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城市生态社区建设

2020-12-07张静

新丝路(下旬) 2020年11期
关键词:文明社区生态

摘 要:城市生态社区是生态文明建设的自然延伸,是关乎民生的大事, 可以促进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本文对全球典型的城市生态社区、我国城市生态社区建设、西安市城市生态社区建设形势进展现状进行了描述。一些城市生态社区建设中还存在的一定问题:生态文明理念未融入到整体设计思路中、单纯注重硬环境建设忽视生态文化软环境建设、街区商业氛围浓厚宜居舒适度较低。探究其原因在于,城市生态社区建设较少生态文化特色、城市更新改造过程中重视“数量”推进而忽视“品质”提升。最后,从城市功能、生态城市建设水平、生态建设公众参与、生态社区文化建设以及生态宜居舒适度等几个方面提出了完善城市生态社区建设的对策。

关键词:生态文明;城市生态社区

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依靠良好的生态环境的支持,只有蓝天白云、青山绿水为长远发展是最大的资本。城市生态社区建设为社会文明进步发展提供了基础,目前已成为人类未来生存和发展重要前提。城市生态社区是生态文明建设的自然延伸,城市生态社区建设是关乎民生的大事,城市生态社区建设可以促进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

一、城市生态社区建设的现状

为解决城市发展中的环境问题,世界各国都把目光投向了生态城市建设。进入二十一世纪,生态城市、宜居城市建设逐渐成为众多国家和政府的主流观点,世界各地纷纷开展实际的生态城市建设。在国家宏观战略的指导下,中国正成为世界上探索生态城市建设最为积极和主动的国家之一。

1.全球典型的城市生态社区起到了引领作用。世界各国分别根据自身特点开始生态城市建设。加拿大的温哥华在高密度城市环境下创造了宜居和充满活力的空间,市内交通便利,公共服务完善,景观优美多样,铸就了温哥华优良的城市生活品质,也树立了大城市打造宜居城市的典范。德国的弗赖堡生态城市建设严格保护自然植被,设计高效的城市公交系统,鼓励非机动车出行,大力应用太阳能,多途径节约能源。英国的七橡树镇(Sevenoaks)位于伦敦环都市绿带之中,小镇本身即为大绿环的一部分,其绿化覆盖率高达93%,保留了60%的自然景色保护区,17处国家历史公园和花园,40处自然保护区,57处本地的野生动物地,被称为“英格兰的花园”。

2.我国城市生态社区建设的氛围渐浓。全国纷纷开展城市生态城区建设,结合城市自身的地理区位、历史基础和产业优势,高度注重宜居城市、宜居社区理念的渗透,提升智慧居住条件、新增绿色休闲等功能性要素,大力推行生态绿色产业发展。中新天津生态城经过六年的开发建设,绿色产业初具规模,公共配套渐成体系,曾经的盐碱荒滩已经崛起成为一座充满生机、宜居宜业的生态城市。深圳市光明新区在实施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建设中实施低碳发展,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化绿色新城。重庆市悦来生态城2014年被国家确立重庆悦来新城为海绵城市试点地区,积极探索等山地海绵城市建设,打造西部地区海绵城市的标杆和样本。

3.西安市城市生态社区建设形势。西安市位于秦岭北麓,素有八水绕长安之美誉。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城市人口的快速增加,西安市的生态环境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西安浐灞生态区拥有西北地区首个国家级湿地公园;雁塔区全力打造绿色生态花园之区,大力实施“六绿”增绿工程;长安区生态资源得天独厚,推进“治气、治水、治脏、治山、增绿”,守护“金山银山”,以新理念演绎“绿富美”;莲湖区立体增强提升品质,努力建设绿色莲湖,增强绿色颜值当担,让群众“推窗看绿,开门见园”;未央区持续植树增绿和环境整治,提升区域生态品质;碑林区增添绿色气质,提升碑林颜值,建设 “城市园林化、道路林荫化”的生态城区,打造富有人文特色的美丽碑林;西安航天基地通过植树、增绿、治水,营造良好生态,打造“近者乐、远者来”的宜居宜业环境。

二、城市生态社区建设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分析

一座城市版图扩张不可能无所限制。如果城市面积一旦划定了边界,就要加强核心区的城市更新,这就不可能绕过老城区的升级改造。如何使老树开花?如何在生态文明理念下使老城换新颜,在经济新常态和新发展理念下激活发展动力,重新焕发城市的青春活力,使生态环境变得舒适宜居,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更好地建设城市生态文明社区,是本文关注的焦点问题。在研究的过程中,本人选取了西安市碑林区的一个城改新建社区为例,具体分析了碑林区城改项目生态文明社区建设中存在突出问题,作了原因分析,并提出了建议。

1.城市生态社区建设存在的问题

(1)生态文明理念未融入到整体设计思路中。城中村改造是城市建设中的好事,把城中村改造项目都建成生态宜居社区,城市品质将会大大提升。过去由农民自建的杂乱无章的六、七层民宅演变成由开发商建造的30层高楼,过去狭窄的高低不平的农村乡道扩宽双向四车道的市政公路,狭小且廉价的小店铺、小饭馆升级为宽大豪华的大商场、大饭店,村民的收入来源由十几平米的破旧民房出租费变成拎包入住的商品房出租费。改造后的城中村,除了部分商品楼销售外,根据实际情况会留出一部分用于安置,用于安置的房屋則有村民居住或出租。就实际情况看,居住的人群还是以外来打工族、学生族、本村村民为主,虽然居住条件、自然环境等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居住的人和人的习惯是不变的。如果城中村改造不注重规划设计,忽视生态文明建设,那么就只有量的扩大而没有质的提升,改造后的城中村就将变成“新的城中村”。

(2)单纯注重生态硬环境建设,忽视生态软环境建设。一些社区对城市生态社区的理解只停留在绿化的肤浅层面上。建设生态社区,绝不是多种点花草、增加点绿化带、增加几个垃圾桶、使用一些节能材料等就能建设成功的,必须提高居民的生态意识。比如,目前许多社区都设有旧衣物、旧生活用品回收设备,该设备有绿色标志并有很详细的使用说明,但个别居民竟将生活垃圾投入这个回收设备。城市生态社区的硬件建设是表,软环境建设才是里,只有软硬兼顾,才能表里如一,城市生态社区建设才有可能持续发展下去。

(3)街区商业氛围浓厚,宜居舒适度较低。把好事做成,更要把好事做好。如果能按照生态社区的标准规划设计建设,那么新建的此类社区将成为城市生态文明的风景线,而不是“长高的城中村”。比如碑林区某城改社区,位于西安市东二环与南二环交汇处,比邻西安著名高校,位于城东重要交通枢纽,区位优势明显。城中村改造后,建成20栋住宅高层及楼裙商业街,生活设施齐全,然而美中不足的是设计理念落后,只注重商业开发,忽视了生态社区的考量。社区缺乏大型休闲场地,绿化率偏小,容积率偏大,加之整个社区被东西、南北两条市政干道分成四块,楼群商铺林立,车水马龙。据统计,现有经营商铺106家,其中餐饮有97家,还有近20家商铺未出租。可想而知,生活垃圾、装修垃圾、餐厨垃圾、餐厨污水、餐厨油烟、汽车噪声、商贩叫卖声、汽车尾气、烧烤废气、聚光灯、广告霓虹灯光等多种污染侵扰着社区的宁静与清洁。这样不仅污染环境,还存在安全隐患。

2.城市生态社区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城市生态社区建设较少生态文化特色。城市发展是可持续的过程。从时间维度来看,城市的发展更应关注时间上的持续性。今天社会经济的发展不能损害明天的发展;当代人的发展不能影响后代子孙的发展。建立在不可更新资源利用基础上的工业文明,消耗的是地球历史上形成的资源赋存,最终是不可持续的。文化是一座城市的软实力,是城市形象的名片,是提升城市品味的关键。生态文化普及的是建设美丽中国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城市发展的生态化[1]不是单纯的自然的生态化,而是社会生活的生态化,是以教育、文化、道德、法律、制度等方面的生态化为特色,倡导生态价值观、自觉的生态意识,杜绝环境污染行为。树立现代公民意识,形成提倡节约资源和能源的可持续消费,建立促进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机制。

(2)城市更新过程重视“数量”推进而忽视“品质”提升。既然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是有限的,人类应当也只能选择一种恰当的方式,在尽可能少的土地上、消耗尽可能少的资源、集中尽可能人多的人口,从而维持尽可能多的田园和“荒野”,维持尽可能多的植被和生物多样性,对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尤为重要。近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明显提速。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最先体现在城市面积的加速扩张上,但是,不少城市依然延续着长期备受诟病的征地扩张的模式,没有跳出“摊大饼”的怪圈。城市更新改造如果能跳出“摊大饼”的怪圈,就真正能做到既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又有效实现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

三、完善城市生态社区建设的对策

文章以上分析的现代化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生态社区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可以从优化城市功能、生态城市建设水平、生态建设公众参与、生态社区文化建设以及提高生态宜居舒适度等几个方面着手,逐渐完善城市生态社区建设。

1.用系统思维优化城市功能。要着眼提升城市品位,通过城市针灸,使城市旧民居、旧厂房、旧街区更新改造,腾出空间变成特色民宿、青年旅社、艺术家创意工坊、口袋广场、微咖啡街、音乐休闲小绿地、特色图书馆等,在不进行大拆大建的情况下巧妙地推进生态修复和城市修补。这样既保护了生态,又发展了特色经济。坚持五大发展理念,以前瞻性的眼光和系统化的思维做好规划,优化功能布局,控制好建筑容积率,保障民生,建设绿色生态、休闲宜居的生活环境,提高群众居住舒适度。

2.坚持绿色发展,提高生态社区建设水平。城区应从整体平面和立体空间上统筹布局,兼顾文化特色与现代气息,保护好、建设好老街区,塑造独特的城市风貌。发展特色旅游,打造都市学园,开发文字之旅、历史之旅、禅修之旅、建筑之旅、传承之旅,讲好中国故事,提升文化价值。建设城市绿廊将公园、博物馆、历史遗迹、社区、广场连成一片,构建城市翡翠绿带。提倡和鼓励辖区内的社区、企业、学校、写字楼等,利用屋顶、阳台、道路、空中楼台、围栏、墙体等种植花卉及景观植物,美化环境,改善生态。国内外许多地区和城市的生态文明建设经验和启示值得学习,我们必须树立科学的可持续发展观,有区别地实行“拿来主义”,不可照抄照搬,不可“千城一面”,科学制定城市生态社区建设的阶段性目标,完善生态科技的运用,完善相关法律体系。努力实现经济现代化模式的生态转型,发展绿色、低碳、循环经济。努力实现社会现代化模式的生态转型,建设绿色家园,实施绿色消费工程。提升全民的现代生态意识,建设节约型社会。紧凑发展,构建多中心城市空间结构,多元混合,促进土地节约高效利用。大力发展生态产业,倡导绿色消费。严守生态底线,形成生态安全格局体系;全力打造绿色交通体系;大力推广绿色建筑。绿化城市,建设各类主题公园,发展清洁能源,调整能源结构。

3.顺应自然规律,加强生态社区文化建设。通过加强生态社区文化建设,引导人们树立“尊重自然,最大限度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理念。引导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最大限度地减少资源的使用和浪费,最大限度地保护资源、能源,保护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切实保护自然生态过程的健康与安全。传授、普及生态知识,强化生态意志,激发生态情感。环境问题很大程度上是由心灵污染和精神荒漠造成的,要想改善环境,还是要在自己的心灵深处着力。只有当人们真切地从自己的心灵中看到这种深层次的需求,一种真正的“绿色”生活才会可能。环境教育应从家庭、学校、社区抓起,培养儿童热爱大自然、尊重大自然的美好情感。以场、馆、院为依托,渗透生态文化教育,促使生態观念深入人心。健全和完善文化馆(站、室)、图书馆、体育场馆、城市公园、老年活动中心、青少年宫等公共文化活动网络,大力加强生态教育。

4.注重从细节入手,提高生态宜居舒适度。城市生态社区应体现生态和人文的多元多样、和谐共生的多元生产生活创新模式,最终以城市居民的幸福快乐为城市发展的目标与出发点。强调资源的节约和高效利用,推广节能设备,回收废弃物,减少一次性消费,使用循环水,大力建设公共绿色交通,建造生态建筑,加强政府与企业的合作。城市功能紧凑发展,减少生活区和就业区之间交通时间,倡导步行和自行车出行,减少汽车依赖。对于中小餐饮、夜市烧烤、小吃摊点的油烟排放和水污染、噪声污染、光污染等问题,在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加强执法整治力度,科学综合管理。修建步行绿道,恢复废弃河道,大力栽植树木,修建利用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的绿色居所,使城市尽量回归自然。建设海绵城市,城市立体绿化,雨水收集与利用,充分利用自然绿植降温、降噪等。

总而言之,人类从征服自然回到与自然和谐发展,构筑了人居环境更高级别的文明范式。城市的发展伴随着人类的文明史,逐渐从农耕文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方向迈进,建设一种兼具城市和田园优点的理想城市,需要我们不懈追求和奋斗。

注释:

[1]刘湘溶.我国生态文明发展战略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438

参考文献:

[1]贾卫列、杨永岗、朱明双.生态文明建设概论[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3

[2]何爱国.当代中国生态文明之路[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

[3]马骁.中国政府绩效评估报告[M].北京:红旗出版社,2012

[4]李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3

[5]龚英.践行生态文明[M].北京:中国财富出版社,2013

[6]刘举科、孙伟平、胡文臻.中国生态城市建设发展报告(2015)[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

[7宋恩华.生态宜居城市建设——河北省城市转型发展探索与实践[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

[8]戴小文.中国低碳城市建设研究[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5

[9彭文英.首都圈生态文明建设之路[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4

[10]吕国忱.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的问题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作者简介:

张静(1981--)女,讲师,文学学士学位,中央党校经济学(经济管理)在职研究生学历。碑林区委党校教务处主任,碑林区学习党的十八大精神、十九大精神宣讲团成员。热爱党校事业,长期从事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工作,调研文章多次获奖。

猜你喜欢

文明社区生态
漫说文明
文明过春节
对不文明说“不”
影像社区
影像社区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影像社区
文明歌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