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办一所“有灵魂”的学校
2020-12-07常艳丽彭瑞敏刘洁
常艳丽 彭瑞敏 刘洁
文化是学校的灵魂,是学校内涵发展的根本。顾明远先生认为,学校文化可以定义为:经过长期发展历史积淀而形成的全校师生(包括员工)的教育实践活动方式及其所创造的成果的总和。随着各学校对校园文化的重视,如何因地制宜地进行学校文化建设的探讨日渐增多,难免令人产生“乱花渐欲迷人眼”之惑。
学校是否需要与众不同的办学理念?如何挖掘学校文化建设的个性?本期《教育家》杂志线上圆桌论坛,我们邀请多位中小学校长共同探讨学校文化建设的相关议题。
议题一:学校是否需要与众不同的办学理念?
金艳:学校文化即学校的办学价值系统,指向育什么样的人和如何育人。在这个层面上,学校文化是趋同的。但在表现形式和达成路径上,又各放异彩、精彩纷呈。
学校文化是一脉相承的,一代代人的信仰与价值追求,不断在理念系统的架构中注入与时俱进的脚注和释义。切忌一任校长一个打法,否则无法传承积淀成就百年老校。以四川大学附属实验小学为例,第一任校长提出的“学生事大”思想,成为百余年来川大附小人始终坚持的教育信仰和办学价值追求。2020年,集团新建南区学校,从“学生事大”到“儿童事大”再到“小小我日日新”,彰显了学校在新时代办学的更大格局和视野。从学生到儿童,不仅是称谓的转变,更是教育观和儿童观的重构——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需要被郑重地对待、被看见,学校、家庭、社会要以“儿童事大”为准则,为孩子们提供更加安全温暖且富有教育意义的泛在学习空间。小小我日日新,是我们的育人目标。新,意味着成长与变化,我们希望能为孩子们提供更加个性适切的学习资源,帮助每个孩子发现并成为更好的自己,带着自信去面对未来的世界。
学校文化需要一以贯之,从纸上、墙上走向行为。我们为什么要办学?我们希望这所学校承载什么样的教育理念?孩子们要带着什么特质走出校园?这样的特质能够支撑未来生活的需要吗?这是每个校长需要思考的问题。经过多次教师大会和专家研磨,结合学校所处地区历史发展、文化积淀和区域对于学校高标准、高起点、高品位的发展定位,川大附小南区学校以“未来学校”和国际品质为发展两翼,力争办一所“看见”的学校——看见儿童、看见成长、看见未来。学校的学习空间建设从如何让孩子们站在学校的正中央到如何建一个看见孩子的学习场(教室),从理念到行为,形成文化认同和行为准则。
学校文化的最高境界是无需言说,你进入这个场域,就会感受到这是一所什么样的学校。空间即教育,學校的建筑形态、空间设计彰显着一所学校的教育观和儿童观。就川大附小南区学校而言,从学校主入口的文化主题墙,到开放的各种阅读主题吧,再到丝南蜀锦艺术馆、日日新儿童剧场,所有的场所都向孩子们开放,让孩子们站在学校的中央。学校通过场景为儿童成长赋能,而所有的场景设计,彰显的都是学校的文化。
肖建军:办学理念是学校文化的精髓,是学校办学特色和个性化发展最突出的表现,也是学校因地制宜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国家课程标准的生动体现。我认为,所有学校都应该有个性化的特色办学理念。
如何提炼学校的办学理念?下面,我结合所在校——长沙市实验中学的情况谈谈自己的认识。
首先,办学理念集中体现学校办学的价值追求。长沙市实验中学创办于1918年,前身为艺芳女校,创始人是曾国藩的曾孙曾宝荪、曾约农姐弟。宝荪先生从英国伦敦大学毕业归国,创办女校,意在服务桑梓、启迪民智、教育救国。建校之初,她提出“忠恕”校训和“培养完全人格”的办学理念,反映了对艺芳女校和女性教育的愿景。学校的“忠恕”校训百年未变,强调做人做事要忠诚、对自己严格对别人包容;办学理念则是宝荪先生针对当时妇女社会地位不高而对女校教育提出的期望——希望女校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拥有独立自主的人格。这一办学理念,具有浓厚的传统味、曾氏味、女校味,体现了当时我校独特的历史文化底色。
其次,办学理念具有发展性和时代性。新中国成立后,我校不断发展,由女校变成男女合校。时代变了,生源结构变了,培养目标变了,办学理念也要做出相应改变。进入21世纪后,我带领班子成员在继承学校传统的基础上,对原来的办学理念进行了创新和发展,提出了“培养完全人格,作育未来人才,成就最好自己”的办学新理念。新理念突破了女校时期“培养完全人格”的人才培养要求,反映了我校新时期“面向人人、适应未来、成全幸福”的“真实教育”新思想。面向人人,落实培养完全人格,强调五育并举,突出教育公平,让人人成人、成才、成功;适应未来,重视核心素养培养,强调四大关键能力,突出为未来发展需要奠基;成全幸福,是教育的最高境界,培养学生在成就最好自己的过程中,学会感受、理解和追求幸福,树立正确的幸福观,增强幸福获得感和幸福获得力。
最后,教育的本质在成全人。人是自然界最具情感、最复杂的生物种群,不同的人性格迥异、志趣不同,发育成长的时间、方式也有差异。学生成长的多样性,决定了学校教育的复杂性——不同的学校,因为生源结构的差异,培养定位不尽相同,落实国家课程标准和人才培养目标的方式方法也复杂而多样。另外,学校地域、历史的多样性,决定了学校办学的独特个性。“千校一面”的同质化发展,既不现实也不美好,只要学校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就一定能创造出自己的特色和经验。这样的教育生态才是自然美好的,也是科学可行的。
议题二:如何挖掘学校文化建设的“个性”?
孔凡海:“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是国家对教育的时代要求,也是山东省滕州市北辛中学一以贯之的遵循。
北辛中学是一所有文化底蕴的学校,校名源于距今7300年至6100年之间的“北辛文化”。北辛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个“富矿”,是北辛中学无可替代的“财源”,是全体师生最好的教育沃土。扎根其中,传承、弘扬北辛文化及与其一脉相承的地域文化,是北辛中学办因材发展学校的必然选择。
为此,北辛中学在充分开发属地文化的基础上,深入挖掘滕州文化内涵,提出了基于北辛文化核心精神的学校育人目标:培育“尚善、有礼、格物、维新”的新时代中学生。
“尚善”源于孟子誉滕国为“善国”,崇仰美好、崇尚善道的尚善基因自古就深植于乡民血脉,今日犹需光大发扬;“有礼”源于“汉家儒宗”叔孙通,他在汉初制定典籍礼制、宗庙仪法,维系着中国古代社会的持久和谐、稳定繁荣;“格物”源于滕州先贤、“科圣”墨子,他一边主张“兼爱”“非攻”,一边“物穷其理”,成就斐然,让科学的清流在滕州大地静静流淌;“维新”源于“造车鼻祖”奚仲、“木匠祖师”鲁班,他们是创新的巨匠,其人其名已经成为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象征。
育人“四标”均来自滕州厚重、悠久的历史文化,高屋建瓴地建构起北辛中学宏大而细微的教育教学目标体系。以此为统领,北辛中学在教育转型的时代浪潮里,果断地拉开了“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的文化布局。
统筹设计完善“善园、礼园、墨园、班园”四大主题园,使师生员工教有其所、学有其所、乐有其所,在求知、求美、求乐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启迪和教育;北辛中学的前身是元代知州尚敏创设的“义塾”,学校据此重建性善书院;为传续滕州文化先贤叔孙通、鲁班、墨子的人文精神,组建礼乐学院、鲁班劳动实践学院和墨子科学院,推动文化育人目标落地生根。
同时,学校邀请地方专家、学者和教师一起,着力构建与育人目标相呼应的四类课程:善文化课程、礼乐课程、劳动实践课程、科技创新课程。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些氤氲着深厚历史人文气息的特色课程,深受广大学子喜爱,成为北辛中学文化育人的“四驾马车”。
“从文化中来,到教育中去”,我们希望这所植根于滕州丰厚历史文化的学校,能深深汲取中华传统文化精髓,守正创新,培根铸魂,为广大师生缔造一个蕴历史于当今的高能“幸福场”。
林秀芳:学校文化建设的个性,是一所学校区别于其他学校,有一定倾向性、稳定性的本质特征。它常常生发于我们的关注点中,学校文化建设的关注点在哪里,其个性便藏在哪里。
一是关注历史元素,形成个性。这里所说的“历史”,既包括学校的建校史,也包括学校建校后的发展史。对于建校不久的学校来说,当我们把目光聚焦于其建校史,会发现,政府经济适用房配套学校、大型经济集团内部学校、商业发展区学校等,其建立本身就有一定的方向性或指向性,关注这些方向或指向,学校文化建设的个性便会形成。对于建校时间较长的学校,我们可以把目光聚焦于其建校后的发展史。比如,我所在的学校——威海高新区第二小学,是一所百年老校,先后经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1913—1948年,中華民族正在努力寻找自己的出路,学校以“忠义学校”为名,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爱国青年;第二阶段是1949—2012年,新中国成立后,学校以村居资助的方式存在,命名“田村小学”;第三阶段是2013年至今,政府加大义务教育管理力度,学校更名为“高新区第二小学”,并进一步发展家校、村校关系,以“家校协同”为突出特色,成为威海市首批特色学校。关注学校历史,提炼“忠义”“协同”两词,形成学校思想体系及工作思路,学校文化建设的个性便形成了。
二是关注群体特点,形成个性。学校教师群体的社会来源、年龄结构、学历水平、专长,学生、家长群体的经济状况、社会地位、家庭环境、生活习惯等,皆会影响其在学校文化建设中的主动性,影响其对已有文化的融入、悦纳程度。关注这些特点,顺势而为,因势引导,学校文化建设的个性自然形成。
三是关注校长专长,形成个性。校长是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其专长和资源、对教育理念的思考,以及工作思路与方法等,皆会影响学校文化建设个性的形成。
四是关注民族文化与地域文化的理解与实践,形成个性。民族文化与地域文化作为学校文化的背景与支撑,在学校文化建设中被引进的角度、理解内化的程度及实践的力度等,皆可形成学校文化建设的个性。比如,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有的学校关注“德”元素的引进与运用,有的学校关注“美”的艺术成分并内化实践,个性便在其中逐步形成。
五是关注时代元素,形成个性。文化本身具有开放性与包容性,学校文化亦如此。因此,关注时代发展,将符合学校发展、师生成长要求的元素吸纳进来,与学校教育充分融合,形成精神、风尚,学校文化建设的个性便自然形成。
总之,我认为,学校文化建设的个性挖掘,角度很多,切入点也很多,对一所学校来说,切中学校发展、师生成长的需要,关注与此相呼应的元素,深度挖掘,广泛运用,高度提升,学校文化建设的个性便会形成。
孙飞:文化建设已经成为学校管理与发展的积极诉求。但现实是,许多学校在文化建设上趋同流俗,缺乏个性,难以产生预期的、理想的“力量”。该怎样挖掘学校文化建设的“个性”呢?
关注“校本”
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内外部环境、不同的历史与传统、不同的目标与任务,“校本”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原则。
应从学校中来,重视实态调查。怎样实现文化的“校本”?顾明远先生在《论学校文化建设》一文中做出了回答:“首先校长要努力学习,了解学校的历史,挖掘学校的优秀文化传统,学习当前的形势和教育理论,认真思考办学思路,策划学校文化的建设,提出设想,和全校师生共同讨论,形成共识,然后精心设计,共同努力,把理念化为现实。”
从哪里入手?我们通常可以建构一个反映学校特点的观念体系,进而去选择与之相对应的具体行为方式。在这个过程中,一是要注重学校文化的实态调研,建设属于自己的文化;二是要注重学校主体性的发挥,避免文化建设的模式化、工程化倾向。
关注“教化”
学校文化的核心价值在于“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教化功能的实现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目的。
那么,如何彰显学校文化的“教化功能”呢?一是要做好学校精神文化的外化工作,主要是指制度文化与行为文化的持久建设过程、物质文化的呈现与更新过程,也就是“理念视觉化”的过程。二是要做好学校精神文化的内化工作,主要是指处理好“建设途径”与“建设目的”的关系、“短期项目”与“长远工程”的关系,不断体现文化建设的“执行力”,使理念文化真正成为学校师生的“内隐规矩”和“内隐价值观”。
在具体工作中要加强以下建设环节:一是要把文化建设做成“文化运动”,师生、家长等行为主体都要高度参与;二是要强化理念和制度文化的学习与培训,用统一的价值观念引领师生的行為;三是要加强校本活动仪式的规范与实践;四是要规范物质环境的规划与建设,生动体现精神理念的物化。
关注“有效”
学校文化建设的关键在于能否真实反映学校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能否在全体成员中真正起到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作用。“有效”是学校文化建设的另一重要原则。
首先,要将学校发展规划的制订与学校文化建设紧密结合。这样,不仅会使学校发展具有重要的文化品位和文化灵魂,而且能使文化建设具有促进学校内涵发展的重要战略价值和实践意义。
其次,要将课程文化作为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文化能使学校文化不再游离于日常教学活动之外,而成为师生的日常生活和生存方式。
最后,要把形成学习型组织文化作为文化建设的基本目标。学习型组织文化应该成为学校文化的底色,因为它是促进学校自主发展、内涵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和内在保障。
李碧:学校的育人目标最终都指向人的发展、成全幸福的人生,但是每所学校都会有其独特的气质、个性的文化。温州市南浦小学笃行阳光教育,追随儿童本真,以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打造拥有特色、具备深刻内涵的校园文化,营造诗意南浦之映像,构筑阳光温馨之家园。
传承,诗意南浦
校园文化是学校的魂、学校的根,深厚的历史文化已然成为南浦小学师生生命发展的精神营养与未来学校整体发展的文化资源。南浦之美,美在诗词歌赋。南浦生长在曲水芳洲处、古典诗文中、阳光温润里。其所具有的生意盎然、和美清芬的南浦意象,让地处温州南塘核心文化区域的南浦小学文脉悠长、氤氲生香,拥有了温润美好、诗意文心的文化基因。于是,我们以阳光形容南浦,因其光明、温暖、希望等表征恰如南浦人向真、向善、向上的价值追求。学校秉承“阳光教育”理念,以“明理笃行、求知创新”为校训,深化“向阳而生,迎光而长”的德育理念,通过七彩阳光课程、家校联盟等积极行动,让每一个孩子浴光生长,尽情绽放自身光芒,成为一个个焕发着温润之光、葳蕤之光的南浦少年。
浸润,阳光南浦
让每一位孩子发光、温润、美好,是阳光南浦永不褪色的初心所在。多年来,南浦小学始终坚持做有温度的教育,通过打造以“家”为港湾的阳光文化、以“人”为原点的阳光课程、以“韵”为特色的阳光品牌,让教育明亮起来、生动起来。
阳光笑脸墙、南塘悠韵长廊、温馨等候吧、阳光风雨伞,一景一物无不透着“家”的温暖。同时,学校积极打造阳光家文化,让教职工、家长、学生都能对南浦小学有归属感,在这个温暖的家中获得成长力——
让学生有归属感:作品展出来,表演秀出来,方法讲出来……以阳光温暖的教育,让学生在学校里感受到家一般的温暖。
让教职工有归属感:给新教师打一通家长电话,去租住在外的教师家里家访,搭建起教师成长的平台,丰富教职工生活,实现教职工团队生长。
让家长有归属感:以家校联盟建立起家长和学校的长期互助关系,发挥家长的专业特长,让家长陪伴孩子和学校一起成长,对学校生发浓厚的参与感、归属感、自豪感。
生成,温暖南浦
我们要实现阳光教育、诗意南浦的再度升华,定然离不开对南浦文化的溯源、深掘、丰富与躬耕。我们从阅读、艺术、非遗文化等角度出发,打造书香校园、艺术校园、文化校园。例如,我们从南塘河水乡的特点出发,寻找南塘桥韵,让儿童游南塘、赏南塘、说南塘、绘南塘,打造书香雅韵的文化氛围。
另外,我们深知,学校文化更为重要的是人的发展、家的温情,这是校长做出来的、团队干出来的。我始终相信,校长的品位决定着学校的品位。校长带着美好的心态去欣赏、鼓励、表扬身边的每一个人,让每一位师生的生命得以舒展,学校就会越来越有温度。
相信在我们孜孜不倦的探索和努力下,阳光书香、诗意盎然的南浦小学将会更加美好,成就更多稚子灵童更加温润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