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宣媒体的战“疫”报道与中国国家形象塑造
2020-12-07董雁于洋欢
董雁 于洋欢
摘要:外宣媒体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期间主动把握国际话语权,运用多种形式在国际舆论场及时发声,传播了许多感人至深的中国故事,在国际上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针对目前存在的海外受众关注较少、传播主体单一等不足,外宣媒体应在充分研究受众、提升传播效果、调动多元传播主体等方面下功夫,正当其时地强化人类命运共同體意识,维护并力求提升中国负责任大国的国家形象。本文以CGTN为例,分析外宣媒体在战“疫”报道中的价值和作用。
关键词:外宣媒体 新冠肺炎 战“疫”宣传 中国国家形象 人类命运共同体
在全球化背景下,国家形象越来越成为最重要的软实力资源之一,国家形象的塑造直接关系到中国在国际社会中被接受和认可的程度。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突然暴发,一些西方媒体借机“污名化”甚至“妖魔化”中国,试图刻意抹黑、破坏中国国家形象。“危”中见“机”,面对不利局面,中国外宣媒体进入重要的危机公关时刻,主动把握国际话语权,以中国身份主体性进行“自塑”,对处于垄断地位的西方话语霸权进行坚决抵抗,以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吸引力优势、以有分量的跨文化言说努力发出清晰而响亮的声音,向国际社会诠释中国战“疫”成就与影响力,进一步维护并力求提升中国负责任大国的形象。其中,CGTN(China Global Television Network,中国国际电视台)的表现可圈可点。
一、中国外宣媒体战“疫”报道的做法与经验
今年2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市调研指导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时发表了重要讲话,提出 “要及时发布权威信息,公开透明回应群众关切,增强舆情引导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要及时回应社会关切和舆论关注”。2月23日,在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总结了疫情发生以来,中国媒体在加强宣传教育和舆论引导方面所做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绩,以及在对外宣传方面取得的进展,并对下一步的对外传播工作提出了更加明确的要求。这些指示精神,为外宣媒体对外宣传报道我国战“疫”情况提供了根本遵循。下文笔者将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对外宣媒体所取得成就的总结进行逐一论述。
1.改进和加强对外宣传,运用多种形式在国际舆论场及时发声。自疫情暴发以来,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国日报、环球时报、中国国际电视台(CGTN)在网、端、微、海外社交媒体多媒体平台(YouTube、Twitter、Facebook、Instagram等)集中发力,在第一时间向海外传递疫情第一手资讯,进行了多语种对外传播,加大传播手段创新力度,进一步增强在国际网络舆论场的引领力,有力发出权威的中国声音,传播中国疫情防控的正能量,力求做到“公开、透明、及时、准确”。例如,截至2月28日,CGTN海外新媒体平台共发布报道16100条,海外阅读量11.1亿次,海外独立用户访问量8.5亿次,海外互动1865.7万次,海外视频观看量2.3亿次。输入关键字outbreak(“疫情”),《中国日报》英文版网站、中国网英文版网站、人民网英文版网站出现的搜索结果分别为13411个、15651个、5990个。
除利用组图、深度报道等方式,中国外宣媒体充分发挥融媒体优势,制作大量可视化内容,如采用拍摄短视频、制作系列微视频、开设网络直播,制作Vlog等方式来适应国际传播的可视化趋势。还用纪录片,包括短纪录片、系列微纪录片等,呈现中国的疫情现场真相,以消除世界对中国的误解、误判。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首部全景展现武汉抗疫历程的英文纪录片——“The lockdownOne month in Wuhan”(《武汉战疫纪》),截至3月16日,视频观看总量已经近4000万次,其中,海外观看量近千万,成为全球网友了解中国抗疫真实情况的一扇窗口。该纪录片客观、平实却感人肺腑,在CGTN官网、海外社交平台账号推送后,取得了优异的传播成绩,相继被21个国家和地区的165家境外电视频道和新媒体平台采用,90%以上的海外受众都给出了正面评价。
此外,中国外宣媒体与包含国际主流媒体在内的多家境外媒体开展了多种形式的交流合作,如受邀视频连线、参与直播、派出主持人或网红主播参与节目等,以公布中国疫情的最新进展及防控措施。这些合作获得了观众的普遍称赞,不仅澄清了很多谣言,也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国外民众的恐慌心理。截至3月7日,CGTN各语种频道已为英国、美国、俄罗斯、阿联酋、阿根廷等65个国家的70余家主流媒体提供了138次连线报道,其新闻及专题节目也被包括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福克斯新闻、英国广播公司等在内的全球1650余家海外媒体使用98000余次。
2.讲好中国战“疫”故事,引发全球受众共情。讲好中国战“疫”故事,要讲展现中国力量、中国精神的故事,要“察实情、说实话、动真情”,努力推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疫情暴发期间,最能感动各国民众、引发其内心情感共鸣的主要是有关武汉一线医护人员、火神山与雷神山建设者、公安民警、基层工作者、志愿者等人无私奉献的报道。CGTN先后推出视频“Do nurses in Wuhan hospital have time to eat their meals?”(《武汉医院的护士有空吃饭吗?》)、“A look inside Wuhan quarantine ward for seriously ill”(《探访武汉重症隔离病房》),用平实、感人的语言介绍了奋斗在一线的医护人员危险而紧张的工作,反映了这些最美逆行者的乐观与坚强,前者的观看量723120次,收获点赞 1.1万次;后者观看量1531309次,点赞8659次。
在长达数月的持久战“疫”报道中,只讲带有紧张感的故事是不行的,还需有度把握共情共鸣的手段与形式,对国际受众进行软性的情绪引导与情感抚慰。CGTN于情人节当天发布视频“A special wedding ceremony in Wuhan”(《武汉的一场特别的婚礼》),观看量为547839次,点赞4426次。视频惹得众多网友泪目,网友评论:“中国人有着如此美丽的灵魂” “这是大难中最温馨的场景,祝愿新人白头偕老” “突如其来的困境彰显了中国人最伟大的人性” 。这些软性战“疫”故事润物细无声地温暖了海外受众,使其对中国人英勇坚强、乐于奉献、敢于牺牲、团结一致、众志成城的民族精神形成了直观、感性的印象。
中国战“疫”故事是中国与世界携手共同战“疫”的故事。讲好这些故事,要秉承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要讲体现人类共同利益的、美好价值追求的故事。积极抗击疫情,维护世界人民的健康安全,是目前全世界人民最大的共同利益,合作共赢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核心理念。讲好中国战“疫”故事,要竭力超越文化隔阂,增进文化间的互惠性理解,凝聚各国人心,激发全世界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CGTN于3月11日、14日陆续发布“China sends special medical rescue team to Italy”(《中国向意大利派遣医疗队》)和“Chinese experts arrived to help with COVID-19 in Rome”(《中国专家抵达罗马帮助抗疫》)两个短视频,点击率都在17万以上,有效缓解了国外民众的恐慌情绪,进而鼓舞、提升全世界人们携手抗疫的士气。网友们普遍对刚刚经历了严重疫情仍对他国慷慨施以援手的中国表示衷心赞叹:“我们属于同一个世界!我们会一起渡过难关的”“在病毒面前,我们都是人类。我们在同一条船上。帮助他人就是帮助自己。停止嘲笑、责备和仇恨,让我们共同努力对抗病毒” 。这些由衷抒发的感激、赞美之词,体现出通过中国援助他国的抗疫之举,很多国外民众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有了初步和感性的认识。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担当与现实贡献,心怀天下、乐善好施的国家形象已有目共睹、渐入人心。
3.及时揭露抹黑中国的媒体报道,在国际上营造良好舆论氛围。除了及时、全方位报道我国的抗疫实况与真诚讲述中国故事,我国外宣媒体还做到了习近平总书记所要求的,“及时揭露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污蔑抹黑、造谣生事的言行,为疫情防控营造了良好舆论氛围”。部分西方媒体利用疫情,继续其惯用伎俩,或以偏概全、放大缺点,或编造耸人听闻的故事,故意混淆国外民众的视听,但对中国的抗疫贡献常常轻描淡写、一笔带过。这种曲解中国、误导民众的做法极其不负责任,一部分国外受众被长期洗脑,中国国家形象遭到了较大程度的破坏。对此,我国外宣媒体及时有力地回应国际关切,批驳某些西方媒体的歪曲报道很有必要。
在这一背景下,各外宣媒体纷纷开通辟谣栏目以矫正视听。其中,CGTN推出品牌产品“Facts Tell”(《真相放大镜》)栏目证伪海外谣言,以帮助澄清事实、传递事实真相、回击海外媒体污名化中国。例如,“Are policemen shooting novel coronavirus patients on the street?”《警察在街上开枪射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的患者吗?》等视频以主播出镜、专家采访等形式,用海外报道截图和文件证据,有理有据分析事件的来龙去脉,向受众澄清无良西方媒体借疫情抹黑中国的不实言论。除《真相放大镜》栏目,其他报道也在释疑解惑上下功夫,深度回应国外受众的关切。例如,CGTN曾先后发布几个视频来回应有关方舱医院医疗条件的质疑,其中一个标题为“A look into a mobile cabin hospital”(《探访一家方舱医院》)的视频日志,实实在在地将医院条件的不完善状况呈现于海外受众面前,反而出其不意地收获了广泛的关注与好评,观看量达610510次,点赞4840次,互动评论1075条。这些评论大多真诚且宝贵,如看到两名医护人员搀扶病患上厕所,几名网友留言建议医院提供轮椅。网友们显然对报道的真实性感觉满意,SUP Richie评论说:“这正是我们所需要的透明”;Ivory Hanzo说:“如果你们提供的信息都像这个视频一样真实,将无人会被虚假信息所误导。”这些视频及时准确地传递了中国声音,较好地解答了国外受众有关方舱医院的疑问。
二、外宣媒体国际传播方面存在的不足
在近两个月的持久疫情报道中,中国外宣媒体以崇高的敬业精神和专业精神,为海外受众展现了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形象,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的不足和问题。
1.部分报道点击率较低,海外受众关注较少。西方媒体凭借其多年来的传播优势,发布的信息极易受到海外受众的关注。部分西方媒体常年对中国形象进行着刻板化、扭曲化的处理,导致有些受众对于西方媒体过分依赖,而不信任中国媒体的报道。同样一个主题的视频,如有關李文亮医生不幸逝世的报道,CNN的观看量为1383999次,而CGTN仅有15190次。海外受众较少到中国外宣媒体的官网查询信息,即使想看中国媒体的报道,也总习惯性地到YouTube、Twitter、FaceBook等著名海外社交平台查看。中国外宣媒体发布的海量疫情相关报道中,尽管有些报道的单平台点击率达几十万,但超过百万点击率的只占少数比例,大多数报道的点击率不够理想。
2.辟谣力度仍待加大,回应海外受众关切有待加强。中国外宣媒体的很多报道能及时针对西方媒体的歪曲或者国外受众的疑问展开,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然而,打开西方媒体的网站,会发现仍有较多关于中国疫情的报道并不是客观全面的,有些是片面的、脱离语境的。如果不及时进行自我合理阐释,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国外受众对中国形象的态度。通过研究部分报道,尤其是视频后发现:受到中国媒体正能量激励的受众大多发表正面、积极的评论,肯定中国政府及人民的抗疫斗争,对之心存敬意,表达祝福;而受到部分西方媒体消极误导的受众往往发表负面评论。这充分说明受众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被引导,因此及时、有效地解决这些受到不良影响的受众的疑惑、回应其关切至关重要,将直接影响中国国家形象的树立。
3.传播主体过于单一,选取的故事缺乏创新性。在中国抗疫故事的对外传播中,主体基本以官方媒体为主,鲜有中国的民间力量、普通民众在各类平台上发声。主持人、记者的报道中运用的官方话语较多,显现出较浓的宣传意味。虽然外宣媒体在抗疫报道中试图逐渐淡化这种色彩,但是在实际到达率方面产生的预期效果尚不明显。此外,中国抗疫过程中涌现了很多好故事,但媒体在向世界的转述中产生了一定的落差,即“应讲”与“能讲”之间的落差。故事资源原本很丰富,选取的角度、内容却缺乏创新性和生命力,在国际传播中不够接地气。
三、强化中国外宣媒体对外传播的对策建议
自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调研中央新闻单位并要求中央主流媒体“要加快建设国际一流媒体,积极争夺国际话语权”之后,外宣媒体正逐渐构建与我国综合国力相匹配的国际传播格局,取得了一席之地。然而其传播能力仍与我国的国际地位相差较远,在塑造中国国家形象、争夺国际话语权方面依然任重而道远。笔者以为,应该在如下几点上多加研究。
1.充分研究国际受众,正当其时地强化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中国外宣媒体应着重研究抗疫报道中广泛被国际受众关注及备受其冷落的报道,尤其是视频作品。对于点击率高、好评如潮的视频,要分析总结其受欢迎的原因;对于点击率低,无人问津的视频,要思索其为什么不吸引人,是选取的内容意义不大,还是题目不博人眼球?对于点击率较高,但受众评价不高的视频,要充分调查其中存在哪些问题,由于意识形态不同以及文化隔阂的客观存在,媒体想表达的观点与受众最终所理解的往往会存在偏差。而传播活动与传播效果之间的落差究竟是怎样造成的,又该如何减少?
国外受众对真实性的要求颇高,外宣媒体在报道时应尽最大可能地呈现事实,提高传播的可信度,建立起受众对中国媒体和中国国家形象的信任感,逐渐形成一个良性循环。越真实越客观的报道,越容易取得信任;越完美的报道反而越容易被视为宣传、炒作。只有建立在充分的信任感基础上,国外受众才能对中国故事加以认可,对中国抗疫斗争给予真正的理解与支持。目前已有一些国外受众觉醒,指责部分西方媒体传达虚假信息、肆意抹黑中国、散播恐慌情绪,甚至自觉地在社交平台对中国的抗疫成绩做出公正客观的评价。中国媒体应着力争取这些理智的国外受众,让他们影响、带动更多的人摆脱西方虚假新闻的控制,转而积极关注中国外宣媒体的报道,更加愿意相信中国媒体。
随着世界疫情防控形势的日益严峻,中国已分批对89个国家和4个国际组织提供抗疫援助,包括检测试剂、口罩、防护服等医疗物资援助和派遣医疗专家组等医疗技术援助。美国库恩基金会主席库恩指出,“新冠肺炎疫情的迅速蔓延,正让全世界的人民深刻认识到中国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现实意义,因为世界各国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迫切需要加强合作,抗疫情,稳经济,携手取得共同胜利。”目前中国正在身体力行地充分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中国外宣媒体应抓住这一关键时刻,“正当其时”地向海外受众强化这一理念,努力使之深入人心。
2.加速借船出海、“借嘴说话”,事半功倍提升传播效果。近日一个视频在海外社交媒体上大火。一位名为唐纳德·麦克尼尔(Donald McNeil)的《纽约时报》记者做客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BC News),条理清晰地向美国观众介绍中国的检疫流程,不仅激起了主持人羡慕,还引发了网友热评,他们支持中国政府的决策,还有网友谴责了西方媒体的对华偏见。此前,西班牙网红博主Noel(苏诺伊)针对不实疫情报道发布了辟谣视频,被该国主流媒体转发并开设辟谣专栏。以上两个案例说明,大多数海外受众更相信本国媒体和权威人士所说的话,后者对中国的正面评论对某些西方媒体产生了巨大打击,逐渐瓦解着西方对中国根深蒂固的偏见,润物无声地引导了舆论。鉴于此,外宣媒体应邀请有社会影响的外国专家、权威人士、意见领袖、新闻人士、网红博主等来中国进行实地考察,回国后与受众分享自己的切身经历,长此以往,海外受众将越来越信任中国媒体、愈加客观地了解中国。
在官网受关注较少的情况下,外宣媒体应不失时机地主动出击,与国外媒体开展更多层次、多领域的深度合作,借更多的船,出更远的海,以制造更宽、更广、更新的国际舆论场。珍惜把握每一次借船出海的机会,通过与国外媒体的合作,切实提高海外受众的信任感,使他们更加关注中国外宣媒体,以更好地实现走出去、走进去。
3.充分调动多元“讲述者”,激发民间主体的传播能力。在国际社会讲好中国故事,绝不只是外宣媒体和新闻工作人员的责任,“应组建官方与民间相结合、境内与境外相结合、传统与现代相结合、专业和业余相结合的‘传播矩阵”,使讲故事的主体更加多元。在抗疫故事传播和以后的外宣活动中,应增加民间话语空间的叙事力度,充分激发民间主体的传播能力。李子柒原创视频征服无数海外网友并斩获YouTube银牌奖,为更多普通民众参与中国故事讲述提供了诸多启示:好的中国故事应含有被国外受众广泛认同的情感需求与价值理念,如爱——对自然、生活、文化、美食、劳动及他人之爱。宏大叙事固然必不可少,“小而美”的故事更容易打动人心。讲好中国故事,不要总落窠臼,而应“改变生硬的传播模式、多进行双向交流”,期待“千千万万的创作者,能够不流俗而又真实地记录自己的美好生活,让外界广泛而又准确地听到他们的声音”。
(注:本文中视频观看量等数据,如未特殊说明,均为YouTube平台数据;截止日期均为2020年3月18日)
作者董雁系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山东省医学科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研究生院)博士研究生
于洋欢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研究生院)博士研究生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以更坚定的信心更頑强的意志更果断的措施 坚决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N].人民日报,2020-02-11.
[2]习近平.在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上的讲话[EB/OL].(2020-02-24)[2020-04-16].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tml/2020-02/24/ nw.D110000renmrb_20200224_2-01.htm.
[3]丁以绣,李淼,袁舒婕.快速反应稳民心 权威发布强信心践行“四力”守初心[EB/OL].(2020-03-02)[2020-04-16].http:// moment.rednet.cn/pc/content/2020/03/02/6825387.html.
[4]北京日报报业集团.首部“抗疫”英文纪录片《武汉战疫纪》感动全球网友[EB/OL].(2020-03-16)[2020-04-16].https:// baijiahao.baidu.com/s?id=1661297815304991535&wfr=spider&for=pc.
[5]央视网.中国国际电视台及时客观报道中国抗击疫情[EB/ OL].(2020-03-07)[2020-04-16].http://news.cctv.com/2020/03/07/ ARTI1iUJKtxAo4sJ2zRjAyx8200307.shtml.
[6]陈先红,宋发枝.“讲好中国故事”:国家立场、话语策略与传播战略[J].现代传播,2020(01).
[7]郑少忠.讲好中国故事,既要“敢讲”又要“善讲”[J].新闻战线,2020(01).
[8]卓宏勇.“一带一路”倡议下的文化传播研究[J].传媒,2019(20).
[9]人民网.南方日报:李子柒海外走红的启示[EB/OL].(2019-12-10)[2020-04-16].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52487 142014956273&wfr=spider&for=p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