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甲子抗疟历程谈新冠疫情下大学生思政教育

2020-12-07高琨

陕西教育·高教版 2020年11期
关键词:新冠疫情疟疾抗击

高琨

[摘  要]本文通过回顾诺贝尔奖设立120年中人类抗击疟疾的艰苦卓绝的历程,以史为鉴,激发大学生面对新冠疫情增强自信心,面对困难勇于承担责任,做好迎接挑战的准备。

[關键词]抗击  疟疾  新冠疫情  挑战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肺灌注三维超声微泡灌注成像与动态传导模式评价方法及其应用”(项目编号:31870983)。

面临疟疾肆虐人类,研究者不惧风险,将自己的生命安全置之度外,克服条件简陋、设备落后、观念掣肘等困难,以惊人的毅力和常人难以想象的付出与疾病进行了搏斗抗争。在诺贝尔奖设立的120年后,科学的发展、设备的更新换代、技术的日新月异,现在我们宏观可以探测宇宙,微观能够深入到纳米级别的操作,但面对未知事物,仍然需要先辈们的示范。在探索的过程中,特别是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出现,我们更需要重温这段历程。

罗纳德·罗斯

英国医生、英国微生物学家、热带病医师罗纳德·罗斯(Ronald Ross)因发现蚊子是传播疟疾的媒介,获得1902年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

1.实验过程

罗斯通过观察发现,这些昆虫有时白天在黑暗的房间里用食,有时整夜用食。罗斯在喂食昆虫后,将这些昆虫收集在装有少量水的瓶子里,保存几天然后解剖。为了确保研究有明确的阴性结果,罗斯加倍小心,几乎每个细胞都进行检查,不放过每个细节,不仅没有忽略昆虫的表皮和腿,连昆虫的排泄物和肠道的内容物都被仔细地检查过。在第一次检查结束时,实验需要多次染色并小心地搜索,这项工作从早上8点一直持续到下午3、4点,过程非常漫长且损耗人的精力,很伤眼睛,所以事后罗斯几乎看不见任何物体。由于他的显微镜几乎用坏,手和额头上的汗水使得螺丝都生锈了,仅存的一块眼镜也生锈了,这就增加了实验难度。因为担心伤了精细的解剖结构,罗斯不能使用其他辅助器材。

当第七只斑纹翅蚊被成功解剖时,罗斯仔细检查每一个细胞,令他极度失望的是,什么也没找到,然而就在他即将放弃检查的时候,他看到一个非常精细的圆形细胞明显出现在普通细胞之间,他本能地感觉到这里有些新东西,他继续仔细观察,一个又一个类似的物体出现了。他仔细地将镜头聚焦在其中一个目标上,发现了含有一些黑色物质的微小颗粒,与疟原虫的色素一模一样。

2.克服困难

(1)没有任何文献

在那个时候,印度很难获得任何关于这个问题的最新文献。因此,罗斯不得不完全依靠自己的观察和思考。一开始,他陷入了一个错误的概念,与布卢萨斯的概念相似,认为这种疾病可能是由于肠道自身中毒所致。罗斯检查了军营和医院里大量的蚊子。在离开英国之前,他曾多次试图获得有关蚊子的文献,特别是生长在印度的,但除了百科全书中的一些简短注释外,他甚至不清楚蚊子和蚊虫的身份,对蚊子的分类只能依靠自己的观察来判断。

(2)找一件不知道的东西

由于无法确定寄生虫的情况,因此罗斯觉得有必要通过检查昆虫的所有组织来寻找寄生虫,他用一个功能强大的显微镜一个接一个地观察构成昆虫身体的巨大聚集体的所有微小细胞。要以这种方式彻底检查一只昆虫,至少需要2个小时的专注工作,再加上操作和实验等技术上的困难,罗斯对要找的东西的形状和外观毫无头绪,甚至不确定被检查的昆虫是否完全能够抵御感染。罗斯提到,目前已知存在于某种蚊子中的黄热病有机体,以及已知存在于蜱虫中的得克萨斯牛热病热体,都尚未在这些动物中发现,即便如此,他相信这样尽管看起来毫无希望,但它是唯一能够解决这一难题的方法。

(3)霍乱严重暴发

1895年9月9日,印度政府派罗斯去班加罗尔镇抗击霍乱并报告那里的卫生状况。这项职责对罗斯来说非常有价值,让他能够最详细地检查一个热带城市的总体卫生状况,这一经历使罗斯在以后几年的研究中受益匪浅。然而,最不幸的是,除了瘟疫之外,阿夫里迪战争在那时爆发了,由于医务人员匮乏,印度政府不得不拒绝继续研究疟疾的提议,罗斯决定在两个月假期内自费开始研究调查。

3.重要意义

疟疾在其存在的国家非常普遍,以印度这个当时拥有近3亿人口的大国为例,从政府的卫生报告中发现,仅在1900年一年内死于发烧的人数就达到4919591人,平均每年大约有500万人因疟疾死亡。1900年,有不少于102640人因疟疾发烧入院治疗,而实际情况要大于这个数字,因为在印度许多轻微的发烧病例根本没进医院。

罗斯认为,他有责任记录他的研究过程和成果,如果这一科学领域的学生今后得到比他当时多一点的帮助,他的劳动将更有价值并得到充分回报。

夏尔·拉韦朗

1907年,法国军医夏尔·拉韦朗(Charles Laveran)因在1880年发现疟原虫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899年起,拉韦朗在疟疾方面的主要工作就是以研究蚊科与疟疾特有性的关系以及合理预防这种可怕的疾病为目标。他研究过当时法国和法国殖民地的蚊科,并在科学院、医学院和生物学会发表的结论中表明,在所有疟疾地区都可以找到按蚊。根据他的建议,科西嘉和阿尔及利亚建立了防治疟疾联盟,其主要目标是努力在公众中传播关于疟疾病因、传播方式和合理预防的新思想。拉韦朗从事研究的27年来,一直致力于研究人和动物的寄生原生动物。

中国药理学家屠呦呦

2015年,中国药理学家屠呦呦因为对抗疟疾特效药物青蒿素的关键贡献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67年,中国成立了疟疾防治集团办公室(以下简称“523办公室”),负责协调全国性的研究工作。从1967年到1969年,人们筛选了几千种化合物,但没有发现有用的药物。1969年,523办公室一行访问了中国中医科学院和中药研究所,希望在中药中寻找新的治疗方法。当时正是文化大革命中期,几乎每个研究所都受到影响,所有研究项目都被搁置。经过深思熟虑,屠呦呦被任命为中药材研究所523课题组组长并组建课题组,她的任务是在中药中寻找抗疟药。

1.青蒿一握, 以水二升渍, 绞取汁, 尽服之

从1969年5月起,百余种草药的提取物被制备出来,并用啮齿动物进行了试验,直到1971年6月,几乎没有发现有效成果。经过多次实验和失败,屠呦呦重新集中精力查阅中医文献,她发现青蒿(青蒿科中草药的中文名)在初筛时对疟原虫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结果不一致。她反复阅读文献中的相关段落,其中记录有使用青蒿可以缓解疟疾症状。在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的一句话引起了屠呦呦的注意,这句话写道:“青蒿一握, 以水二升渍, 绞取汁, 尽服之”。这种独特的青蒿使用方法让她联想到,提取过程中的加热可能会破坏活性成分,为了保持草药的活性,可能需要避免高温。葛洪的手册中还提到了“榨汁”,这提醒了屠呦呦,青蒿叶可能是处方中的主要成分之一,于是她重新设计了用水、乙醇和乙醚在低温下分别提取青蒿茎叶有效成分的实验。

2.“神农尝百草”,我们为什么不能?

從1972年3月开始,研究小组开始大量生产青蒿提取物,为临床研究做准备。文化大革命期间,大多数制药车间被关闭,在没有生产支持的情况下,研究小组不得不拿着家里的桶等容器来提取草药有效成分。由于缺乏适当的设备和通风的环境,小组成员又长期接触有机溶剂,有人开始表现出不适的症状,然而,这并没有阻碍研究小组的决心。

研究小组从动物毒理学研究中发现了一些相互矛盾的信息,如果继续讨论毒性问题,他们需要将研究推迟至少一年。另外当时已经是夏季,在疟疾流行季节结束之前,他们可利用的时间非常有限。为了加快安全评估,屠呦呦要求自己服用提取物,1972年7月,另外两名小组成员和屠呦呦在医院的密切监视下服用了提取物。在一周的测试时间内未观察到任何副作用,试验结束后,另外五名成员自愿参加了剂量递增研究。这为研究小组争取到了宝贵的时间,使他们能够迅速开始进行临床试验。

以史为鉴

1.致敬先行者

在武汉疫情抗击战中,无数的医护人员,各行各业的工作者临危受命、义不容辞,有的付出了宝贵的生命,有的恪尽职守、夜以继日,正是这些值得尊敬的先行者,披荆斩棘,负重前行,疫情才得以控制。好的教育在于启迪使人醒悟,如何居安思危,不仅是新冠疫情还是贸易战,每一位华夏学子责无旁贷的是,实现每一位的人生价值,适度地娱乐、健康地生活,服务他人和社会。

2.配做先行者

疫情乃是人类社会经历的考验和洗礼,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古今中外莫不如此。首先,要具有先行者的能力,学习掌握专业的技能,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锻炼品格,塑造自己的性格,磨练意志。其次,要具有长远的目标,向着目标努力。因为只有如此才不会失去人生的方向,遇到挫折和低谷的时候才能坚持下去。最后,要具有坚持到底的毅力,始终如一淡然处之。1969年,屠呦呦开始研究青蒿素,2011年获得拉斯克·德巴基临床医学研究奖,2015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在40余年的潜心科研中,体现了她强大的毅力。

参考文献:

[1]李敏.空虚与末日——浅析《空心人》[J].科技信息,2010(12).

[2]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孟子·告子下》.

作者单位:西安交通大学 教育部生物医学信息工程重点实验室 陕西西安

猜你喜欢

新冠疫情疟疾抗击
中国荣获世界卫生组织颁发的“无疟疾”认证
抗击疫情 我们在一起
齐心人定胜天
——为团结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而作
抗击瘟疫的那些事
新冠疫情视阈下感悟“四个自信”国家共识
“心理成长任务包”助力学生安度疫情
关于疫情对地区经济金融影响情况的调研
新冠疫情对县域脱贫产业发展的影响及地方金融支持的建议
能迅速杀死传播疟疾蚊子的转基因真菌
2019 年世界疟疾日
——“零疟疾从我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