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研究生文化志愿服务的伦理正当性研究*

2020-12-08张楠楠

山西青年 2020年7期
关键词:道德教育伦理志愿

张楠楠

湖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株洲 412000

近年来,文化志愿服务在全国各地一路高歌猛进,已成为我国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重要力量。十九大报告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研究生已成为青年群体中代表高层次、创新型专业人才的一支重要力量,在社会活动尤其是文化志愿服务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研究生文化志愿服务作为一种以研究生为特定道德主体的自觉行为,是增强研究生的道德品质、强化其社会责任的重要平台,对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起到至关重要的关键作用。

一、研究生文化志愿服务的伦理内涵

志愿服务是公民个体或社会群体基于普遍的社会道义精神,自觉实施或自发组织实施的、向公共社会或者社会他者无偿奉献时间、精力、甚至财力的援助性服务和责任承诺。[1]它贯彻的是社会公益优先的价值原则,是一种出于义务心的纯伦理行为。[2]联合国秘书长安南指出,志愿精神的核心是服务、团结的理想和共同使这个世界变的更加美好的信念。

在志愿服务的范围下,“文化”细化了志愿服务的专业领域,“研究生”圈定了文化志愿服务的伦理实体。2016 年文化部颁发的《文化志愿服务管理办法》指出,文化志愿服务应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遵循自愿、无偿、利他、平等的原则[3]。从伦理学的角度说,研究生文化志愿服务是指以研究生为特定伦理主体,利用自己的时间、知识、技能等,在自愿、无偿为他人或社会提供公益性文化服务时而形成的伦理关系。研究生文化志愿服务是高校德育教育的践行途径,是志愿精神在社会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体现,也是对国家社会公共文化服务分配的补充,符合分配伦理的研究领域。

二、研究生文化志愿服务的伦理正当性

研究生文化志愿服务的伦理正当性从伦理学的角度上说,要解决研究生为什么要及为什么能开展文化志愿服务的问题。从个人、社会、国家三个伦理主体维度出发,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研究生个人发展的内在需要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研究生的队伍越来越庞大。研究生作为特殊的青年群体,受教育程度较高,一般拥有着独立思考能力和高度的自觉性,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也较稳定。与大学生相比,其理论知识和社会阅历要更加丰富,学术和科研能力更加突出。研究生培养以导师负责制为主,对自身的未来发展规划性相对明确,进行各项活动和选择的目的性较强,心理上普遍具有优越感,集群性较弱,心理压力较大。研究生的这些群体特征,使其能在文化志愿服务中发挥重要作用,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此外,从伦理个体角度看,文化志愿服务是研究生个人发展的内在需要。人有发展的需求,这种发展体现在个人发展过程中物质财富的积累和精神境界的提升。马克思明确提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他们(即人)的需要既他们的本性”[4],从而把发展提升到人的本性的高度。研究生作为一个“人”的伦理实体,不仅需要学术理论知识的提升,也需要道德力量的安慰。文化志愿服务为研究生践行和强化理论知识提供了平台,能在其中发现理论知识的不足和局限,从而有效增强自身对理论知识的渴求和学习的欲望,以满足自身的发展需要。同时,在文化志愿服务中,研究生可以利用自己所长为他人和社会提供文化志愿服务,以丰富其单纯完成导师设置的目标和任务的学术性研究生活,增加其精神所得和社会关系,从而使个人本性更加深刻。

(二)高校道德教育的实践需要

在学校场域中,志愿服务精神是否落实是关系到高校人文素养提升、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直接要素,实现研究生健康成长是高校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当前我国研究生的道德教育整体是积极向上的,但随着经济全球化、互联网的兴盛和发展,研究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个人主义”“功利主义”“孤独异化”等不良思想的冲击。在新形势下,高校道德教育需适应时代的发展而进一步加强。研究生文化志愿服务是高校道德教育的实践需要,为学校道德教育从实践开展层面提供了良好途径和平台。高校不仅要培养研究生的科研和实践能力,还要增强研究生的道德品质,强化其社会责任。高校道德教育是触动学生灵魂的为培养道德型人格和行为的教育系统。道德教育不仅是道德理论的传授,更应该在实践中让道德生成并强化。只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高校才能真正实现在实践中育德育人的目标,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源源不断地输送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

(三)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现实需要

在社会层面,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全面建设现代化社会的题中之意,在社会转型中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在构建现代文化服务体系中各种专业文化志愿者组织分化并兴盛一定程度上对研究生文化志愿服务提供了组织基础。但公共文化服务领域分配的不平衡、不充分的现状已成为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首要需要解决的问题,特别是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社区和乡村因经济和社会发展条件的限制,文化设施相对较少,文化服务不成系统等,难以满足基层群众的文化需求。研究生通过文化志愿服务可在丰富人民的社会文化生活中,满足基层群众的文化需求,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提升全民族的文化自信,弥补政府力量在社会公共文化服务中的不足,促进社会在文化领域内实现分配正义,不断为人们共享社会公共服务的发展成果,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而发力。

三、研究生文化志愿服务的伦理实践路径

(一)提升研究生的道德自觉

文化志愿服务的主体是个人。研究生的道德自觉,强调的是以个人为伦理实体,对文化志愿服务生发和兴盛的高度认同、理解并付诸行动。提升研究生在文化志愿服务中的道德自觉,最重要地是要肯定人性本善。孟子主张“性善论”,认为人性之初,发乎于“四端”,即恻隐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羞恶之心,而恻隐之心是仁之端也。研究生从人性出发,对文化志愿服务对象的关怀和帮助,很大地满足了其社会文化服务需要,而这个人性就是“善”的道德自觉。送人玫瑰,手有余香。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目标指引,通过在文化志愿服务中帮助他人实现个人需要,得到自身精神慰藉和道德满足,甚至可形成道德榜样和精神模范,进而更加带动更多地研究生投身到文化志愿服务之中去,以实现研究生文化志愿服务的良性发展。

(二)营造“利他型”社会氛围

社会是研究生文化志愿服务发展的又一大伦理实体。在研究生文化志愿服务的实践中,社会的责任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价值指引,以宣传教育为伦理手段,倡导“公共意识”和“公共道德”,以营造“利他型”社会氛围。文化志愿服务作为最直接、广泛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其遵循的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和谐”“友爱”是一脉相承的。坚持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重塑社会道德文化,在以研究生文化志愿服务为突破口的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有着指路明灯的意义。首先,学校要扛起宣传教育研究生的重要责任,号召和激励更多的研究生参与到文化志愿服务之中去。还要运用互联网等科学技术,广泛动用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对研究生文化志愿服务的先进事迹和道德榜样进行宣传,充分带动研究生文化志愿服务的社会氛围。此外,随着公共空间不断拓展,每个人都应该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在多元价值并行的当今社会中公共意识地不断生发让利他观念的地位显得尤其重要。公共意识是对社会和公共空间的肯定,是社会公德的体现和发展,它不像美国学者罗伯特帕特南认为的“牺牲一切纯粹的个人和私人目的持续地认同和追求共同的善”[5],而是倡导个人利益和公共利益的和谐共生。当然,也只有在“利他型”的社会氛围中,利己才能变得有价值,人人相善其群的和谐社会形态才有可能实现。

(三)完善研究生文化志愿服务的制度保障

在国家主体层面,完善研究生文化志愿服务的制度保障表现为相关法律法规对研究生文化志愿服务的不断确认。2016 年文化部印发《文化志愿服务管理办法》将文化志愿服务从志愿服务中细分出来,并在国家层面得到法律确认。2019年,文化和旅游部印发《2019 年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务工作方案》,对中西部农村文化志愿服务和农村未成年人文化志愿服务如何开展提出方案。但目前国家层面仍没有专门的研究生文化志愿服务的法律法规。为此,笔者认为,一方面可以以高校为主体,从学术研究维度出发,对研究生文化志愿服务法制化㈠进行深入探讨;另一方面可以通过问卷调查、名人访谈等方式在广泛收集群众对研究生文化志愿服务意见的基础上,对如何形成良好的文化志愿服务方式和服务体系的运行机制、保障文化志愿服务中各方主体的实际权益制定相关合理的政策,以规范研究生文化志愿服务的行为和内容,构建参与广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机制健全的文化志愿服务体系。

猜你喜欢

道德教育伦理志愿
《心之死》的趣味与伦理焦虑
以志愿,致青春
中小学信息道德教育研究二十年:回顾与展望
灵长类生物医学前沿探索中的伦理思考
以“道德教育”为主线的学校德育研究
小行动 大志愿
拥有《鹿鸣》书与卡,填报志愿成行家
整合校外教育资源 做好青少年道德教育
护生眼中的伦理修养
伦理批评与文学伦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