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枫桥经验”对创新城中村治理体制机制的启示

2020-12-07谢金晶

关键词:枫桥经验城中村治理

谢金晶

摘要: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城市疆域急剧扩张,大量村庄被吞并而形成“都市里的村庄”这一独特景观,这无可避免地造成城市中高楼大厦与破旧村庄间的新旧“对峙”局面。尽管随着现代化的演进,城中村必将最终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但在当下城市无力全面推进城中村改造的现实窘境下,城中村将在较长的发展历程中长期存在,持续对城市管理者的治理能力与治理水平提出更大的挑战。从现实角度出发,借鉴“枫桥经验”协调复杂社会关系中日渐催生出的多样化利益需求与冲突,减缓由社会利益引发的社会矛盾,发扬人民主体作用,实现城中村治理体制机制的创新,稳定社会治安,提高城市管理者的治理能力和水平,“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制度”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枫桥经验”:城中村:治理

浙江诸暨的“枫桥经验”通过基层社会治理创新,高度信任、紧密依靠群众,尊重群众的治理主体地位,充分发挥群众的活力,探索优化社会综合治理与推动社会平安建设的新模式,实现了“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的良好成效,不仅得到毛主席的肯定批示,在新时代的今天,同样得到习总书记的高度肯定与大力推崇,成为优化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思路。通过对“枫桥经验”的思考,其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诸多实践智慧,能够对优化城中村治理提供有益的经验参照,从而为实现城中村治理的“善治”提供助益。

一、创新城中村治理体制机制的现实意义

(一)创新城中村治理体制机制是实现“善治”的必由之路

“枫桥经验”要在新时代焕发新生机,其必然要更广泛地融入各地的具体治理实际,避免单一的“经验主义”,通过在实践中完善与发展,进而更好地指导实践,依托良好的实践效果以永葆自身的生命力。“枫桥经验”的应用也绝非“悬空”的,其同样需要迎合一定的现实需要,通过嵌入具体治理实际,实现对实践的指导与帮助,从而促成自身的“落地”。治理的本质在于多元共治,“充分发挥社会多元主体的作用,实现了治理主体由政府向社会的转化”,即是包括政府、村集体、企业及外来人群等治理主体,通过平等协商、团结携手、群策群力以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城中村作为我国重要的基层单元,其治理成效不仅事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更影响着城市的稳定发展与社会秩序,不断加强包括城中村在内的基层社会治理,有助于巩固、夯实我国的社会治理全局,从微观层面的“善治”反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那么,在城中村治理的具体语境中,“善治”的实现需要一定的条件,不仅要求能够缓解各方主体间的矛盾冲突,达成利益共识,以充分调动各方的积极性与合作意识,形成有序的多元共治:而且要求能够防止矛盾纠纷的升级扩散,有效保障城中村的平安稳定,从而为城市在安定有序的环境中发展提供穩固的基石。有鉴于此,结合具体实际进行探索创新,构建新型的城中村治理体制机制便有了浓厚的现实意义,既要健全体制,也要完善机制,从而为推进城中村治理的“善治”提供强大助力。在此意义上讲,不断推进城中村治理体制机制创新,为实现城中村治理的“善治”局面提供强有力的保障,既能持续有效地改善民生,又能维护社会的安定有序,从而为维系城市社会经济的稳健发展提供有条不紊的基层环境支持。

(二)健全城中村治理体制是促成精细化分工的必要条件

顺应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发展态势,政府在不断地推进“简政放权”,深化“放管服”改革,积极向服务型政府转变,通过自身变革打造“强政府”,并逐渐向其他社会治理主体让渡更多的治理空间与治理权限,积极培育“强社会”。当然,政府与社会之间达成高效分工并不意味着二者就此被截然分开、不再有交集,而是“统分结合”,既在各自领域中各尽所能,又在复杂多样、牵涉面广的社会治理事务中充分合作,一方面社会通过良好的自治理为政府分忧,另一方面政府要为社会实现自治理营造适宜的环境与氛围。城中村作为城市中的基层领域,其治理成效影响着城市的稳定与发展,也对城市管理者带来了诸多治理困境与挑战,若是持续遵循由政府单方面进行行政管理的传统模式,势必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与资金资源,这反过来又加剧了政府的财政负担。

无疑,自治是成本最低的治理,那么,在城中村治理的具体语境中,由政府提供必要条件帮助与政策支持,通过创设良好、宽松的外部环境,积极引导城中村中的自治理尤为必要,也更切合实际,一方面有助于将政府从繁杂的基层管理事务中解脱出来,“集中力量办大事”以促成城市的宏观发展,激发社会及群众的“主人翁精神”,广泛参与治理实践,充分发挥聪明才智达成城中村的有序自治理:另一方面相较于政府事后响应的滞后性,深居城中村中的各治理主体则具有无可比拟的灵活性,从发现、反馈到响应、解决问题的时效强、速度快,通过及时发现源头、遏制扩散达成有效的事前防范与事中化解,减少政府要付出的事后补救成本,实现社会治理风险的就地消解。这意味着,健全城中村治理体制,应当充分突出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在事权划分上“总分结合”,政府做好宏观调控与服务保障进行“管总”,人民群众依法有序地开展具体事务的治理实现“细分”。依托体制的健全完备,在党组织、政府及人民群众之间达到平衡点,促成精细化分工,切实提升治理成效,从宏微观两层面实现“强政府”与“强社会”两相叠加的“1+1>2”效果。

(三)完善城中村治理机制是维持有序自治理的重要保障

城中村治理是一个过程,何以维持其内在的有序自治理,有赖于各治理主体间的良性合作,自治理的实质在于将合作贯穿于各方治理主体间的利益博弈中,既要通过良好协商实现最大程度的利益磨合,达成利益共识,又要最大程度地缓解矛盾纠纷,防止因冲突升级而破坏各治理主体问的合作。治理主体同样也是利益相关者,城中村治理作为事关各方利益的公共事务,吸引着各方治理主体进行互动,在“理性”的行动逻辑下,不同治理主体问既有共同推进城中村治理“善治”的合力,也有通过城中村治理增加自身利益的分力,利益博弈便在此合力与分力间的张力驱动下进行着。

不可忽略的是,利益博弈是把双刃剑,一方面它有助于促成治理主体间的良性竞争与通力合作,通过利益间的调适达成共同的治理目标,另一方面在利益矛盾紧张、难以协调的情境下,容易激化为冲突事件,破坏城中村的和谐稳定。基于“过程一机制”的逻辑剖析,实现城中村的有序自治理意味着要有效地驾驭、规范利益博弈过程,即是要最大程度地激发利益博弈的正向效应,消解其负面效应,从而促成合作并遏制冲突,这便有必要持续完善城中村治理中的相应机制,依托机制的优化完善以保障城中村治理的良性运转,通过对矛盾纠纷的适时宣泄而“断其源头”,防止矛盾大量积聚后猛然爆发,避免影響社会治安与稳定秩序。

二、新时代“枫桥经验”的基层社会治理特色

(一)党领民治:党的领导与群众参与的有机融合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更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题中应有之义。“枫桥经验”的灵魂就在于充分发挥党建引领的作用,通过不断加强及巩固党的建设,将党的领导贯穿于基层社会治理的全过程,在社区建立“党委、党支部、党小组、党代表、党员”的五级工作框架,保证党组织的全方位存在,通过政治、组织、能力、发展、服务的“五大引领”工程实现对基层社会治理在方向把握、组织设计、过程协调、参与动员等环节的领导作用。不断改进工作方法,做好高点站位,充分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顺应时代需要适时转变社会治理目标,由以往强调维持治安防控逐渐转变为实现社会全面发展,不断创新基层社会治理体制,实现从管理向治理的嬗变,充分调动社会及群众的参与意识与积极性,通过对地方政府、党组织及人民群众之间进行合理事权划分,构建起各方治理主体既能各尽其责,又能通力合作的基层社会治理体制,将所有社会治理力量都团结在党的身边,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社会治理合力。

人民群众是国家及社会的主人,积极培育、引导人民群众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在涉及切身利益的公共事务上广泛协商、充分合作,不断推进社会的良好自治理,是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体现。坚持群众路线,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充分调动并发挥人民群众的力量,是党取得革命胜利与伟大建设成就的重要法宝。“枫桥经验”几十年来在基层社会治理及治安防控上所取得的突出成绩,同样得益于深刻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理念,鼓励群众参与,紧密依靠群众力量,把矛盾化解在基层,把问题解决在基层。步入新时代,随着治理现代化理念的深入贯彻,人民群众的治理主体地位得到党的重视,人民群众蕴含着强大的治理能量及治理智慧,积极动员人民群众广泛地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实践,有助于促成政府与社会的精细化分工,激发人民群众的“主人翁精神”,打造“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与获得感。新时代“枫桥经验”依托党的领导与群众参与的深度融合,实现二者之间的有机互动,是其永葆时代性与生命力的核心思维。

(二)人民本位:加强服务与群众共治的高效互动

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是新时代党与政府的重要工作目标,不仅体现在党的各项政策中对人民主体地位的高度重视,也体现在政府通过切实推进“放管服”改革,积极转变职能,由单一管理为主转向加强管理与提升服务两驾并驱,大力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依托对民生的持续改善,不断增进人民福祉。人民群众作为基层社会的成员及主体,也是治理成效的亲身体会者,治理的目标在于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持续加强完善基层社会治理,其最终目的也在于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就此意义上讲,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的“善治”与不断加强服务二者在追求目标上是同一的,实现“善治”便是最大的服务成效,二者最终融汇于人民福祉的切实提升之中。新时代“枫桥经验”通过地方政府的职能转变与服务提升,健全基层社会管理及服务体系,推动政府资金资源及服务重心向基层下沉,引进现代科技打造“互联网+”“智能化”政府服务平台,推进责任事权划分及协调部门职责,提升服务事项的专业化、精细化、精准化水平,依托政府服务能力与服务水平的切实提升,提供一站式服务,实现人民需求的就地解决,创设公共服务“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的良好局面。

通过优质服务满足人民群众的生活需要,有助于提升人民群众的社区归属感,凝聚起社区的“向心力”,这便为引导、调动人民群众主动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创造了良好前提。如上文所述,自治是成本最低的治理,就基层社会治理而言,人民群众深居其中,具有政府无法比拟的灵活性,能够及时对基层需求及矛盾苗头做出精准界定,依托“熟人社会”的沟通协商、关系调节作用,营造和谐融洽的基层社会治理环境,最大程度地化解矛盾纠纷,通过利益共识与共同治理目标的构建,将矛盾冲突的负能量转换为促成合作的正能量,激发人民群众内部的参与意识及合作精神,形成群策群力、同参共建的良性局面。新时代“枫桥经验”高度肯定、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治理主体地位,通过对政府及社会之间的边界勘定与合理分工,将基层社会治理的权能赋予群众,由政府创造有利于人民群众开展自治理的外部环境及必要条件。通过搭建基层社会治理平台,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畅通利益表达渠道及权益保障通道,依托群众性自治组织及社会组织的载体作用,引导人民群众有序开展民主决策、管理、服务及监督。十分注重人民内部团结,构建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社会组织调解、乡贤理事会调解等在内的多层次联动调解体系,实现矛盾的就地化解,力促平安建设,深度挖掘促成群众共治的积极因素。

(三)“五治合一”:方式创新与机制完善的互塑强化

“枫桥经验”历久弥新,要在新时代获得新发展,有赖于不断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方式、健全完善配套的运行机制,顺应时代趋势及社情民意,动态性地进行调整优化,依托对实践方法的改造升级,更好地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成效。随着信息化与网络大数据等现代科技的普及应用,促使“三治融合”与“四防并举”实现了更为广泛、深刻的融合,达成了方式创新与机制完善的互塑强化,概括起来,其走出了一条包括自治、法治、德治、心治、智治在内的“五治合一”的实践新路。

新时代“枫桥经验”的实践特征主要表现为以下五个方面:第一,重视发挥基层群众自治的强大活力,构建基层群众自治平台,完善参与机制、利益表达机制、协商沟通机制、监督机制,保障基层群众自治的稳步运转,依靠人民群众“自己办好自己的事情”,促使政府将更多的资金资源投入到加强公共服务上来,进一步推进服务型政府的建设;第二,深入推进法治建设,广泛开展普法讲座、法律教育活动,提升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维权意识,完善权力制约及监督机制,强化对基层干部、政府部门及其执法者的执法过程监督,坚持权责一致,确保其严格依法执法、依法办事,不得损害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第三,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发扬地方优秀道德文明,积极培育新乡贤文化,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实施道德建设工程,发挥道德模范、家风典范、文明示范的榜样引领作用,大力培育良好社会道德风尚,推进新时代精神文明实践,依托道德文化活动的广泛开展不断传递正能量:第四,基层社会治理的主体是人,由于利益结构的复杂性,矛盾冲突在所难免,为了防止对群众共治造成破坏,对矛盾相关者进行“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调解尤为必要,通过构建多层次多主体的纠纷调解机制,将人民内部矛盾解决在人民群众当中,引进专业机构提供法律援助、心理咨询、感情维系,调整群众心态,构建社会心理防范体系,实现风险的事前防控;第五,得益于现代信息技术的长足发展,为创新政府公共服务及基层社会治理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大力推进电子政务、服务网站及app建设,打造“互联网+”政府,实现群众服务需求线上办、掌上办、一网全办齐,让人民群众“零跑腿”,推行“雪亮工程”建设,将治安监督纳入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中,打造“同看共管”的基层治安防控体系。

三、创新城中村治理体制机制的路径选择

(一)创新党群联动模式,深化治理体制革新

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充分调动群众参与,是新时代中国各项事业实现大发展的必然要求。在城中村治理中,必须始终坚持把党的领导作为贯穿其中的主线,依托网格化管理的分层优势,构建“区、街道、社区、网格”四层次的党建引领框架,结合城中村治理的具体实践,在政治、思想、组织、作风、纪律、制度建设等方面不断丰富、完善,坚持改革创新,依据实践需要不断提升领导能力与领导水平:密切党与人民群众的联系,在社区建立起“党委、党支部、党小组、党代表、党员”的五级党群联络框架,把党的领导融入城中村治理的全过程,打通党的领导与群众参与的“最后一公里”,通过将党的领导延伸至基层末端,为调动基层与人民群众的治理活力注入“强心剂”:高度重视人民群众的治理主体地位,依托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成立党群协商议事会,充分发扬民主,尊重人民群众的表达权,认真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与要求,合理采纳人民群众独到的见解与工作建议,依靠人民群众的实践智慧与治理经验不断完善政策,通过党与人民群众的良性互动,激发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引导基层治理智慧的充分发挥:由于利益格局的多样性,使得城中村治理无可避免地面临复杂的治理需求,为了实现治理效益最大化,“专业的事情交给专业的人办”有着极大的现实合理性,在党的领导下,基于才能相关性的原则,不断引导人民群众内部形成各种自组织,积极培育各种专业性的社会组织,不仅是实现服务社会化的重要条件,更有助于实现基层治理力量的高效整合,达成对城中村的精细化治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宗旨,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打造“互联网+”党建,汇集党务政务信息、社情民意调查、网络问政、党政工作评价、公共服务办理等便民模块,按照“分级负责,逐级上报,分类处理”原则,突出办理流程的时效性,通过提升服务质量不断密切党群之问的“血肉关系”。结合城中村治理实际,不断创新党群联动模式,通过将党的领导贯穿于群众参与的全过程,构建起既能实现党政与群众之间的精细化分工,又能深化合作、共同成长的新型城中村治理体制,实现党群的“鱼水交融”。

(二)提升政府服务水平,推动治理机制升级

建设服务型政府,不仅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保障,更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同样,为了实现城中村治理的现代化,也有赖于政府不断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为人民群众开展有序自治理创设必要条件和环境支持。在城中村治理中,依据实际需要不断创新服务方式、提升服务专业化水平,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推进政府服务网站及app建设,最大程度地减少审批事项,优化办事流程及时效性,通过打造“网上政府”“掌上政府”,促进高效便民;整合服务资源,依托网格化管理模式,构建“区、街道、社区、网格”四级服务响应网络,在各层级设立包含治安防控、便民服务、应急管理、群众诉求等功能在内的工作指挥办公室,将更多的资金资源及人力下沉到基层,建立现代化的民情响应机制,将网格管理干部与群众更好地衔接起来,实现“人民群众收集、反馈民情信息一网格管理干部接收、解决民生需求”的良性循环;依据城中村中的矛盾纠纷事由,构建多层级的矛盾纠纷调解机制,在区、街道两级设立调解指挥中心,依托社区的党群服务中心、村两委办公室,充分发挥群众及社会组织作用,引进社会化调解人才,建立包括治安、物业、医疗、环保、经济等领域在内的专业性调解小组,实现对矛盾纠纷的“就地化解,遏制升级”:打造信息化的城中村治安防控机制,将城中村中所有的公共监控纳入治安防控网络,为城中村居民提供连接密钥,利用电视、电脑、手机等终端一键登陆,便能查看监视页面,并设置一键报警按钮,为实现警情即时响应提供便利,通过调动人民群众“同看共管”,构建稳固的城中村治安防线。大力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实现政府服务“不缺位”,依托配套机制的持续完备,为驱动城中村治理的高效运转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持。

(三)发挥人民主体作用,促成治理成效优化

人民群众蕴含着巨大的治理能量.是城中村治理的重要主体,依托党组织不断加强领导能力、政府不断提升服务水平,创设必要的条件及环境支持,下一步便在于积极引导人民群众投身到城中村治理中去.充分发挥聪明才智,为实现城中村治理的“善治”全力以赴。组织是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载体,有助于实现治理力量的整合.应当重视群众性自治组织、社会组织的作用,鼓励引导人民群众成立、广泛参与各种自组织,积极培育各种专业性社会组织,为社会组织参与城中村治理提供便利,使其有事有责、有场地有经费、有承诺有作为,促成精细化分工,实现“专事专管”;沟通是合作的必要前提,针对城中村治理实际.在社区党群服务中心设立城中村治理协商平台,并将之制度化、常态化,健全完善利益表达机制、矛盾化解机制、过程监督机制,鼓励引导群众代表、社会组织、基层党政干部、网格管理干部、社区管理者等主体积极参与,就城中村治理中的问题及需求广泛交换意見,通过良好协商达成共同治理目标,深化各主体间的合作;实现城中村的有序治理,规范人的行为是关键.应当坚持德法并举.在城中村中定期开展普法讲座、法律知识教育活动.在社区党群服务中心设立法律咨询服务办公室.为人民群众提供法律援助.提升其法律意识及维权意识.深化道德文明建设,组织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及各种文化活动,积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城中村中开展道德模范、文明典范、孝道榜样等评选活动,发挥示范引领效应,广泛弘扬正能量;拓宽人民群众参与治理的渠道,重视信息技术的作用,创新网络问政平台.完善重大民生事项决策前民意调查、听证制度,广纳民智,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与监督权。

猜你喜欢

枫桥经验城中村治理
城市双修理念下的城中村改造研究
新常态下社会矛盾的多元解决机制的重塑
拱墅:融资300亿元推动城中村改造
浅析网络舆情治理
数据+舆情:南方报业创新转型提高服务能力的探索
基于“枫桥经验”的新时期社会矛盾多元化解决机制探析
从一个村到一座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