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问题视域下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2020-12-07刘丽

新丝路(下旬) 2020年11期
关键词:中国化资本主义马克思主义

刘丽

摘 要:在新时代,要坚定不移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必须做到面向中国问题,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之路;深化对当代资本主义变化趋势的剖析,坚定走中国道路的决心;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指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关键词:问题视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一、以中国问题关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之路

党的十九大报告将“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1],在“现代化”已经被设置为“战略安排”的前提下,探索如何实现目标即实现现代化的路径这一问题就必须被关注到。现代化路径的开辟则必须与中国现状即对“中国问题”的思考紧密联系起来,使之成为基于中国语境(面向中国问题)的通往现代化之路。历史地看,“现代化(性)”、“理性”、“自由”与“民主”等概念均是生发于西方文明的土壤中,是自近代以来传入中国并为中国所接受和运用。在走向“现代化”的道路上,西方国家采取了“资本主义”的路径,即以市场为手段、以资本为主导、以价值增值为动力,佐以军事手段和垄断话语体系为外在保障,旨在于实现“资本主义的现代化”。而中国在探寻“现代化”的尝试中,结合自身实际,借鉴西方理论,成功开辟出的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路径。

中国在进行现代化建设之初,为了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借鉴于西方,将“市场”与“计划”共同定义为“手段”,发展“市场经济”,这样做的目的无疑在于促进社会生产发展,创造社会财富。但是,在历经改革开放四十年后,中国经济步入了新常态,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经济结构性问题和产业转型升级等问题也接踵而至,这就使我们不得不在对这些现实问题的考量中重新思索“现代化”这一问题。毫无疑问,我们所要实现的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的现代化”,而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共同富裕”。当前,在“解决人民温饱问题”和“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这两个目标已经提前实现的前提下,在新时期我们又开启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历史新征程。毫无疑问,所有“现代化”的努力都是以维护“人民利益”为核心,以实现“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这就显然地区别于西方的“资本主义现代化”,即为实现少部分人的利益而罔顾多数人的权益,无限制地进行资本增值,造成了西方社会长期以来无法调和的“劳动”与“资本”之间紧张矛盾的局面。

在当代中国,探寻现代化的实现路径必须牢牢坚守住“社会主义”这一鲜明底色,特别是在当前经济建设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贫富差距也在日益显现的情况下,更加需要明确我们走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之路”,是全民共同建设、共同参与和共同享有的“现代化”,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决不是资本主义式的少数人享有的“现代化”,这与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初心”是高度契合的。

为此,在当代中国推进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就必须直面“中国问题”,最为根本的是“现代化”这一问题,运用马克思主义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本质和目标阐明清楚、把促进经济建设发展的效率与劳动分配中的公平正义之间的关系问题说明白、把经济建设中的劳动和资本之间的关系区分明确,探讨如何使“资本”和“市场”成为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动力”和“手段”,在实践避免“资本”对人的僭越。只有讲明白和说清楚了这些问题,才能在实践中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之路”不会走偏,才能发展好21世界的马克思主义、构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

二、以世界問题辨析当代资本主义变化趋势

自2008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以美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国家急剧衰落之势日渐明显,以追求利益最大化而无限制地进行财富积累的资本主义所造成的巨大破坏也使其自身被置于接受“拷问”的境地,甚至近年来有西方学者,如福斯特等亦在省思中发出了“资本主义已经失败”的呼声。

资本主义制度内在地以追求资本积累而运作的生产方式为基础,实现利润最大化就是其原生动力。换言之,无论是自然界亦或是人类社会乃至于人本身,只要能够作为创造利润和积累资本的工具,都会被无条件地纳入到该制度的运作中而由此对自然、社会和人类造成的后果即成本要素却被“选择性地忽略”,由此造成了生态环境恶化、贫富差距悬殊、民族宗教对峙、信仰体系崩塌、地区动荡不安等问题,甚至近年来恐怖主义亦有卷土重来之势。如此种种,无不与“资本”之逐利本性相关,更进一步地说,这些都与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缺陷脱不了干系。显然,资本主义“贪婪的逐利本性”已经严重地威胁到人类的生存,这种威胁也在本质上也暗示了资本主义制度正在走向没落的事实。至少就其作为一种社会制度来讲,它已经难以为人类文明新的进步产生积极作用,甚至已经成为人类文明走向未来的痈疽疔疮。在当代中国,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深刻地把握到资本主义内在的结构性矛盾及其危机,正确地认识资本主义的当代发展趋势及其未来命运,在加深对资本主义变化趋势的理解中增强对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认同,坚定锲而不舍地走中国道路的信心。

这是因为,与资本主义的衰落形成鲜明对比的无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取得的耀眼成绩。纵观世界历史,中国道路所实现的中国崛起堪称人类发展史上的奇迹,完成了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和最大范围内的工业化与城镇化,其影响力之大可谓前所未有。中国人民用短短数十年的时间就完成了西方发达国家用了数百年才完成的工业化进程,创造了如此巨大的人间奇迹,这些成绩的取得无不与中国道路的成功息息相关。如果说,“资本主义已经失败”已经成为无法逆转的历史趋势,那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终胜利也必将是不可阻挡的时代大势。

中国道路的成功本质上就是马克思主义的成功,就是马克思主义内在真理性的显然确证。这就要求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要在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实践中去加深对当代资本主义变化趋势的理解,在对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这两种制度、两种模式和两条道路的对比中去进一步去揭示马克思主义的内在科学性、挖掘马克思主义内含的思想财富、深化对当代世界格局的演变以及历史发展规律的把握。我们只有在理论层面把这些问题想清楚、讲透彻,才能在实践层面增强我们坚定不移地走中国道路的决心,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将取得最终胜利的信心。

三、以创新的理论话语引领新时代发展课题

党的十九大上,旗帜鲜明地提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紧密结合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深刻地阐明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重大时代课题,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谋划出一幅宏伟图景,是指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前进之路的伟大旗帜。

这一新的思想話语体系,将中国共产党一直探索的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通过“八个明确”的核心要义和“十四个坚持”的基本实践方略,做出了认识论与实践论的规定,从更为深入和完整性的角度,科学回答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路径、发展动力、发展目标、发展保障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不仅如此,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规定后,更进一步在具体的战略实施层面,制定了详细的实践蓝图。即,在二Ο二Ο年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建设。这一建设过程分为两个阶段来进行:第一个阶段是“从二Ο二Ο年到二Ο三五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经过这一阶段的努力,我国在经济建设、科技发展、法治建设、国家治理、社会文明进步、生态环境改善等方面都将取得重大进展;第二个阶段是“从二Ο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1]经过这一阶段的努力,我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得到全面提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实现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基本实现,中华民族将会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可以说,这一规划和实践战略,是又一次对邓小平提出的“三步走”战略的深化和发展。为当代中国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新的历史性跨越提供了基本方略、形成了基本理论、指明了基本方向,是指引我们前进之路的根本行动指南。

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中国不仅在物质成就上取得了巨大发展,在精神成就方面也不断开创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系列成果。面向未来,我们仍然需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解读时代、引领时代,真正搞懂面临的时代课题,深刻把握世界历史的脉络和走向,为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中国的原创性贡献。

注释: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人民出版社,2017

猜你喜欢

中国化资本主义马克思主义
HIP –HOP AGANDA?
关于深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深入思考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主体”问题
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专家笔谈
Chinese Attitudes towards the 1995—1996 Taiwan Strait Crisis
论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问题
论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联系
也谈资本主义一词的使用
不要给资本主义过多的“荣誉”
重要更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