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式学习形态下教与学的变革初探
2020-12-07周文良周玲彭小敏
周文良 周玲 彭小敏
一场疫情,深刻改变了人们生活与学习的方方面面。居家学习期间,线上教学迅猛发展,课堂教学从形式到内涵均发生了深刻变化:由单场景向多场景转变,由知识传授向自主学习转变,由以教材为主要学习对象向教学资源的整合转变。今后,我们必须立足信息化环境,重组教学结构,变革教与学的方式,探索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模式,为教育发展注入新活力。
混合式学习形态下的教学结构重组
混合式学习形态下,原有教学结构必然发生深层次、系统性的变革。
教学重心的重组
传统教学重知识轻能力,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自我导向能力、探索创新精神难以发展。信息化环境下,不断变化的技术手段和日新月异的社会需求,对人的能力发展提出了新要求。为此,教学重心必须转变,教学立意需要重组。
信息化环境下,学会学习尤为重要。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把目光聚焦到学生学习能力和创新技能的培养等方面,对学会学习、实践创新提出了较高要求。因此,我们的教学重心应该由“知识传授”转向“能力培养”,其中,学习能力的培养是教育的起点和终点,培养出具有思考力、创新能力、问题解决能力、交流协作能力的学生是现代教育的价值取向。
学习资源的重组
传统教学以教材为主要的学习资源,知识存在平面化、抽象化问题,导致理论与实践脱节、书本知识与真实环境不匹配。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使知识和技能的获取途径与速度超出以往,直观、立体、网络化的学习资源体系建构成为可能。
信息化环境下,学习资源的重组应立足课标,不局限于教材,其来源既可以是真实环境,也可以是虚拟环境。同时,依托多媒体技术,学习资源的呈现形式更加直观、立体,感知方式由过去视觉、听觉的单一呈现或简单组合转向视觉、听觉、触觉、动觉等多种感知方式的融合,学习资源的使用也因微课、慕课等的推广和智能手机的普及而更加机动灵活和个性化。另外,教与学行为数字化记录和分析数据库的加入,使其更具有生成性,更有助于学习资源由被动广泛性索取转向主动个性化推广。
学习环境的重组
传统教学拘泥于学校和教室的限制,其物理位置的固定性,局限了学习环境的空间广度、时间长度与交互深度。而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教学,打破了学习环境的空间壁垒,使“随时随地学习”变成现实。
信息化环境下,学生拥有联通大千世界的主动权,可以游走于真实学习环境与虚拟学习环境之间。智能手机的便携性,拓宽了学习环境的空间广度和时间长度。微信、QQ等交互平台的强大功能,能够支撑学习者个人学习空间与协作学习空间的无缝转换。学习环境的广度和深度得到无限拓展。
师生角色的重组
传统教学中,学习往往表现为知识的单向传输——教师作为教学的决策者和实施者,在学习过程中起到“主宰”作用;学生被动接受,学习的主动性、创新性难以体现。
信息化环境下,教师依然承担着“传道受业解惑”的职责,但其更应该思考如何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海量的教学资源、强大的交流平台更好地实现教育目的。因此,教师应该成为教育价值的引领者、教学资源的开发者、教学实施的组织者、学习活动的合作者及教学评价的管理者。
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长度和广度被现代教育技术拓宽。良好的教育环境、多元的学习手段、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给予学生充足的自主空间。学生既是学习资源的获取者,也可以成为学习资源的提供者;既是教育信息的接受者,也可以成为教育理论的实践者;既是自我学习的导向者,也可以成为创新探究的主体者。
立足混合式学习的教与学方式变革
教学结构的重组,必然带来教与学方式的变革。立足“混合式”学习理念,我们尝试构建“自—导”式共构课堂教学模式,促成教与学方式的变革,实现教师的差异化教学和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自”,即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发挥学习的主体作用;“导”,即教师通过科学引导、精准辅导发挥学习的导向作用;“共构”,即学习资源、学习环境、学习手段和学习过程的师生共构。
“教”的方式的变革
教师的差异化教学,其实施依据是学生的个体学习状况,实施途径是有的放矢地进行差别教学。我们认为,教师差异化教学的核心是对学情的及时、充分反馈,以及对立足于学生学习能力培养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活动的引导。因此,在课前、课中、课后不同阶段,教师应分别以教学资源的开发者、教学实施的组织者、学习活动的合作者、教学评价的管理者等不同角色参与学习过程,承担不同职能。
课前阶段,学习主要通过在线进行。教师的主要任务是为学生提供可自主控制的时间、地点和路径。其教学行为主要是根据课标要求,立足学情,开发辅助学生自主学习的“自主学习导读单”等工具单;根据课程内容的需求,合理整合工具单、微课、PPT等多类型学习资源,形成预学资源包;利用武侯“三顾云”应用平台或班级QQ群、微信群等给学生推送预学资源包,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
课中阶段,学习主要在教室等实体场所进行。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对学生合作探究活动的组织和引导,以及对学情的及时监测反馈。其教学行为主要是根据学生课前自主学习情况,结合教学目标,针对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及学生自学中的共性问题设计课堂教学活动,形成“疑难问题解决单”等工具单;组织学生开展合作探究、交流分享,解决工具单中的疑难问题及课堂生成性问题,对学生自学难以解决的疑难问题进行突破;利用智学网等大数据精准教学系统进行课堂检测,并及时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反馈,明确学生的个性化问题。
课后阶段,学习发生地点可以兼顾线上与线下。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对学生进行差别教学。其教学行为主要是通过数据分析反思教学,修正自己的教学行为;利用智学网等大数据精准教学系统对学生进行个性化作业推送;利用班级QQ群、微信群等交互平台对学生进行个性化辅导。
“学”的方式的变革
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指学生根据自身学习状况及个体目标的需求而实施的有针对性的学习。其核心是对自身学习状况和需求的充分把握,主要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等方式达成。因此,在课前、课中、课后不同阶段,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生成问题,解决问题,利用多种媒体手段开展学习。
课前阶段,学生学习的主要目的是明确自身待解决的任务,形成学习愿景。其主要学习方式是利用教师推送的工具单、微课等学习资料,自主确定时间、地点和路径,开展自主学习,形成自己的知识清单和问题清单,生成下一学习环节要解决的问题。
课中阶段,学生学习的主要目的是尝试完成自身待解决的任务,形成自身的学习体验。其主要学习方式是立足自主学习阶段的知识和能力基础,在教师的组织下开展课堂合作探究,对教学重难点及自学中的疑难问题进行突破,体验知识的生成过程,并通过课堂检测及时发现自己在学习中存在的缺失,生成个性化学习愿景。
课后阶段,学生学习的主要目的是完成待解决的任务,形成自身的学习成就。其主要学习方式是通過完成个性化作业,突破自己学习中的个性化问题;利用班级QQ群、微信群等交互平台与同学互动交流分享,接受教师的个性化辅导,达成自身的学习愿景。
教学实践中的反思
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我们发现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探究创新能力有明显提升,语言表达能力、沟通协调能力也有明显改善。但在教学实践中,有几个方面的问题应引起重视——
一是学习资源的精准推送。面对网络环境下的海量资源,教师如何精准筛选、合理开发、有机整合,形成适合学生的学习资源,是信息化环境下教师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二是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法指导和能力训练。课堂教学中对学生阅读、批注、独立思考等自主学习方法的指导,以及对讨论、辩论、展示等合作探究能力的训练,应贯穿始终。
三是应对网络诱惑的自律意识养成。网络在为学生提供丰富资源和广阔空间的同时,也充满了诱惑。如何培养学生的自律意识,使之学会合理使用网络,成为自律的学习者,是信息化环境下教学面临的新挑战。
(作者单位: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教育科学发展研究院)
责任编辑:刘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