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绘画空间语言在教学中的意义及表现方式探索

2020-12-07董亚娟

陕西教育·高教版 2020年11期
关键词:表现方式教学意义

董亚娟

[摘  要]本人试图梳理前人研究成果,结合现代高校美术专业教学,引导学生深入了解绘画空间理论知识,将其应用于创作实践,着重从现实空间、意象空间、自由空间、精神空间四个角度对空间语言的特点及其成因进行探究,并从教学的角度尝试探讨空间研究如何在画面中去体现,可以使学生更好地认识中西绘画中空间的语言特点,认识中西传统绘画的价值,吸收东西方优秀文化传统,为本土艺术创新提供理论支撑,创造出高水准的艺术作品。

[关键词]空间语言  教学意义  表现方式

基金项目:2017年西安美术学院校级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绘画空间语言研究》(项目编号:2017XK056)。

引  言

作为平面艺术,空间的处理与塑造在画面的艺术表达及构图中尤为重要。绘画空间决定着组成画面的诸多元素是否能成功传达作者的创作意图,以及能否以一种符合作者审美的构架面貌呈现。绘画属于二维平面艺术,传达与表现的内容是对三维物质世界的艺术表达与再现,即便是抽象艺术,抽离掉艺术家主观的思维外壳,其本质仍是基于三维客观物质世界的二维化呈现,所以对于空间概念以及空间形式的考量显得至关重要。在教学中,空间意识的培养与训练,包括了引导学生对物象多角度进行观察,培养学生对物象全方位的主观表达。具体表达手段因文化背景和审美习惯的影响,呈现出不同的形式特点,但作为平面艺术,无论是东方的散点观察还是西方的焦点表现,甚至史前原初艺术、幼儿涂鸦,皆表现出平面艺术的基本特质,那就是利用点、线、面去分割二维空间,以作者的视觉感官作为先导,审视观察物象,依个体审美习惯和好恶标准传达并还原物象。学生在实践中从观察感受到表现过程,不存在孰优孰劣的区别,能够顺利地表达创作主体的意图和内心活动才是重点。空间的考量在这个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观察者的三维视域激发了进行二维表现的冲动,而表达过程中的诸多不确定性,为其自由创作提供了可能。例如,照相式逼真的空间还原所带来的误差范围,恰好成就了绘画艺术,视觉感官锁定的客观世界只是一个引子,引导我们主观地处理分割二维平面,创造出全新的审美可能,这就是绘画空间语言带给我们的最重要的启示。学生的思维认知处于极其活跃的状态,在创作实践中必然会出现多元的探索,尊重并有效引导学生的想象力,建构多维度的认知世界的思维习惯,并将其广泛应用在教学与创作实践中。

绘画空间语言在教学中的意义

平面艺术发展的脉络多元而丰富,在这个漫长的艺术发展史中,占据主导地位并对时下的美术教育仍起关键作用的是基于现实空间倾向于写实的表现方法。相对于现实空间,其他三类意象空间、自由空间、精神空间方面的探索与发展较为有限,因为这些空间的呈现形式游离于对三维物质世界的观察之外,不仅仅是单一的物理呈现,而是将客观三维世界之外更多维度的观察与想象的视角引入作品之中,甚至完全推翻现实空间的基本逻辑,将更多维的思考导入平面绘画中来。从立体主义到后现代的各种绘画流派都具有这几种空间呈现形式的特点。这些空间的形式,因为其不确定性与主观性,在传统教学中常常被一笔带过。其实,意象空间、自由空间、精神空间这三种绘画空间表现模式,本质上是一体的,引导学生对各类绘画空间法进行研究的价值在于:当我们意识到人的習惯性思维对于艺术表达的束缚,意欲冲破这种束缚时呈现出艺术的自由表达,并以此抵达艺术的本真。艺术史上出现过形形色色的流派,无一不是在践行这种打破常规的艺术探索,虽然规模逊于以强调现实表现为目的的主流,但其对艺术发展的推动力是不可估量的。教学中,对绘画空间问题的追根朔源,一方面能够帮助学生理清平面艺术由单一的写实再现如何跃身而为主观表达的手段,使得这种基于平面进行审美表述的领域变得多姿多彩,同时通过对绘画空间的深层次探究,科学客观地去剖析复杂多变的艺术创造的思维模式,引导学生在艺术创作中合理地把握平面构成的规律。

绘画空间语言在教学中的表现方式探索

1.西方传统的造型方式:现实空间

人的生理机能和思维模式,决定了三维世界的呈现形式,我们姑且称之为客观的现实空间。本文指的“现实空间”主要沿袭自西方空间造型传统。高校美术类基础课程,如石膏像写生、人像写生等均以此为基础,可以从焦点透视、明暗色阶、冷暖色彩、写实具象、模仿说等造型与美学概念引导学生。不论形状或色彩,都对应符合眼睛的基本成像原理,基于感性经验的理性表述,强调眼睛的即视感受,然后以理性科学的手段分析归纳,最终还原视觉瞬间。通过分析传统的现实主义绘画,甚至包括印象主义的绘画作品,让学生体会画面的空间形态的严谨、科学,这种现实空间语言,在高校美术教学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结合中国美术教育的现实以及国家对艺术创作思路的倾向性引导,现实主义的表现方法仍然具有很好的群众基础和存在价值。

注重逼真还原,以静态的方式定格模仿现实中的某个瞬间,这既是现实空间法则的特点,也是制约其艺术表现力的“绊脚石”。在照相技术出现之前,绘画教学的传统是模仿与还原,利用空间手段,从明暗、色彩、构图等方面出发,力图全方位还原一个“真实的三维世界”,绘画要素的应用首先要考虑是否科学,是否符合透视与物理学原理,这些对自由的艺术思路与表达带来了一定的阻碍,结合教学现状,应该从艺术表现形式上尽可能地拓宽,其中对于绘画空间的意象空间、自由空间等多方位探索至关重要。

2.中国文化传统观察方式:意象空间

同样是现实主义,中国和西方的表达样式还是有一定的区别。中国传统哲学对客观的解释注重主观“真实”,而西方注重客观“真实”。以主观“真实”为基础,对于现实空间的表述似乎更具延展性,这正是中华文化特殊的气度,也是值得我们在教学中深思和研究的方向。意象思维是中国画教学理论的核心,意象空间也是众多古代画家在实践中运用最为广泛的空间塑造法,其中涵盖了散点透视、虚实、重叠等造型观念,意象、流动、天人合一等文化观念。主流的现代绘画空间理论中,透视法是重中之重,但中国传统绘画中的透视与西方透视理论不同,注重“深远、高远、平远”,本文用“散点透视”呼应西方的“焦点透视”来进行阐述。

西方概念中,画幅的外形边框,起着框取客观景物的作用,更像是一扇窗户,而中国画家对待画幅的态度与此完全不同,那一方素白在中国画家心目中是一片自由之地,边角的处理以及留白极具主观写照。中国山水画中的三远法、花鸟画中的折枝法,都是意象空间表现的典范,引导学生感悟传统画理,打破客观即视感的约束,强调意象表现的空间塑造法,在今天照相机图像横行的视觉习惯下,需要很大的勇气来归纳提炼,它需要学生对客观世界有更多层次的深入把握,同时也需要心源外化、宽广豁达的艺术心态,才能融会贯通、随心所用。

3.突破传统的表达:自由空间

引导学生对于物象的现实空间观察与表现只是一个基点,以这个基点作为切入,自由表达记录个人对客体的理解与感悟才是最重要的。具象艺术以二維图像去表现三维空间,本身就是在利用人的视觉错觉,去完成“画布上的幻术”,其过程的合理与否,只是为了完善错觉的需要。在掌握了具象现实空间的表达方法之后,适时地从这种束缚中跳出来,自然是绘画学习的必然之路。在绘画的空间处理中引导学生多方面尝试,打散现实空间,并重构客观物象,形成图形随意性较强、时空并置效果的作品,本文谓之“自由空间”。

自由空间的表现方式建立在对客体观察的无差别意识之上。引导学生对于形的归纳,不受长短大小、高下远近的影响,对于颜色的表达,不考虑色相冷暖,自由地安排这些标志自然物象的元素,并从毕加索的非洲民间雕塑、幼儿的涂鸦、中外各地的民间艺术中汲取营养,来丰富自己的绘画语言。这种训练开拓的正是自由空间意识,延伸了野兽派与立体主义,运用的也是自由空间的绘画组织方式。

4.主观的升华:精神空间

精神空间就如同幻境,打乱常规与逻辑,对现实进行解构与重组,有美感与形式感。在教学中,让学生解读达利的作品,体验像梦境、似幻境的自由的无拘无束的可能。比如弗洛依德的《梦的解析》所分析的那样,潜意识是一种自我、真我、无我、无意识的精神流露。精神空间在教学和绘画实践中的应用范围,主要受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影响,挖掘人潜在的精神意识并将此放大定格,以精神分析的方法来描绘客观存在,在这种精神分析的指引下对客观物象进行解构重组,挖掘主流意识中潜伏的下意识,并将其形象化。空间的应用,介于现实与幻境(梦境)之间,完全不受现实物象的束缚,从而达到某种隐喻的目的。

以上通过对比总结了中西方不同美术发展脉络下,对于绘画空间的不同定义,探索了绘画空间语言在教学中的不同表现方式。现实空间属于狭义空间概念,意象空间、自由空间、精神空间属于广义空间概念,狭义与广义的空间概念互相交织影响,丰富了教学中二维平面艺术的表现形式,也是绘画这门艺术课程表现形式中的重要组成元素。在教学实践中,通过对各类空间形式的追根溯源,以及代表性作品的分析讲解,让学生有一个清晰的思路,根据各自的学习特点,进行合理应用。

总之,绘画空间语言在美术教学中的作用,更多地倾向于多角度思维的引导,并非执于一端固化为某种模式,教师在艺术教学及创作实践中应该广收博涉,能够以更为包容宽广的心态认识绘画艺术。

结  语

在教学实践中,通过对空间狭义和广义的理解,借助对中国传统空间概念的梳理,重新审视西方传统的焦点透视法则,辩证多维地看待绘画空间,领悟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让学生从中汲取营养、拓展思维,灵活地应用所学知识,主客观换位思考,深入感受现实世界的多样性。让学生多角度运用空间语言,丰富绘画形式,更加深入立体并全面地感受客观对象,获取创作灵感,以达到对自由空间以及精神空间的全新感受。从实践手段上,指导学生有效地打散空间,投入更多的精力研究画面的构成以及形成空间规律性的方法,从打散与重构入手,实现艺术创新。

参考文献:

[1]巫鸿,重屏.中国绘画的媒材与表现[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2](英)贡布里希.艺术发展史[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

[3]彭吉象.艺术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4]贺西林.中国美术史简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5]冯民生.中西传统绘画空间表现比较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6]王向华.美与时代[M].美与时代出版社,2010.

作者单位:西安美术学院  陕西西安

猜你喜欢

表现方式教学意义
数字媒体传播形式下对动态标志设计的影响思考
解读国画艺术中的诗歌情怀
论美国动画电影中的非主流创作
《大圣归来》东方美学的表达维度
油画中的轮廓线对印象主义绘画的影响
简论《杨思温燕山逢故人》乱离之感的表现方式
提高小学足球教学趣味性的思考
创新思维,让小学英语课堂充满活力
新课题“算法初步”教学意义的研讨
分层教学在体育课堂中的践行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