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园共育中培养学前儿童分享行为的研究
2020-12-07李思思
李思思
【摘 要】分享行为的培养是一个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关注的教育问题,这种分享行为的培养需要从幼儿教育入手,它是儿童社会性发展到一定水平的产物,是其亲社会行为的一种表现,同时也是德育的一个重要的外在体现。当前的幼儿教育要继续加大家园共育的力度,家园合作,重点发展幼儿的分享行为。幼儿分享素质的提升,也能促进幼儿更加健康快乐地成长,为以后的社会交往奠定基础。文章在分析幼儿分享行为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的基础上,从幼儿园和家庭两个方面提出促进幼儿分享行为习惯的养成措施,二者相互合作、相互理解、彼此支持,才能把教育孩子这件事情做到最好。
【关键词】家园共育;幼儿;分享行为
幼儿的健康成长需要一个良好的环境。幼稚园和家庭是影响幼儿发展的两个主要环境。只有相互合作,相互支持,才能为幼儿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更好地促进幼儿的发展。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 “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机器细致而复杂的任务。”这就说明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都是不可或缺的,2-4岁是幼儿分享行为的萌芽期,5-6岁是幼儿分享行为的飞跃发展期,分享行为是幼儿应该具备的重要行为习惯之一,为了保证教育的有效性,必须在培养孩子分享行为的过程中实行家园共育。
分享行为是指儿童与他人共同享用物品,是儿童亲社会行为的一种表现,它的对立面是独占专享,但分享对于心理水平还处于以自我为中心为特征的幼儿来说,显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事实上,幼儿的分享行为是在逐渐“失去自我中心”的过程中形成的,孩子能经常为他人着想,做得让你也开心,我也开心,大家都开心,这便走出了自我中心的思维境界,培养成了一个分享的好习惯了。
一、幼儿分享行为的现状
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情况,教师刚把玩具放在桌子上,有的幼儿马上就揽在自己怀中,不给其他小朋友玩,还有的幼儿宁愿自己拿着玩具不玩,也不愿意给其他小朋友玩,户外活动时有的幼儿占着自己喜欢的秋千,一直不给其他的小朋友玩,这些都是缺乏分享行为的表现,由于现在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集全家宠爱于一身,过度的爱与娇惯放纵,使幼儿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习惯于专享、独占,从而忽视别人的感受和需要。但分享是一种重要的社会交往方式,对儿童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分享可以帮助幼儿获得同龄人的信任。在与同龄人玩耍的过程中,分享可以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它还可以帮助幼儿找到与他人相处的方式,分享行为更突出的幼儿,可以更好地解决沟通中遇到的问题,可以积极地帮助他人,为幼儿的社会交往奠定基础。
二、幼儿分享行为的影响因素
(一)教师因素
有研究发现幼儿在自由活动中发生的分享行为最频繁,相对于有教师指导的集体活动,幼儿的分享行为不容易出现,因为在3-6岁这个年龄阶段,幼儿对成人的依赖性是很强的,活动中教师的干涉一定程度上缩小了幼儿的自主空间,也就减少了幼儿的分享机会。
(二)家庭因素
现代多数家庭的生活发展趋势是小型化,孩子是家庭中众多成人关怀、照顾的唯一对象,他们缺乏与兄弟姐妹共同生活及互爱互让的经验,从而造成了孩子乐意接受别人的东西,却不愿与别人分享自己东西的意识和行为。
(三)幼儿自身的因素
3-6岁这个年龄阶段的幼儿,他们正处于身体和智力迅速成长的时期,随着他们的体力、活动范围和活动量的增加,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日益增强,对新鲜事物很敏感,但道德认识水平和道德感还处于较低阶级,幼儿园是他们进入集体生活的第一步,社会性的发展处于刚起步的状态,交往、合作以及分享等这些意识和行为才刚刚萌芽,幼儿缺乏一定的经历和经验,而且独占思维占主导,这就造成了他们分享意识上的薄弱,随之而来的是一系列不良的心理和行为,而这一切对幼儿的健康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三、家园共育中培养幼儿分享行为的有效措施
(一)为幼儿树立榜样,激励幼儿的分享行为
优秀的榜样会在幼儿心中产生很高的威信,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具有激励和导向作用,在幼儿园教师是幼儿模仿的重要对象,在家庭中父母就是幼儿模仿的重要对象,所以不管是教师还是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就会有意识地在孩子面前表现出分享的行为,教师与幼儿、父母与幼儿相互关心,遇到困难相互体谅,营造出轻松温暖的氛围。比如,家长可以带孩子参加一些社会公益活动,例如定期将不用的衣服和图书整理好,捐赠给需要的人,以身作则,做出善于分享的先范。教师也要做有心人,平时要善于抓住一切有利时机为幼儿做好行为示范。如在分发物品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将这些物品以分享的形式来进行,当自己有了快乐体验时,要以分享的形式讲给幼儿听,当看到幼儿正在玩玩具时,教师可有意识地走过去对幼儿说:“我可以和你一起玩吗?”或者说:“你可不可以把玩具借给我玩一会儿?”等幼儿体验到了分享带来的乐趣后,幼儿便会自觉地产生分享的动机,模仿教师发出类似的行为。因此,教师必须经常检查自身的言行,为幼儿作出良好的榜样。
(二)提倡科学的教养方式,营造温馨的家庭环境
家长的教养方式将会对幼儿的行为产生直接的影响,如果家长持娇惯溺爱的教养方式,对幼儿“独”的行为总是一味地顺应,如家中所有好吃的、好玩的、好穿的都歸他一人所有,则会助长并强化这种“自我中心化”的行为,易形成极端的众人为我的心理定式。因此,家长应该重新认识爱幼儿的真谛,改变溺爱娇纵的教养方式,运用独特的亲情纽带,进行适当的行为练习。在要求幼儿分享之前,首先爸妈正确理解他们的感受,帮助幼儿营造一个信赖、和谐的氛围,让他们充分信任对方,建立亲密的感情。
首先,家长要表示理解孩子的感受。孩子通常不愿意与人分享,他们往往将玩具视为自己的一部分,他们还不明白即使把玩具给别人玩一会儿,也还是自己的,并且别人会还给他的。所以家长要循序渐进地引导,不能一味地强迫孩子分享,要通过引导让孩子自己做出分享行为。家长切忌强迫孩子把玩具送给别的小朋友,这会让孩子误以为父母爱别人胜过爱自己,情感上受到打击。在小伙伴来家里玩之前,家长可以先帮孩子选一些愿意和小伙伴一起玩的玩具,帮他把他最心爱的玩具收起来,在孩子要求拿出来和伙伴分享时再拿出来,这样他就不会为分享玩具而心疼了。这个过程中家长必须学着和孩子共情,也就是感受孩子正在感受的。家长应该表示自己很理解孩子的担心,并向他解释,而不是用对待成人的方式指责他“自私”。孩子不过是在做符合自己年龄的事情,家长首先应该觉察并理解孩子的情绪,才能真正帮到孩子。在孩子因为和伙伴争夺玩具而伤心或愤怒时,家长理解的话语比提供建议的话语更重要。
(三)教师和家长加强沟通,增强幼儿对分享行为的认识和理解
很可能家里的“小公主”“小皇帝”,在幼儿园却是一个“乖宝宝”,在幼儿园积极向上的氛围中,幼儿会有很多小伙伴,时刻都有比较和竞争的机会,好强的孩子,天生就有一种自我表现的欲望,时刻想成为教师表扬的对象。而在家里,因为缺少了比较的对象,加上隔代长辈的溺爱,孩子容易变回“小皇帝”“小公主”。幼儿园中教师要求幼儿和小朋友一起分享玩具,但一些家长却教孩幼儿在幼儿园里任意拿取和独占玩具,在家更是放任孩子的作为。这些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不一致,在部分程度上有可能削弱甚至抵消了教师在幼儿行为习惯培养上所做的努力,还可能存在着某些抵触,效果起不到应有的积极作用,自然大打折扣。祖辈家长对孙辈疼爱过度,处处迁就孩子,容易造成孩子任性、依赖性强和生活自理能力低下,致使孩子的弱点长期得不到矫正。
很多教师在爱幼儿的同时,依旧对哟而有严格的要求,对每一个幼儿都一视同仁,严格要求每一位幼儿,但幼儿的分享观念没有形成,对分享无法全面了解,缺乏分享技能,需要家长的配合。然而家长往往较为疼爱自己的孩子,视孩子为“小公主”,在家里,家长不能以幼儿园的纪律要求来约束孩子,造成孩子幼儿园与家庭中的表现大不一样的后果。
因此,教师要积极主动地与家长沟通幼儿园的各项活动,获得家长的支持和认可,才能保证教育的统一性。分享日作为幼儿园经常开展的活动,教师要求幼儿可以从家里带自己喜欢的食品、玩具、书籍等,分享日活动中难免发生各种摩擦,需要教师抓住机会积极引导、鼓励强化和教授技巧;要进一步加强家园互动,实现良好的家园沟通,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在家园合力培养幼儿分享行为的教育中,幼儿园要切实承担起教育、培训家长的责任。,通过开展教育讲座、组织亲子活动等形式帮助家长更新教育理念,强化其正确的教育意识,教给家长科学的教育方法,充分发挥教育主导权,为幼儿构建良好的家园教育环境。
四、结语
在幼儿教育中,幼儿之间发生矛盾冲突不可避免,对于他们来说年龄较小,尚不具备分辨能力,幼儿园应加强与家庭的交流与合作,要将家庭作为幼儿园教育的重要补充,家园共育幼儿的分享行为,这个过程既需要老师对孩子分享行为的教育教学,又需要家长具体行为活动的实践,以家园的密切配合全面促进幼儿教育的发展,实现这种分享行为培养的最佳效果,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解玉真.“互动式”家教指导模式一实现家园共育的有效途径[J].学前教育研究,2005(07).
[2]刘猜稚,蔡迎旗.新手型與熟手型幼儿园教师“家园共育”观念比较研究[J].教育参考,2018(03).
[3]韦甜.保护童真童趣,共建美好未来—幼儿园家园合作策略浅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9(04).
[4]员春蕊.家园合作视角下促进幼儿习惯养成的有效策略[J].好家长,2018(58).
[5]陈莉.家长教养方式与儿童社会化家庭教养方式误区及其成因分析[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版),2006(12).
[6]梁志桑.幼儿好行为养成教育丛书——分享合作篇[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