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档案中所见近代山西学政活动研究*

2020-12-08

山西档案 2020年3期
关键词:学政书院山西

(大连大学历史学院 大连 116622)

清代派学政到各地主持考试,既包括童生的录取考试,也包括生员的岁考、科考,以及考核教官,选拔优贡和拔贡的考试。学政在各地按临考试,既考察了士风,也了解了民习。对于其任职活动,已经出现了一些研究成果。既有对学政制度运作及兴衰变迁的研究,也有对学政个体的研究,也有对各省学政的群体研究。具体到山西学政的研究,尚比较薄弱,无论是对发教育改革先声的钱骏祥、宝熙,还是在恢复灾后文教秩序做出不少努力的王仁堪,均未见到专门研究,对于晚清山西学政群体,目前仅见到大连大学中国史专业张国敏的硕士学位论文《晚清山西学政研究》一文。制约山西学政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是材料比较缺乏,本文拟通过对有关山西学政档案的解读,勾勒出近代山西学政的活动。本文所用档案,主要包括《光绪朝朱批奏折》,学政文集中的奏稿,以及部分刊布的学政奏折。

1 按临各地的考试活动

山西学政到任后,先主持各地的岁试,大致从十一月开始,考试汾州后,回省考试太原府。次年出棚考试省南西路七府州属,省南东路五府州属。第二年二月至五月考省北路岁试,全省岁试告竣。五月至七月,从大同府开始省北路科试。八月至十月,科考省南西路。第三年二月至三月,科考省南东路。四月科考太原府。其按临路线基本固定,但具体按临时间,容有出入。

钱骏祥的奏折反映了按临考试的活动轨迹。他于光绪二十年十月二十一日到达省城,二十四日接任。他认为“学政以衡文防弊为先,尤以兴贤育才为重”,山西士子朴诚,可以多方劝导,使之读书明理。[1]十一月二十日出棚,岁试汾州府属文武各场,十二月十三日回省。在文风方面,以汾阳、平遥、介休为优。武场则以临县为最,永宁、孝义次之。汾阳、介休因武童应试人数较少,采取缺额的办法,汾阳二十二个名额,取进十九名,缺额三名,介休三十个名额,取进十三名,缺额十七名,均待下届酌量人数多寡分别补进。[2]光绪二十一年正月二十五日出棚,考试解州、蒲州、绛州、平阳府,并调考霍、隰二州,五月十八日回省,接考太原府属,闰五月初五日试竣。文风以霍州之赵城,绛州之稷山,平阳之临汾为优。武风则霍州、赵城、平陆、垣曲为优。[3]九月初六日出省按试东路泽州府、潞安府、沁州、辽州、平定州,十二月初九日旋省。文风以平定州为优,武风则沁州之武乡较各属为胜。[4]光绪二十二年正月二十四日出省按试北路忻州、代州、宁武、岢岚,调考岚、兴两县及保德州。在大同调考朔平府属并丰镇、宁远二厅,五月,完成全省岁试。试竣循例在大同府接办科试,并随棚考取拔贡。[5]六月试竣旋省。九月出试汾州,调考绛、霍、隰三州,考试解州,调蒲州一府,十一月旋省。光绪二十三年二月出棚,考试泽潞沁三府州,四月回省接试太原府,并调考辽、平二州。五月,全省岁科考试结束。[6]口外五厅原定每二十名取进一名,但除了归化厅应试人数超过20人,可按额录取1名外,其他四厅应试人数均不足二十名,应试人数不足应是路程辽远、地方瘠苦所致。若一概不取,不足以示鼓励,因此他按照上届的成例,每厅取进一名,以副朝廷体恤边隅士子之意。[7]

钱骏祥前任王廷相则是光绪十七年十一月二十日出棚按试汾州府属文武各场,十二月十三日旋省。基本上是按额录取。但石楼一地地方寒苦,应试人数较少,原设文童学额八名,取进七名,缺额一名。介休县学原设文武学额各二十名,咸丰六年因该县绅民捐输银两增加永广名额十名,应取进武童三十名,但应考人数寥寥,取进十三名,缺取十七名,留存下届酌量补进。[8]光绪十八年二月十二日出棚,按试解州、蒲州、绛州、平阳府,并调考霍、隰二州,五月二十四日回省,接考太原府属,六月十四日试竣。他在奏折中提到“提覆”,即择初试文理清顺者面试,文笔相符,始录取。太原府属之太谷县缺额录取,原额二十二名录取,广额五名,录取二名,缺额三名。[9]八月初十日出省按试省南东路泽潞沁辽平五府州属,十一月十七日旋省。他指出泽沁人才盛于清初,名臣接踵。平定州老成相望,文章学业皆以清正著闻。虽经灾祲,风气依旧。[10]

值得注意的是,在应试中,出现了新现象。一是近代山西学政缺额录取现象比较普遍。管廷鹗、王廷相、钱骏祥连续三任,均有缺额录取的现象。在管廷鹗任内岁试时,介休县武童学额三十名,录取十一名,缺额十九名。太原府属祁县武名额二十七名,缺取三名。[11]在此前,山西学政黄玉堂在考试中发现太原府徐沟县考试人数无多,于是缺额六名,奏明下届补足。下任学政王仁堪科试时,发现该县应考人数虽然比以前多,而佳卷仍然不多,除了本届正额外,补取前次缺额一名,所余五名,拟等下届佳卷多时,再为补足。[12]在其后,光绪二十六年考试时,汾阳武童应取进二十二名,介休应取进三十名,因应试人数较少,学政刘嘉琛按照宁缺毋滥的原则,汾阳取进九名,缺额十三名名;介休取进二十二名,缺额八名。[13]一方面是应试人数不足,另一方面则是学额不断增加,但也反映了在山西某些地区教育落后的客观现实。

二是近代山西学政的活动中,增加了管理学堂及变革考试内容的情况。新教育兴起后,学政还要参与主持学堂的考试。宝熙光绪二十九年到任后,与巡抚张曾敭会考山西省城大学堂并校士馆学生,分门分班,逐日考试。光绪三十年初,又与巡抚商定增改大学堂章程,并延聘总监督、分教习等事。二月二十七日始出棚按试。由于太原、汾州、平阳、绛州停考,按照上任学政成案,太原借棚徐沟、汾州借棚介休,平阳借棚襄陵。[14]戊戌变法期间,学政刘廷琛扩大考试范围,开通风气。“按试所临,先试之以经史性理政务天算之属,覩其学识。有稍知途径者,虽正场文艺略平,亦必拔置优等以示鼓励。”[15]宝熙任职时,考试内容除了首场四书文,增加了策论,“二场策论,仍照考试南路成案,分门命题。”在考核中,发现学识闳达,文笔优异者,即“酌予以各小学堂教习文凭”,以发其蒙而励其志。他考察各属中小学堂数处,发现虽已次第开办,但由于款项不敷,良师难得。回省后与巡抚商议,拟考选府厅州县高才生,令其习速成师范学一年,毕业后即派为各属学堂教习。[16]

三是考试权的问题。先是部分学政试图剥夺信教士子的考试权,引起教士不满,诉至总理衙门,引起了交涉。光绪八年八月十二日,法国公使宝海函称,接到山西主教江类思来函称王仁堪不准潞府襄邑教民进场入考,称“此事甚为紧要,不得再有此事与后作为榜样。考试原为求贤,如教民学问优长,应与百姓一律相待,应请贵衙门迅行山西大吏,转饬所属该地方官现办之事改辙相待,教民与百姓相同,不得再有分别。”[17]

光绪十二年七月二十二日(1886年8月21日),法国公使恺自迩称接到山西主教艾士杰禀称近年山西学政不准奉教人民入考,并不准廪保出具保结,并将山西省所出各事详细节略一纸抄录送阅总理衙门,请其行文山西学政,“以后无论民教,准其一体考试”。总署请军机处王大臣行文山西学政,“以后不论民教,皆准入考,以杜事端,而昭公允。”[18]庚子事变后,因为民教冲突,条约规定部分府县停考五年,山西省共二十二处。学政刘嘉琛与巡抚岑春煊商议,为维护士子的考试权而斡旋。

针对所有停考的府州所属的外县不在停考范围者,采取变通办法。停考府州的外县,暂时不能在其府州考试,只能参酌路程远近,择邻棚就近调考。如果距离邻棚较远,也可选择大书院及考棚开考,“庶于权变之中,仍寓维持之意。”至于文武童生应试前,均要经过本州县考试后,再经府试送由学政。因一些府州停考,其不停考的州县,可暂行变通,不经府试,“凡停考之府州所属不在停内者,由州县试毕即径送”,州县试后直接参加学政主持的院试。府学生员如籍隶不停考的外县,也可一律调考。录取拔府的生员,可从不停考的县中拔取,“停考之县一律皆停,其不停者一律不停。”[19]

2 发教育改革之先声

光绪二十一年闰五月,顺天府府尹胡燏棻奏《变法自强疏》,提出10条建议,第十条“设立学堂以储人材”,建议将大小书院一律裁改,开设各项学堂。奉谕交各省疆臣议奏。光绪二十二年五月,刑部左侍郎李端棻上《请推广学校以励人才折》。五月初二日,上谕令总理衙门议奏。在这波教育改革的行动中,山西走在了前列。因为早在光绪二十二年的二月,[20]山西巡抚和山西学政就奏请变通书院章程,并奉旨推行各省。

光绪二十二年二月,山西巡抚胡聘之、学政钱骏祥请变通书院章程并课天算格致等学以裨实用。他们认为书院的设立,本是希望多方造就,广育人才,以备任使。但自从书院失去教育的原则,养士虽多,但缺乏可用之才,因此改革或裁撤书院的建议兴起,但变革需要探其本,如果眩于新法,“标以西学之名,督以西士之教”,势必会产生流弊。他们认为西学擅长者为天算格致,为中国所固有。当时外患迭起,创巨痛深,不能不有所变通。只要“不悖于正道,无妨兼取乎新法。”但当时深诋西学者,滞于通今。过于尊崇西学者,又轻于蔑古,不惮冲决传统的藩篱。欲救二者的偏失,“惟有善变书院之法而已。”他们认为当时书院存在的弊端,是所学无裨实用,不能成就人才。“近日书院之弊,或空谈讲学,或溺志词章,皆无裨实用,其下者,专摹帖括,注意膏奖,志趣卑陋,安望有所成就!”建议将原设的课额大加裁汰,每月诗文等课,酌量并减。综核经费,更定章程,延请硕学通儒加以讲授,“研究经义,以穷其理,博综史事,以观其变。”参考时务,兼习算学。凡天文、地舆、农务、兵事,与一切有用之学,统归入格致之中,分门探讨。至于水师、武备、船炮器械以及工艺制造等类,则设立学堂加以传授。二者交相为用,“以儒学书院会众理以挈其纲维,而以各项学堂操众事以效其职业。”

具体实施办法,拟在令德书院别订条规,添设算学等课,择院生能学者,按名注籍,优给膏奖。外府如有可造之才,则由巡抚、学政甄录调院。从天津、上海广购译刻天算格致诸书。其经费则从各书院裁减的课额经费下出,如有不敷,则由巡抚、学政设法捐筹,不另外开销公费。对于才能卓越者,不拘年限,咨送总理衙门考试,以备器使。如学有心得,通晓算法者,准令其教授外府属各书院,以资鼓舞。他们认为如此变通办理,可收实效而祛流弊,并拟请旨饬下各省督抚,于现在所有书院详议推行。[21]

光绪二十二年三月初一日,谕旨“山西巡抚胡聘之奏时艰需才,请变通书院章程,增课天算格致等学,以裨实用,如所请行。”[22]光绪三十一年,山西学政宝熙奏请设立学部,谨陈切要办法三条,并请将翰林院归并学部办理。他认为科举废除后,办理学堂,普及教育将日推日广,学堂统系,将愈重愈繁。欲令全国学制划一整齐,断非补苴罅漏之计所能为,一手一足之烈所能济,必须有一总汇之区,拟请饬下政务处会议速行设立学部。遴选通才,分研教育行政之法,总持一切,纲举目张。

学部费用,则提取各省棚费,并兼以礼部国子监原有费用。各省岁科两试,三年中历耗考棚费用,多则四五万,少亦二三万,今拟按照省分大小,将三年所筹之棚规,每年分提数成,作为学部常年经费,酌留一半,以备扩充各属中小学堂,加上礼部、国子监两署经费,与部中添筹款项,费用当足够。

学部设立后,有关系学堂的三件要事,不宜缓办。一为学堂教员列作职官。申明定章,作为官职,别以品秩,判以正副,重以礼貌,优以俸薪。凡高等学堂以上之教员,应由督抚奏补,中学堂以下,则随时札委,均咨明学部立案,列入官籍之中。二为变通编定课本办法。查奏定章程内称,“官编教科书未出版以前,应准各学堂自编讲义,果能合法,即准作为暂时通行之本。其私家编纂之课本,呈由学务大臣鉴定,如确合教科程度者,亦可采用”等语。直隶学校司近编之各种科学书,及湖北官立学堂所出各门讲义,颇足以资采用。下至上海文明、商务等书局发行新辑中小学各教科书.亦多有宗旨不诡,繁简合宜之本,此等讲义课本,由编译处统加审定,择其善者,分类作为各学堂用书。三为宜定学生冠服制度,以归划一。由官定制度,分礼服和操服,并宜有大中小学之分、官立私立之别。在堂则整齐可观,出门则殊异于众,自可束身礼法,屏绝奇邪。由学务大臣考核典章,参以新制,将所定各种冠服式样,通行各省学务处,转饬一体遵照办理。[23]此折交政务处和学务大臣议奏。1905年12月6日,设立学部,任荣庆为学部尚书,熙瑛任学部左侍郎,严修任学部右侍郎,国子监事务归并学部,宝熙的吁请得到实施。

3 大灾后恢复文教秩序的努力

王仁堪,字可庄,又字忍庵,号公定,丁丑状元,福建闽县人,工部尚书王庆云之子。光绪六年冬简放山西学政,时年三十二岁。光绪八年,以丁忧去任。在考试过程中,他发现山西北部文风以代州为最优,其次为忻州,其余地方也能足额。但是由于地邻边塞,士多荒经。经过各地时,他饬令地方官整顿书院,添设读经、讲经膏火。应试生童中,如有报名默经者,即使文理平浅,他也予以奖励,“务使中材可勉,不致以畏难而阻”。他认为山西省士习易良敦厚,刻苦自励者居多,但自灾祲以后,生计艰难,间有干与外事,不自安分者。他抵任之初,就遍谕严禁。在忻州、代州两棚,访闻有不守学规的生员,将其置于劣等,以示惩戒。在山西文武生童者,很少有枪冒顶替的弊端,但在文场中,怀挟抄袭者所在多有,他逐场查出,分别戒饬除名。[24]

在山西南部,文风比北部为优,但是场弊也比北路为多。他除了严密关防外,还仿照各省提覆之例,酌加面覆一场,在解州闱中,查出安邑县文童焦福倩代入场,猗氏县文童曹联先跨考商学,均已扣除,并发交提调官照例惩办。偶尔也发现文理不符者,供称是钞录窗课,虽未作弊,也予扣除。他发现大荒以后,生计艰难,晋南尤甚。士子鲜有恒产,每以谋生之故,坐荒本业,士习文风,渐非纯朴之旧,他与巡抚卫荣光、布政使绍缄商议,整顿书院,酌筹膏火,严恃符好讼之罚,申明参与公事的禁令。[25]

在科考结束后,他对山西省受灾情况及对文风的影响情况进行了分析,“晋阳文风,向以平定所属为最,历年大荒,亦以平定一带为轻,故横经之士,尚能专心向学。潞泽据太行上腴,土厚水深,民气易复,是以考校所属,均不乏有志可造之士。惟太原赤紧之区,民以逐末为生,士习浮靡,文风因亦不振”,他在发落时,训诫生员去利务学,并与巡抚张之洞会商整顿省城义学,使寒素之家,不致以贫废学,以期文教人材蒸蒸日上。[26]他指出山西省近年以来斯文日替,人不以读书为重,读书人遂亦不知自重,士习文风,共承其弊,他与山西巡抚商议,拟采取六项措施,对此予以补救。

第一,减社钱以建义学。他认为山西民俗中的弊端,莫如办会演戏。富裕地区,每年有纠集六七次者,每亩摊派至三四百文。“竭细民之脂膏,供董事之酒食。”在赛社之日,男女混杂,秩序混乱,聚赌诲盗,莫可究诘。加上由于天主教徒免出社钱,愚民吝惜这些微利,为其所诱。民穷财匮之时,如果不及早裁抑,可能会因为社钱事,驱使民众皈依彼教。他认为办会演戏,为风俗所关,难以废除,但要减少次数,“除镇集所在,户口繁衍,于年丰谷稔岁晚务闲之时,准其偶一举行外”,其余大小村落,请巡抚出令禁止,将节省下来的社钱,酌量劝建义学。由于各村土地肥瘠不同,每亩所捐的数目也有异,综合考察,每村以二十五顷土地为准,每亩捐钱约四十文,那么一村中可以得到一百千文的经费,以其一半作为祭祀的费用,另一半费用用来设立义学。经费超过一百千文的,设立义学两所,不足一百千文者设立义学一所,不足五十千文的,或者附入大村,或者并入邻村设立义学。一切出入款项,仍由本村董事经手。岁末,将某村设立义学几处,聘请教师及月修若干,呈明地方官存案。王仁堪检查通省的地方志,除了永济、吉州、大宁三处没有地方志,太原、太谷、交城、文水、兴县、汾西、崞县、偏关、永和、隰州、蒲县、平鲁十二处,方志中未载村落数,此外八十七州县,共载22600余村。一些山村凋零贫瘠,不能和大村同等对待,再加上由于自然灾害,人民流动,一些村庄可能会变为荒村废墟,去掉十分之八,尚有4000多村,一个村或者设立一个义学,或者设立两个,估计可以设立6000多所。山西省通省文生员有2200余人,除去谋食四方的,本身有馆地的,和家庭富裕不必担任塾师的,可以去掉十分之二。未冠者不请,学未成就者不请,品行不端者不请,有案在身者不请,吸食鸦片者不请,这五项可以去掉十分之五,剩下的文生,估计也就只有六七千人了。在设立义学教师中,规定不得只拿干修不训导,不得兼任,禁止劣绅把持,禁止地方强制推荐。如果能够如此延聘,那么一省中端谨勤学的生员,就不患没有修金,而农夫子弟中的优秀者,就不患无人教导了。他认为这种方法“上不烦库帑擘画之劳,下不增闾阎锱铢之费,以养以教,计未有便于此者”。在实施过程中,如果乡愚煽惑,可以以法绳之。“示禁之后,大小村落如有仍旧醵钱办会演戏者,应将首事人等,比照违令之律,加等科罪。”

第二,筹经费以修书院。王仁堪在山西按临的过程,发现各地大半皆有书院,设立之初所谋划的经费,或被有司侵挪,或被绅衿乾没,或者用以生息的款项没有着落,或者膏火田已经荒芜。他请求巡抚严饬通省守令,会同本地绅士耆老,悉心筹划,如果本有经费的,增款扩充,已经废弃的,设法修复。一县之中,每年筹集五百两,或者三百两的束脩膏火经费。他在按临过程中,发现守令中不乏留心文教者,“有清查废产以修书院者,有罚款充公以建义学者,有酌增斗级提用征收串底以津贴宾兴考棚等费者”。他建议将各州县的规例,移作书院的津贴。“各州县中相沿规例,无地无之,应令及时揭出,移为书院津贴。如或贪恋匿报,一经发觉,虽系积年旧规,与作法科敛者一例参处。经费充裕后,就要明定书院章程,山长不应周旋于同年故友之间,仅仅邮寄课卷,而无训诲之实,也不要曲徇绅士的请求,使山长有名无实,甚至并不到院。山长如果偶有事故,不能到院,不得预支经费,以为馈赠。地方官即使赔累再多,也不得挪用书院的经费。由于山西学政的事务,较他省要清简,每届岁末冬初,均可返省,可令学政对此进行稽查。所有整顿书院的府厅州县,请先期报明,学政按照到任观风的方法,于冬初,封发诗文题目,交地方官,在书院扃试,限于年终将试卷汇送到省。如果课卷加多,人文日盛,以及能够劝导设立义学三十处以上者,可以咨明巡抚记功注考,以示鼓励。

第三,去棚费以汰积弊。《钦定学政全书》规定,考棚经费,由同日考试州县会同办理。但山西省考棚费用竟然有科派新生者,甚至地方官的陋规,也取之于新生,名为“公堂礼”。经过考试取进的新生,要交足一定费用,方准送学办理手续,致使“寒畯之士,视庠序为畏途,殷实之家,比文昌为耗宿。”他拟请巡抚将此项陋规永远革除,如果有的县已经由绅衿通过筹款生息,存有办考经费及公堂礼等名目的经费,可饬令地方官核实呈报,移增书院膏火。如果有侵挪隐匿,一经告讦,从严参究。

第四,免差徭以尊学校。生员优免差徭,在优恤士子之中含有崇尚儒学的意义。自从摊丁入亩后,徭役也随地亩而征收。山西的士子,向来不免徭役,他咨请巡抚,请申明旧章,一律酌免。按照廪增附生岁考的名次加以区别,一等生员无论有无田产,准免除徭役费用二百亩,二等,免一百亩,三等,免五十亩,劣等,不免。涉及诉讼及事故者,不免。新生免除数额比同三等。每届岁考结束后,发落之日,各给蠲票,学官造册送县存案。上届考列一等,本届考列二等者,改给二等蠲票,三等以下与之同例。如果县考人数不足一百名,酌量录取的佾生,可以比照三等生员,发给蠲票。武生岁考久成具文,难以比照文生岁试的规定,拟以乡试为准,凡乡试选入内场者,比照文生岁考一等,不入内场者,比照文生二等,参加岁考但未参加乡试的,比照三等,未参加岁考者,不予免除。

第五,重岁贡以劝来学。部章规定,单月正训,专选岁贡,如果为病故后得缺,仍以原班补选。自从发生战事以来,各项捐例保举班次日益增加,单月正训缺出,除了偶尔选举大挑二等者以外,一概不得插班。但是日久法弛,有岁贡病故,家属不呈报者,有家属呈报,地方官不申详者,有地方官申详,而司吏沉压未能立即报部者。每年岁贡通省不下百人,现始选至道光十一二年。礼部文书递到之时,无不补报病故。这些贡生困厄终身,埋名牖下,一旦成为贡生,“名随远方之牒”,没有廪饩,不能充当廪保,又长期不能选为训导,“实同失业之民”,致使志士为之寒心,“廪生恋廪之习,与贡生帮扛好讼之案,层见叠出”,其端甚微,其弊颇巨。例载,官员在籍病故,如果选缺后发文到省,始补报病故者,罚俸一年。王仁堪拟请巡抚通饬各属,一律勒限补报。巡抚阅兵过境,学政按临各地,均有宪纲册,令将各县岁贡存殁情况确实呈报,此后病故贡生,应令随时上报,以便稽查,如果教官仍如从前俟选缺凭到时始补报者,除了照例罚俸外,仍记大过三次。他希望通过这样的整顿,每年岁贡选得教职者均有数人,“庶几陈经而拜,一命为荣,秉铎以宣,多士咸劝,或亦为文教起衰之一助。”

第六,戒鸦片以作士气。王仁堪担任学政之初,曾经创立互结之法,并且确定戒除烟瘾的期限,按临所至,不啻三令五申,但各学均泄沓成风,一律含糊具结,他认为如果不能严立科条,明定教官考成,势必无法治理。他拟遵照巡抚的咨文,勒限三个月革除。附生补廪,由教官加具并无吸食洋烟切结,如有人告发切实,该生降为附生,教官记过。举优考贡,均依照此条办理。他将劝戒洋烟的情况作为考核教官的标准之一。“每届俸满考验之员,应令各府州县于照例注考内添注劝戒洋烟专条,总计揭报烟生若干名,能劝革过半者保升,未及半者留任,徇隐无所报者撤省。[27]

4 结论

如上所述,档案反映了近代山西学政的基本活动情况,包括了巡考活动,这是有关学政档案的主要部分,目前发现的学政奏折,主要包括任职谢恩奏折,考试省南西路岁考奏折,考试省南东路岁考奏折,全省岁考完竣奏折。省南西路科考奏折,省南东路科考奏折,科考完竣奏折等。从这些档案中,我们了解了近代山西教育的基本情况,缺额录取反映了地方教育的落后状况,考试权之争反映了近代山西面临的民教冲突。而在大灾之后,如何恢复士气,则是一个负责任的学政不得不面对的难题。在教育改革的呼吁方面,山西巡抚和学政较早提出在书院里加课算学格致的设想,但从后来的实践来看,并不理想,应是受到经费、师资、地理位置、社会风气等多重因素制约的结果。

猜你喜欢

学政书院山西
我在山西等你
清代山西学政考 *
生活方式干预在三联疗法治疗消化性溃疡患者中的应用
山西老陈醋保护有法可依
朵云书院黄岩店
山西:抓紧抓实春耕生产
戚学政:用心用情做好医疗对口支援
江南书院
翁同书《使黔杂记》
山西叹五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