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探界者”钟扬》课文探究

2020-12-07

作文周刊·高一版 2020年30期
关键词:钟扬樊锦诗敦煌研究院

课文解析

《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

这篇文章讲述了平凡岗位却有着不平凡成就的张秉贵的故事。2009年他入选“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文章通过记叙张秉贵的许多事迹,展现了他热情体贴、细致周到、诚恳耐心的优秀老售货员的形象。如:用糖哄哭闹的小孩,表现了他耐心细致、周到体贴的品质;给要赶火车的顾客提前称糖并悉心指路,表现了他体贴入微、急人所急、解人所难的品质;接待了气呼呼的女顾客,表现了他热情大度、主动耐心、和蔼亲切的品质;女儿生病,却依旧没有影响他的服务态度,表现了他隐忍克制、爱岗敬业、公私分明的品质;在光照顾买得多的顾客而被买得少的顾客质问后受到触动,表现了他自我反省、不断成长的品质;他忆往昔被兵痞打,今天却收到女顾客的水果而感慨不已,表现了他懂得感恩,乐于奉献的品质;在岗期间通过多种渠道丰富自己的商品知识,当好顾客的参谋,表现了他主动求知、严于律己、视“为人民服务”为服务宗旨的品质;去吃夜宵,因座无虚席,厨房大师傅特意给他拿凳子而受启发,表现了他善于剖析小事、思想觉悟高的品质……

文章题目为“心有一团火”,在文中很多地方也出现了“一团火”这个词。如:

“他站在柜台里的那股精神劲儿,收货动作的迅速劲儿,接待顾客的热情劲儿,像一团火一样,把大家深深地吸引住了。”

“张秉贵常说:‘我们售货员要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团火,来温暖人民群众,使他们不仅在商店里感到热乎乎的,回到家里热乎乎的,走上工作岗位还要热乎乎的,激发出更大的革命干劲儿。”

“张秉贵用自己心中的一团火温暖人民群众,赢得了广大顾客的爱戴和尊敬。”

“您那感人肺腑的事迹,使我心中仿佛升起了一团火。”

“一团火”的服务精神,是本文的线索。作品以“一团火”的服务精神为线索展开,贯串全文。采用了彩线串珠式的结构方式,叙写老售货员生活中的平凡事迹,凸显了主人公具有“一团火”的精神风貌,赞扬之情溢于文中。这种结构安排,起到了概括故事情节,突出人物形象,深化主题的作用。

在结构上,本文采用倒叙写法。先点明张秉贵是劳动模范,再用丰富事例加以佐证,同时辅以插叙。买糖果的人形形色色,有老有少,有感激他、赞扬他的,也有脾气火爆、对他发火的,但是张秉贵始终用他“主动、热情、诚恳、耐心、周到”的态度服务每一个人。这样安排更能突出这位劳动模范就如一团火,无论何时何境都能尽心尽力为人民服务,温暖众人心的美好精神品质。

《“探界者”钟扬》

钟扬长期致力于生物多样性研究和保护,率领团队在青藏高原为国家种质库收集了数千万颗植物种子;钟扬援藏16年,足迹遍布西藏最偏远、最艰苦的地区,长期的高原工作让他积劳成疾,多次住进医院,但他都没有停下工作。多年来,钟扬为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感动中国2018年度人物》曾给出这样的颁奖辞:“超越海拔六千米,抵达植物生长的最高极限,跋涉十六年,把论文写满高原。倒下的时候双肩包里藏着你的初心、誓言和未了的心愿。你热爱的藏波罗花,不屑于雕梁画栋,只绽放在高山砾石之间。”

除去价值情感导向,本文在展现人物优秀品质的行文方法上也可圈可点。第一,文章善于用事实说话。用事实说话,能够彰显理性与客观。比如用他的婚事表现他的雷厉风行,用他小纸条上的工作安排表现他的忘我精神和忙碌劳累等。第二,引用人物自己的话来塑造人物形象。文章多处引用钟扬的演讲、文章、书籍中的文字,从不同层面表现他的品质。第三,侧面烘托。文章多处引用钟扬母亲、妻子、同事、学生的话,从侧面烘托人物形象,表现人物性格。写法上作者从多方面、多渠道搜集材料,从而达到多角度、多层次表现人物的效果。如文章从植物学家、科普达人等角度,选取钟扬的典型事例,既介绍他少年时的经历,又展现他工作后多方面的付出;选择的众多人物中,有钟扬的亲人、同事、朋友、学生等;描写的角度有钟扬工作方面的,有生活细节方面的。文章所记事件虽然很多,而且看起来有点“乱”,但都是围绕着一个主题(讴歌钟扬的爱岗敬业、牺牲奉献精神)来安排的,所以散而不乱,多而集中。

拓展阅读

樊锦诗:敦煌的女儿

雷媛

77岁的樊锦诗,已经在敦煌待了52年,和她的前辈还有很多同事一样,从满头青丝待到了一头白发。就像今天的敦煌研究院是中国石窟保护研究事业发展的一个缩影,樊锦诗是“莫高窟人”的杰出代表。

懂得樊锦诗的人都清楚,她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守护敦煌,保护文物,把莫高窟完完整整地传下去。有人说,樊锦诗要把莫高窟藏在保险柜里才放心。她苦笑,“我是要保,保是第一要紧的事情。但我更要扬,敦煌是人类的敦煌,要让人类了解。敦煌历史文化只有为人们欣赏,才能让人们热爱敦煌文化艺术,自觉地保护敦煌石窟。”

作为敦煌研究院院长,樊锦诗深感肩上的重担,丝毫不敢懈怠。她带头参与科研,与国际上优秀的文物保护机构合作,不断将先进的保护理念和技术引入敦煌遗产保护,为世界文化遗产莫高窟的保护研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在敦煌的52年,保护是她最重视的工作,所取得的成果也最为丰硕。从壁画病害防治到崖体加固,从环境监测到风沙治理,在敦煌遗产保护的各个领域,樊锦诗和敦煌研究院的保護工作者一起,不断探索创新,攻克难题。在她的带领下,敦煌遗产保护翻开了新篇章,走上了科学保护之路。在她的倡导和推动下,《敦煌莫高窟保护条例》和《敦煌莫高窟保护总体规划》先后公布实施。

在同行眼里,樊锦诗不单单是一位出色的文物保护专家和遗产管理专家,还是一名在国内外享有很高声誉的敦煌学者。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樊锦诗的带领下,敦煌研究院全体科研人员在石窟考古、佛教美术、文献研究等很多领域都取得了新成果,敦煌研究院已经成为国际敦煌学研究的最大实体研究院,“敦煌在中国,敦煌学研究在国外”的历史已不复存在。她运用考古类型学的方法,结合洞窟中的供养人题记、碑铭和敦煌文献,完成了敦煌莫高窟北朝、隋、唐代前期和中期洞窟的分期断代,揭示了各个时期洞窟发展演变的规律和时代特征,先后撰写了《莫高窟北朝洞窟分期》、《莫高窟隋代洞窟分期》等论文。这些敦煌石窟分期断代的学术成果,不仅确定了洞窟本身的时代,而且为敦煌石窟的各项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得到了国内外学术界的公认和采纳。她主持的《敦煌石窟考古全集》第一卷的出版,将敦煌石窟考古带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国学大师、香港大学教授饶宗颐先生称此考古报告“既真且确,精致绝伦,敦煌学又进一境,佩服之至”。

实现“数字敦煌”之前,坚持走国际合作之路的樊锦诗也曾体味了“孤立”。从20世纪80年代起,敦煌研究院在全国文物界首开国际合作先河,先后和日本、美国、澳大利亚、英国等国家的一些文物保护和研究机构开展合作。为此,有人说她崇洋媚外,也有人告她的状,说在和日本人合作中让日本人把我们的东西拿走了……时间证明,这种国际合作之路使敦煌研究院与世界平等对话成为现实。正如敦煌研究院保护研究所所长苏伯民所言,如今的我们与国外文物研究机构在思想、技术、研究方面的差别在缩小,“这说明我们在进步,大家已经能够在一个思路、语境下工作。不像过去,人家说什么,我们就只能做什么”。

如今,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多年的国际合作保护,使敦煌研究院吸取了国际上关于文化遗产保护和管理的先进理念和经验,引进了国外先进的仪器设备,建起了一流的保护实验室,培养了一批高素质的青年业务骨干,学到了国外先进的保护科学技术和工艺。国际合作保护使敦煌研究院逐步与国际接轨,达到新的高度,成为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国际合作的成功典型。

陈寅恪先生曾痛心疾首地悲叹:“敦煌者,吾国学术之伤心地也。”看到今天的敦煌,老先生若九泉之下有知,当转悲为喜。

(选自《新华文摘》2016年第4期,有删改)

同步训练

1.文章题为“樊锦诗:敦煌的女儿”,樊锦诗为敦煌做出了哪些贡献?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2.文章最后一段话语意丰厚,如何理解当年陈寅恪先生的“悲”和看到今天敦煌的“转悲为喜”?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猜你喜欢

钟扬樊锦诗敦煌研究院
樊锦诗学会了遗忘
樊锦诗学会了遗忘
学会遗忘
凌晨3点的闹钟
樊锦诗和敦煌一起慢慢变老
种子天堂的追风者:来世许你柔情
种子天堂的追风者:青山埋忠骨来世许柔情
时代之子的澎湃人生
敦煌研究院与大英博物馆首签合作备忘录
2016敦煌论坛:交融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