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专业基础理论情境教学方案研究
2020-12-07金凤
金凤
[摘 要]学前教育专业基础理论课涉及大量理论性、抽象性、记忆性知识内容,很容易让学生有枯燥、乏味的学习体验,继而产生排斥、抵触的心理,降低学习效率,而情境教学则在此课程中表现出重要的应用价值。基于此,本文在简要阐述学前教育专业基础理论教学现存问题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情境教学价值,并提出了基础理论情境教学方案,一方面深化对情境教学价值的认识;另一方面指导学前教育专业基础理论教学改革工作,创新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 基础理论 情境教学方案
《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明确提出:把学前教育理论与保教实践相结合,丰富学生理论修养,突出保教实践能力。这充分突显出了学前教育专业基础理论教学工作的重要性,然而基于其特殊的理论性、抽象性、记忆性教学内容,要求教师必须积极创新课程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过程的趣味性、形象性与易记性。情境教学被视为一种普适性、实效性的教学方式,其在学前教育专业基础理论教学中的应用价值和方式值得我们展开深入研究和分析。
学前教育专业基础理论教学存在的问题
1.单向传输,学生参与度低
当前,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基础理论教学表现出明显的“单向传输”问题。教师仍然沿用传统说教式课程教学方式,将自己放置在课程教学的核心,围绕着教学方案,向学生讲解、传播基础理论,而将学生视为是被动认知、接受理论知识的个体,由此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形成了一个知识单向传播的教学体系,整个课堂成为教师个人的“一言堂”。这虽然增强了教师对教学过程的把控能力,但却造成学生的被动学习,使其无法参与教学过程,更无法与教师进行有效的互动,很容易出现学生无法进入学习状态的问题,这样不仅弱化了课堂学习效率,久而久之还容易造成学生排斥、抵触课程学习的心理,不利于基础理论课乃至于其他专业课的教学工作。
2.理论展示,学生理解度差
学前教育专业基础理论课涉及学前教育、学前心理、学前卫生、教育理念、教育方法等诸多内容,表现出明显的理论性、抽象性特征。部分教师在进行基础理论教学过程中,无法对相关知识进行趣味性、形象性的“转化”与“包装”,而是照本宣科地展示理论知识,并且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运用书面语言或者是研究性语言来直白、抽象地讲授这些知识。这一方面造成基础理论教学内容过于抽象,不利于学生的认知、理解与记忆,甚至直接造成了学生对这些知识的排斥、抵触心理;另一方面也带来了教学语言苍白、生硬,缺乏趣味性和亲和力,促使学生既无法进入学习状态,也无法有效理解授课内容。这必然降低学生对于课程学习的兴趣,弱化课程学习效率。
3.应试教育,学生被动记忆
教学动机直接影响到教师的教学理念,决定着课程教学方法和内容,最终影响到其课程教学质量和效率情况。当前,部分教师秉持着“应试教育”理念来开展基础理论教学工作,将教学目标设置为帮助学生顺利通过课程考试,一方面选择那些被纳入考核范围的内容进行教学,造成教学内容有限,关联性知识缺失的问题,不利于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综合理论素养;另一方面以“课程考试”为核心手段,要求学生机械性、被动性地记忆课程内容。这种应试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弱化了学生对于基础理论的认知、理解与记忆效果,不利于引领、指导学生的专业实践活动,最终造成基础理论教学流于形式,无法实现其应有的课程教学价值。
学前教育专业基础理论情境教学价值
1.引导参与,提高教学过程趣味性
情境教学将学前教育专业基础理论课程教学过程分为创设情境、引入情境、体验情境、拓展情境、再现情境五个部分。从宏观层面来说,每一个教学环节都是为了引导学生参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诸如创设情境主要是采用语言、图片、音乐、视频、角色扮演等手段,营造出虚拟情境氛围,使学生在规定情境之中来感受、体验、理解理论知识;体验情境是指引导学生在规定情境之中,通过多媒体影音画面或者是趣味游戏的方式来真实性地感受理论知识特征、应用方式和效果。从微观层面来说,无论是设计教学语言、选择教学图片、编辑教学视频还是开展课堂游戏、进行角色扮演活动,均遵循着趣味性原则,以便提高教学内容形象性、直观性,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延伸知识,提高教学内容系统性
学前教育专业基础理论教学虽然涉及学前教育、学前心理、学前卫生、教育理念、教育方法等诸多独立的知识模块以及更多细化、丰富的知识点,但各项内容既自成一体,又相互关联。高校教师在突出教学内容针对性的同时,也要积极引入关联性的知识点,才能更好地提升主体内容教学质量,并拓展学生的知识内涵。情境教学法十分注重围绕核心知识点来拓展关联知识,以“学前教育应用性为例”为例,在引入情境阶段,既介绍学前教育应用性特征、价值和方法措施,同时也引申到对陶行知“六大解放教育理论”的介绍,从而增强学生对学前教育应用性知识的认识,并引导学生对陶行知教学理念的了解。“拓展情境”教学环节更注重立足主体教学内容,来形象性、直观性地介绍关联知识。这可以有效拓展教学内容,丰富学生知识内涵。
3.多样表现,提高教学知识直观性
学前教育专业基础理论教学内容表现出明显的理论性突出、抽象性强的特征,直接展示知识点以及直白地讲授知识内容,显然不利于学生的认知、理解与接受,无法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和效率。情境教学十分注重对教学知识的形象转化与多样包装,例如在介绍蒙台梭利“生命的法则”教学理念的过程中,可以围绕“尊重规律、尊重儿童、尊重科学”的主题,选择一些挖掘、尊重、引导儿童潜在天赋的案例等,形象、直观地认知和理解蒙台梭利的核心教学理念,提高知识认知、理解与记忆效果。
学前教育专业基础理论情境教学方式
1.设计主题鲜明的理论课教学模块
情境教学一般以两节课作为一个授课单元,构建创设情境、引入情境、体验情境、拓展情境、再现情境“五位一体”的教学机制,对学生实施系统化的课程教学活动。这决定了学前教育专业基础理论课不可能为每一个知识点都安排一个独立的情境教学方案,必须实施模块化课程教学模式。具体来说,教师必须立足于基础理论教学目标,将整个课程划分为一系列重点突出、相互关联的知识主题,每一个主题都作为一个独立的教学模块,建构起“五位一体”的情境教学方案。这既适应了情境教学方法的需要,保证整个课程统一化地进行情境教学活动,同时也保障了学前教育专业基础理论课教学内容的全面性,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2.建构参与和互动的情境教学方案
在设置系统、规范的课程模块之后,教师需要为每一模块建构起一套情境教学方案,作为课程教学工作的依据进一步提高基础理论教学过程的规范性与高效性。以蒙台梭利“生命的法则”为例,教师需要采用语言、演示、音乐、画面、角色扮演之类的手段,建构情境教学计划,随后安排引入情境的具体内容、方法、流程情况,再采用语言、演示、音乐、画面、角色扮演来营造特定的情境氛围,引导学生通过想象、联想的方式,介入虚拟情境,或者是指导学生通过游戏、表演的方式,参与情境活动,来感受、理解、应用课程知识,再围绕着“生命的法则”核心知识点,延伸关联知识,最后通过回顾、总结、反思、建议的方式来再现情境。由此制定出系统化的情境教学方案,详细规定了每一环节的教学目标、内容和方法,既提高了教学过程的规范性,也增强了趣味性与直观性,有助于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和效率。
3.组织学生配合实施情境教学工作
学前教育专业基础理论课的情境教学工作是系统工程,不仅涉及五个复杂的教学环节,还引入了“一体多点”的丰富性教学内容。单纯依靠教师来实施情境教学方案,既无法顺利开展角色扮演、模拟表演、活动演示之类的情境教学活动,同时也无法更好地将学生代入情境氛围。基于此,教师在设计完成情境教学方案之后,要积极组织学生配合实施情境教学工作,可以是教师指导学生来训练、表演情境教学方案,也可以将情境教学方案发送给学生,要求学生在课下自主训练情境教學方案,随后引入课堂之中,辅助教师进行课程教学活动。这可以保障情境教学工作的顺利实施,并有效地缓解教师的教学压力,提高情境教学活动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继而提高基础理论课教学质量和效率。
参考文献:
[1]许雪琴.学前教育基础理论与实训[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5.
[2]平倩.学前教育专业理论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19(7):107-111.
作者单位:咸阳职业技术学院 陕西咸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