不变的灵魂和宗旨
——《魂系历史主义——西方档案学支柱理论发展研究》述评
when与while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