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国家观视域下的新时代服务型政府建设探析*
2020-12-08臧英杰
孙 超 李 进 臧英杰
1.沈阳工程学院党委教师工作部,辽宁 沈阳 110136;2.沈阳工程学院图书馆,辽宁 沈阳 110136
一、马克思主义国家观的内涵及其当代价值
(一)马克思主义国家观的内涵
自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其国家观就在与各种思潮的相互碰撞中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国家观认为:国家是分工和私有制的产物。与原始社会中的公共权力相比,国家是阶级社会中的一种特殊的公共权力。主要体现为: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为了维护自身的阶级利益,按照地区来划分其国民,以暴力的手段为后盾进行政治统治。因此,国家的本质在于阶级统治,它是实行阶级统治的社会公共权力组织。国家是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随着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变化,国家的形态也是发展变化的。不但如此,国家也会逐步走向消亡。因为资产阶级无法克制生产资料私有制和社会化大生产之间的矛盾,资产阶级剥削压迫无产阶级的社会状况不可能从根本上得以改变。所以,马克思认为,无产阶级应该通过暴力革命的方式去推翻资产阶级的国家政权,消灭剥削,消灭阶级差异和阶级对立状态。当世界上再没有进行剥削的可能的时候,国家也就消失了。
(二)马克思主义国家观的当代价值
基于马克思主义国家观,不难看出,国家在本质上是要维护个人的利益的。为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发展,在国家治理的过程中,无论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都要时刻关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在马克思主义国家观的理论体系中,关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问题是其经典命题之一。这对新时代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具有重大指导意义。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观的继承与发展,是新时代中国探索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最新成果。遵循马克思主义国家观的基本理论,我们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增强社会活力,继续全面深化改革,最终实现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世界人民谋大同的目标。
二、新时代我国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必要性
(一)实现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需要
实行改革开放以来,经过40 多年的探索和努力,我国在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辉煌成就。这其中市场机制和政府职能两者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政府应该为整个市场经济环境服务,而不应该直接管理经济。建设服务型政府,正是要进一步转变政府的职能,改变以往政府管理经济发展过程中不规范的地方,提升政府公共服务水平和能力,使政府能够尊重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让市场在资源配置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政府为市场提供必要的宏观调控服务。只有这样,才能为市场主体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的得以完善,最终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二)推进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的重要议题就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新时代,如果一个国家要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必然要求其政府是一个内部权限分工明确、职责清晰、高效运转的体系。构建服务型政府符合这个基本要求。因为只有加强服务型政府建设才能使政府积极地进行体制创新,准确地进行职能定位,优化工作流程,强化自身组织结构,不断创新管理方法与手段,提高服务意识、服务水平和服务能力,进而使政府的形象和公信力得以提升,为经济发展、政治稳定、社会进步创造优良的环境,为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三)增进人民福祉、实现人民幸福的重要保障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这一特定的历史时期,政府要不断推进关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社会各方面的服务,如:保障民生、经济发展、社会治理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政治立场,人民利益是我们党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可见,政府部门的工作必须围绕群众,服务群众。建设服务型政府,不仅能充分保障人民当家做主的权利,还能使政府在行政过程中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始终把人们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体民恤、解民难、得民心,最大限度地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让人们群众拥有更多的获得感,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这是服务型政府建设的本质所在,只有抓住这个本质才能建成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增进人民福祉,实现人民幸福。
三、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指导下的新时代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路径
(一)坚持公民本位的行政理念
一个政府的行政理念是这个政府在实施国家事务和公共事务管理过程中的一种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公民本位是政府在经济、社会与管理活动中首先要考虑公民的利益,公民利益最大化是其始终追求的目标。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国家和社会的主人是人民。同时,人民也赋予了政府的一切权利,相应的也就要求政府要始终对人民负责。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也是对各级政府、机关领导干部的必然要求。为了使各级政府、机关领导干部更好地贯彻公民本位的行政理念,首先要加强对领导干部宗旨意识教育,通过思想教育潜移默化的帮助他们形成人民情怀,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本领,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的最高位置,真正做到执政为民。其次要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公务员队伍的素质直接关系着政府的形象,要通过培训、深入基层群众等多种方式提升公务员为民众服务的热情,在扎实工作的同时,还要始终心系群众。再次要拓宽公民政治参与渠道,公民参与政治生活能使政府更多的听到基层人民群众的心声,更好的了解民意。在我国现有的公民政治参与途径的基础上,还应充分挖掘互联网、微博、新闻媒体及社会组织等能更加便捷、及时地反映民意和公民政治参与的渠道,从而更好地服务民生。
(二)构建以公正、民主原则为基础的公共管理模式
“公正”属于伦理学范畴,意即公平正直,没有偏私,它是一种价值判断。“民主”指在一定的阶级范围内,按照平等和少数服从多数原则来共同管理国家事务的国家制度。在建设服务型政府过程中,为了充分保障人民的权利,实现人民当家做主,公正与民主是政府构建公共管理模式最基本要求。为公众提供公共服务是政府的主要职能,在公共服务中如何真正做到公正、民主原则,政府要做到以下两点:一是坚持政务公开制度。政务公开是政府自信的一种表现,它使政府的工作更加透明,从而增强政府的权威,加强群众对政府的信任。政府信息公开要把握好公开信息与保密信息的限度,及时的信息公开,形成一种公开透明的文化环境,充分利用好互联网,大力发展电子政务,建立阳光政府、电子政府,让公共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让政务活动在人民群众面前开展,这样才能有效的解决社会问题,正确引导社会舆论。二是要接受社会各方面的监督。政府要制定治理措施,加强内部监督的力度,还要不断加强人大权力机关的监督、司法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审计监督等等。充分挖掘社会监督因素,发挥人民群众和新闻媒体的监督作用。政府的工作只有接受社会各个方面监督,才能提高行政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防止和减少工作失误;才能防止权力滥用,防止以权谋私;才能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造福人民。
(三)用法治思维作为服务型政府的行为准则
法治思维是将法律作为判断是非和处理事务的准绳,它要求崇尚法治、尊重法律,善于运用法律手段解决问题和推进工作。新时代,政府谋划工作和处理各种问题时,法治思维已成为必要的理性思考方式。习近平总书记在多种场合也对领导干部提出要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显然,法治思维是服务型政府在工作中的基本行为准则,让法治思维真正贯穿到政府行政管理工作的各方面。一是要对政府工作人员的法治观念进行进一步的强化。正确的法治观念对政府的行政行为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为强化行政人员的法治观念,要大力开展法治教育活动,让法治精神内化到行政人员的心理和脑海里,树立法治信仰。二是要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通过法律、法规明确哪些是政府应该做的,哪些是政府不应该做的,并通过法律来保障其实施。由于法律、法规具有强制性的特征,因此,借助法律、法规的特性能够从根本上保障服务型政府有效的开展工作。三是要积极改善行政执法环境。对于政府行政过程中出现的违法、违规现象,要第一时间进行查处,对利益受到损害的行政相对人要及时的采取补救措施,追究相关行政工作人员的责任,切实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只有这样才能规范服务型政府的行为准则,保障社会的公平正义和人民的根本利益。
(四)建设权责分明的服务型政府运行机制
权利与责任相辅相成,在建设服务型政府过程中,明确其权责尤为重要,它是服务型政府顺利开展工作的前提,也是政府提高行政效率的重要保障。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就指出,要构建职责明确、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体系。当前,建设权责分明的服务型政府运行机制,要加快转变政府职能。首先要明确政府的职能定位,不断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在提供公共服务过程中要充分着眼于各地区、各行业的实际去解决问题。其次要继续推进大部制改革,为有效解决政府组织结构中的突出问题,通过整合政府部门的相关机构设置,优化行政资源配置,进一步明确公共服务的职责分工,提升公共服务的质量与效果。再次要理顺行政层级与横向部门的职权,避免职能交叉,权责不清。要明确政府各部门的责任与权限,建立权责相当的政府职责体系,这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需要。建立权责分明的运行机制不仅有利于理清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而且有利于政府权力的规范运行,有效解决以往存在的行政权力缺位、越位、错位问题。只有这样,我国的服务型政府建设才能在新时期取得更大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