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区域认知素养渗透
2020-12-07杨思梅
杨思梅
摘 要:本文基于初中地理課堂与教学内容,围绕实际学情分析来对区域认知素养培养的实践落实做出简要探讨。
关键词:初中地理;区域认知;教学方法
区域认知素养是地理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学习地理所必需的一个重要认知方法和手段。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当前学术界对于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研究也已颇有成效,而在此基础上更需要对实践进行更深一步的探索。
一、认识区域
认识区域也是一种教学方法,而且是培养学生形成地理区域认知素养的重要前提和基础。认识区域指的是通过认识和了解区域位置、特征来把握其分布等情况。具体落实于教学实践当中,教师可以选择目录法来引导学生认识区域位置关系,选择地图法来认识区域位置,选择综合分析法来分析区域特征,从而提高其区域认知能力。
(一)地图法
地图可以说是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地图中隐藏的信息可以说比文字的量更加丰富,也因此学生必须要掌握地理读图能力,才能够学会如何有效地获取地理信息。具体地,分析区域要从定位切入,这样才能够确保接下来的学习和分析过程可以使知识结构化、系统化,达到理解性的应用,很好地解决综合性问题。地理考试中的大部分试题也均具有此特点,所以教师也应当有意识地去引导学生来结合图表进行细致观察、阅读和分析,把握图中出现的区域空间位置以及特点,来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初步描述。例如,观察地图后说一说欧洲西部的纬度范围;浅谈东南亚地区与我国接壤的国家都有哪些等问题,都能够很好地将学生的关注点和思维转移到对具体地区地理位置的分析上。
(二)综合分析法
综合分析法需要在把握区域位置,并明确地区自然地理和人文特征的基础上进行,这就需要了解到区域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影响和作用的关系,在综合分析过程中主要需要找出区域的特殊要素,进而把握区域特征,建构起区域要素之间的相关联系,以全面把握其特征。
(三)建立区域关系
区域关系是多元的,区域等级越高,就代表其具有更加复杂的内部关系,而相反等级越低,内部结构也就相对比较简单。分析区域关系有很多种方法,具体适用于中学生的方法大致有三条,其一是定性方法,即对区域内地理事象进行定性的描述与说明,可以是语言描述,也可以是图标绘制,也可以是二者结合等等,以反映出区域的特征与概况特征。其二是定量方法,即根据已有资料来对目标事象进行量化研究,根据目标和要求来对地理事象进行分析和阐述,从而明确其发生、发展以及与其他事象或区域之间的内在联系。其三是综合性方法,顾名思义需要涉及到区域内部的多项地理要素,而这也需要学生具备综合性思维,能够从宏观角度与微观角度等不同层次来展开对人类活动与区域地理关系的思考和分析。例如,在东南亚相关内容教学中,其中涉及到了中南半岛的地形地势与自然条件,作为教学重点,教师需要通过问题“城市分布在河流沿岸的利与弊”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分析。再如,在长江三角洲相关内容中,也涉及到了补充并归纳河流对于区域发展的影响等问题,而教师在此基础上还可以将其与东南亚相关问题进行联系,引导学生进行类比判断,分析总结出两地区域原理的相同性,可以发现两地区均属于冲积平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交通便利,且易于种植灌溉,是城市人口分布特点受自然条件影响的典型区域。
(四)目录法
初中地理教材的编排体现着区域划分思想,从整体到局部,从大到小,使学生可以借助教材目录来初步理解各区域之间的层级关系与位置关系。读目录且读懂目录体现着学生主体对于教材的宏观把控,也是对教材区域划分思想的把握。例如,“亚洲”一章中包括了位置范围与自然环境,后续又会细化到对亚洲具体国家的学习,同样是从位置范围和自然环境切入,打开了认识区域和国家的大门。
二、分析区域发展
区域发展涵盖了经济、人口、资源、生态环境等多个方面,而初中地理课程中也主要传达了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因地制宜等科学发展观念,要求学生能够真正将热爱与保护自然环境落实到日常实际行为当中。环境保护作为世界发展的永恒主题,其既是地理课程中的重点,也是考试中经常出现的一个方面。对此教师也应当通过分析梳理课程标准与教材相关内容,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设计相关的区域内部问题案例,引导学生在分析思考过程中感受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发展及多边关系。
综上所述,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是一个漫长且需要长期坚持的过程,日常教学中教师也应该充分挖掘教材,确定核心素养的渗透点,找准与学生之间的共鸣,从本质上激发其学习兴趣,打造出一个真正轻松高效且具有实际价值的地理课堂。
参考文献:
[1]程康城.初中地理“区域认知”素养培养方案研究[J].考试周刊,2018(86):144.
[2]刘雅慧. 基于深度学习的中学地理区域认知教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8.
[3]张茗媛. 核心素养背景下初中学生地理区域认知能力培养策略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