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开发劳动教育课程,让孩子收获幸福能力

2020-12-07周丽芬

学生学习报 2020年16期
关键词:劳动教育校本课程新时代

周丽芬

【摘要】新时代背景下的劳动教育目标是 “让孩子有幸福的能力”,依托独特的校情学情与地域资源来开发校本劳动教育《家庭篇》《校园篇》《社会篇》课程;采取建设校内劳动课程活动实践基地,整合《综合实践》《道德与法治》《美术》等课程来实施校本劳动教育课程;结合系列校本特色德育主题活动、研学活动、家校亲子活动来实施校本劳动教育课程;以学生终身发展和人生幸福为出宗旨,培养学生正确劳动价值观、良好劳动习惯及劳动技能。

【关键词】 新时代;劳动教育;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

当前小学生在生活中长辈包办代替过多,劳动意识普遍没得到普及,劳动习惯没有从小养成,劳动能力没有得到应有的锻炼,为此,学校响应国家号召,以国家及本地的劳动教育新政策形成共振,对劳动教育重新定位,从学校实际出发,提出有关新时代背景下的劳动教育新主张:“让孩子有幸福的能力”,即热爱劳动,快乐劳动,尊重劳动,创意劳动。目前劳动课程实践是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的主要渠道,校本劳动教育课程作为围绕既定主题开展劳动实践活动的活动课程,其校本化的课程资源、具体而明确的课程目标,丰富且贴近学生生活的课程内容、灵活而多样的课程实施方式,使其有效摆脱传统劳动教育或劳动课程形式化、边缘化、简单化的倾向,使劳动教育的价值内生于劳动课程实践的各个环节之中,有利于学生劳动意识,劳动习惯、劳动技能的培养。

一、结合校本学情特点,开发《家庭篇》劳动教育课程

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指出,劳动教育的关键环节之一即“紧密家校之间的联系,转变家长对孩子参与各项劳动的思想观念”。将家长纳入劳动教育课程实践环节,以亲子活动形式实施劳动课程,有助于学生将劳动看作家庭生活、学校学习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激发其劳动自主性与积极性的同时,更能提升家长对劳动教育价值的认同感与参与度。

(一)开发每周家庭亲子劳动课程

《家庭篇》劳动教育课程的主要负责人为家长,根据年级不同,学校每周规定了不同年级学生在家应承担的家务劳动,每位学生都有自己固定的家庭责任岗位,并由家长导师通过每天打卡的方式监督学生完成。在家长导师的引领下,各班级的微信群发布学生们的劳动成果,如爱心烹饪、洗涮衣物、拖地抹桌、整理柜架等,锻炼了学生们的各种生活能力。

(二)开发班级家长亲子劳动教育活动课程

在《家庭篇》劳动教育课程的实践开发過程中,指引每班每学期通过家长委员会确定每班的劳动教育课程主题,制定亲子活动方案,再由家委组织本班学生、家长进行一次有意义的大型亲子劳动教育活动。在活动实践的过程中,家长与学生组成“亲子劳动小组”依据劳动教育课程活动要求,共同前往指定地点,完成家委会导师指定的劳动任务;倡导家长与学生共同完成家庭劳动作业。

(三)开发“家长进课堂”劳动教育课程

在《家庭篇》劳动教育课程的实践开发过程中,学校每学期邀请在各行各业中表现突出的学生家长参与“家长进课堂”的劳动活动,用来展示他们的技能和劳动成果,为学生树立劳动创造价值、劳动创造幸福、劳动回馈社会的好榜样。例如,邀请擅长插秧的家长来到亲子活动的农田里示范拔秧苗和插秧,还时常邀请手工制作能手到学校指导孩子制作丝网花、皱纹纸花、纸藤花……让孩子体会劳动的乐趣,同时讲述一些手工制作养活自己的残疾人的故事,通过劳动教育课程和劳动故事,激发学生努力追求和实现梦想的勇气。“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获得者张景祥对学生进行交通安全知识教育。通过劳动楷模故事劳动教育课程,激发学生在未来学习生活中努奋进、自主追求与实现梦想的勇气。

二、结合校本实情特色,开发《校园篇》劳动教育课程

学校依托实际的校情与地域资源,来确立和创设校本劳动教育课程的开发主题,进而满足学生的特定发展需要。根据教育部、中央共青团和全国少工委联合颁布的《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各地各校可结合实际的地方和学校课程中加强劳动教育,开设适合本校本地实情的相关劳动技能课程。为此,我校进行了《校园篇》劳动教育课程的开发与实践的初步探索。

(一)开发校园岗位管理劳动教育课程

值周生轮岗参与学校管理,即值周生在校园参与一日常规督导,每个值周学生都有自己的督导岗位和工作职责。

(二)开发校园劳动实践基地课程

校园劳动教育课程的顺利与高效的实施,有赖于学校对各学科劳动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以及对学校各种劳动教育平台的有效搭建。由于受人力,经费等限制,学生到工厂、田间等校外劳动实践活动基地接受劳动教育的时间十分有限。为此,学校结合各学科的劳动教育课程教学需要,将校内现有的功能场室也开发为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基地,并配置相应设备和耗材。为创建劳动教育特色学校,提升学生劳动教育素养,我校把学校周边的闲地和植物园开发为校本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开设旷野课程,把《道德与法治》的“我和大自然”,“试种一粒籽”的课程与劳动教育课程整合起来,带学生走出教室,走进田间地头,让学生亲去到田间劳作,体会原始的劳动方式。除此之外,我校还建成了“科学实验室”“计算机操作室”“美术劳作室”“摄影工作室”等科学劳动教育场室。在校本劳动教育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每当少年宫第二课堂开展时,学生可以根据课程的要求,在各功能室管理员的指导下进行各种创造性的劳动教育实践课程的实践。校内劳动教育课程实践活动基地的建立,为学生参与劳动提供了更多的物质条件与时空便利。

(三)开发体验式研学劳动教育课程

体验式研学劳动教育课程是通过活动,开阔孩子的视野、让孩子在农场田间尽情撒野,体验团队生活,帮助孩子突破枯燥的课本,进入“没有墙的教室”中进行学习,加深学生对人文历史等科目的知识理解,感受劳动人民的艰辛与光荣。

体验式研学劳动教育课程依托地域资源,利用那些鲜活而生动、贴近学生生活的地域文化激发学生劳动的热情。如对森林狼拓展实践基地、田心农场实践基地、东江印象特色农业园基地等蕴含丰厚的教育资源的地域进行合作开发劳动教育课程。

体验式研学劳动教育课程根据不同的主题活动方案先开展研学筹备,也就是开展相关的班会、课外阅读等主题活动,为研学储备知识,让学生带着疑问去开展研学。让学生在研学劳动教育课程中不仅仅是“干活”,还要告诉学生“干什么活”,更要告诉学生“怎么干活”,怎么用聪明才智学会巧干这才是劳动教育课程的内核。因此每次的研学劳动教育课程完成后学生都会完成“劳动·我行”劳动实践活动记录表。

研学劳动教育课程的开发为学生营造了体悟劳动价值、感受劳动魅力的生活化教学情境,有助于学生将所学所感转化为具体的劳动行动。

三、结合校本特色主题活动,开发《社会篇》劳动教育课程

在当今社会形势下,社会志愿劳动教育有着比以往更重要的历史使命,社会志愿劳动教育需要赋予新时代的内涵。

在开发《社会篇》劳动教育课程的过程中,结合校本的特色的主题活动做好学校顶层设计,挖掘社区劳动实践资源。学校根据德育工作行事历,提前安排好每月开展志愿勞动服务活动计划。学校依托社会教育资源,有计划的安排学生走进社区,定期进行志愿服务。

《社会篇》劳动教育课程不仅仅以志愿劳动服务这一类主题活动为实施载体,还分年级整合了《综合实践》课程中的环境保护、保护资源、家乡建设、行业的故事等开放性的主题劳动教育课程在内。因此,在这些具有校本主题特色的社会志愿劳动课程中,学生不仅培养了劳动能力和奉献精神,还注重学生劳动价值观的形成、劳动兴趣的激发。

“让孩子有幸福的能力”不能只是说教,也不能认为只是家庭教育的职责,劳动教育已成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学校、家庭、社会需要通力的合作,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践行劳动、体验劳动的苦乐、总结和提升劳动技能,尽早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让劳动成为生活的一部分,成为一项必须的功课,尽早具备创造幸福生活的能力,使每个孩子在未来的日子里,能成为新时代社会主义未来建设者和接班人,紧跟时代的步伐,真正做到劳动创造人类的幸福生活,我校着力开发和实施具有校本特色的劳动课程,让学生的劳动素养总体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张海. 让家校合作的劳动教育成就学生道德人生[J]. 现代教学, 2015(22):14-16.

[2]郑汉平. 加强孩子劳动教育成就孩子美丽人生[J]. 科学咨询, 2016(26):50-51.

[3]杨晓峰.通往智慧彼岸与精神世界的劳动教育[J].班主任之友(小学版)2016(20)

猜你喜欢

劳动教育校本课程新时代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培养有民族文化根基的现代中国人
新疆高职院校少数民族汉语教学的课程设计及开发研究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高中学校“三心素养特色德育”实施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