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审势·取长·避俗

2020-12-07谢昌霖

关键词:高考作文作文教学

谢昌霖

摘   要:“实用性”“思辨性”“情境化”是近几年高考作文命题比较突出的特点,写作时评文备考高考写作应时而热。从课改趋势看,鉴于新课标写作要求、高考命题趋势,我们要对时评文写作保持审势借鉴的态度;从学情看,不辨情境的泛化的文艺性感性写作仍然存在,时评文内容新鲜接地气、写法实用重思辨,作文备考可以取长补短;从作文评价看,方法、技巧、策略的泛滥使用,可能导致作文呈现万人一面的局面,进而产生审美疲劳,对此,我们要变通创新。

关键词:高考作文;作文教学;时评文写作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高考作文越来越注重实用写作,凸显理性思辨,但当下高中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生活普遍较为单调,课外阅读明显不足,对现实关注缺少,泛化的文艺性感性写作依旧存在。

针对这种现状,很多教师尝试引导学生阅读优秀时评文,并通过写时评文引领学生关注生活,學会思考辨析和精准表达,以此备考高考作文。这样的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时评文和高考作文有很大区别,简单硬搬、泛滥使用时评文写作技法,对高考写作而言存在一定隐患。本文试从三个方面来谈写作时评文助力高考作文复习的思考。

一、审势:基于课改趋势的辨析与借鉴

时评文是传播者借助大众传播工具或载体针对现实生活中的问题第一时间发表意见、阐述观点、表明态度的文章,属于新闻体裁中的一类。聚焦时代热点、注重理性思维的时评文符合新课改下高考作文命题的价值导向。

(一)新课标写作要求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对写作教学的集中要求是:“自主写作,自由表达,以负责的态度陈述自己的看法,表达真情实感,培育理性精神。书面表达观点明确,内容充实,感情真实健康;思路清晰连贯,能围绕中心选取材料,合理安排结构……”新课标虽然没有将写作课程单列,但将写作要求贯穿于18个学习任务群中。以必修课程7个学习任务群为例,写作类型涉及学习性写作(“整本书阅读与研讨”等学习任务群)、实用类写作(“实用性阅读与交流”等学习任务群)、文学类写作(“文学阅读与写作”学习任务群)。由此可见,新课改的写作概念已经不再狭隘。写作者需要根据社会生活的不同需求,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去写出社会生活常用的文章。

以荣维东为代表的学者基于对新课标的研究重构了写作的内涵。他们提出的“写作课程内容重建”“真实写作”“交际语境写作”等理念,普遍强调从学生的生活环境出发,创设真实或拟真的写作情境,赋予写作以更真实的交际任务、交际对象和交际目的。

这意味着长期单一的文艺性感性写作将得到改变,实用性理性写作将逐渐被强化。

(二)高考作文命题趋势

新课标在“学业水平考试与高考命题建议”中指出:“考试、测评题目以具体的情境为载体,以典型任务为主要内容。”下面笔者以近三年全国卷I和浙江卷的作文题为例进行阐述。

近三年全国卷I和浙江卷作文题的大致情况如表1所示。

从内容上看,全国卷I的作文题关注时事动态、关注国家发展、肯定国家发展中的辉煌业绩,浙江卷的作文题体现人文性和生活化、注重文化品位。两者的共同点是紧贴社会现实。

从形式上看,全国卷I的作文题通过设置情境增加任务型指令(如面向本校同学写一篇演讲稿,倡议大家“热爱劳动,从我做起”),着力发挥试题引导写作的功能,浙江卷的作文题通过材料关键词和写作要求的限制,考查学生在具体任务下的思辨能力。两者的共同点是目标明确、针对性强。

从文体要求上看,有的明确规定(如要求写发言稿),有的隐形规定(如“假如你是创造生活的‘作家……谈一谈看法”)。两者的共同点是侧重考查实用类文章的写作。

显而易见,近年来的高考作文命题越来越关注当下生活,注重实用性文章的写作,以考查学生的思维品质。高考作文命题的趋势符合新课标对高中生写作能力的要求,实际反映的是新课标写作理念的变化。

因此,在高考作文备考中,学生尤其需要关注社会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并加强文体意识,注重实用写作。但我们现行高中语文教材的选文更多的是文学类作品。时评文作为实用类写作的一种,符合新课标下高考写作的导向。阅读时评文,写作时评文,对高考作文备考有一定意义。

二、取长:基于学情分析的突破与提升

在我们的实际写作教学中,不分话题不辨情境的泛化的文艺性感性写作仍然存在,实用性理性写作需要倡导。

当今很多学生的写作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内容上的问题:无论什么样的话题、文体,都可以在文章中谈论理想、情操、精神;只要契合观点,文章中不时出现陈旧万能事例,如司马迁写《史记》的忍辱负重、苏轼被贬黄州的旷达超然等。写法上的问题:或以观点代证明,或采用单一讴歌的“印证式”“举证式”写作,缺乏纵深开掘。这样,最后呈现的文章往往是:多孤立、片面、分散的叙述,缺乏全面审视、综合思辨;多文学化的炫示,爱用排比、比喻,喜欢洋洋洒洒列举古今人物的典故名言,欠缺清晰明了的表达。

时评文内容新鲜接地气、写法实用重思辨,可以取其长补己短。

(一)内容新鲜接地气

时评文的内容紧扣时代脉搏,贴近当下社会生活,上至国内外大事,下至百姓普通生活。阅读时评文能引导学生走出书斋,关心当下社会生活,扩展阅读视野,积累新鲜素材,加厚知识积淀。新鲜的素材作为文章立论的依据,可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可信度和感染力。如面对话题“忍辱负重”,除了举司马迁的例子,我们也可以举尹和亮、刘光全、张小兵三名公交车驾驶员的例子。他们面对个别乘客辱骂拉拽殴打甚至抢夺方向盘的危险行为,能冷静对待妥善处置,确保了车辆和乘客的安全。三位公交车驾驶员的事迹,更贴近学生生活,甚至学生可能会在日常生活中经历类似事件。引用新鲜素材可以让学生认识到“忍辱负重”精神的新时代表现,写作时也更能感同身受,进而使文章更鲜活。

(二)写法实用重思辨

时评文在写法上有以下三大优势:

第一,有的放矢,激浊扬清。时评文是一种基于事实的有具体情境的实用性文章,它通过善意、理性、建设性的文字发挥引导舆论的功能。让学生写作时评文的过程就是引导学生针对某一事件以公共知识分子引领者的身份,在具体情境中剖析和解决现实问题。如时评文《放开手脚,享受劳动快乐》(选自2019年5月30日《人民日报》第12版),目的在于指出当今学生很少劳动的现状,并从家庭、学校层面提出具体举措。这有别于单纯讴歌的证明式写作——只颂扬“劳动”的价值和意义。时评文写作目的明确、针对性强。

第二,结构清晰,逻辑严密。时评文的一般写作流程是:叙述事件,评价优劣,分析原因,倡导建议。它要求写作者能透过现象看本质,进行理性、深入、缜密的分析,彰显出逻辑思维能力。训练时评文写作可以很好地提升学生思维的严谨性。如《放开手脚,享受劳动快乐》一文的框架:

①家庭是劳动教育的重要场所。

②现在中小学生很少主动承担家务。

③劳动教育之于一个学生一生的重要性。

④从家庭、学校层面培养孩子的劳动意识。

这一框架体现了作者逐层深入的纵向思维。

第三,语言简洁,表达精练。从新课标的写作趋势看,语用环境才是衡量(文章)好坏优劣以及为什么好坏优劣的依据,超越具体语境需要的所谓“文采”是不存在的。不同的写作类型需要不同的语言风格。时评文的语言简洁明了,深入浅出,形象说理,要言不烦,给学生写作提供了多一种参考。比如对于“朋友”“兄弟”的关系,有如下文学化的表达:

弟兄之乐出自天伦,朋友之爱出自人伦。如此论断,往往将众生困囿。这份河水与井水的分明,分出了晚年白乐天的纵情声色,分出了现如今人与人心灵的岌岌危桥。

按照時评文语言的特点,我们也可以作如下改动:

胡适有一观点,朋友是人造的关系,是自由选择的“人伦”,弟兄是天然的关系,是不能自由选择的“天伦”。血缘关系无法改变,但父母子女可能因为疏于联络,反而不如知心朋友,同事邻里如果倾心相待,有时甚至可以超越亲人。人与人之间的区分不能仅凭血缘关系,而应该看亲密程度。

这样的表达更简明、准确、清晰。

写作时评文,可在一定程度上引导学生考虑写作的目的性,拓宽写作内容,关注当下,注重思维,锤炼语言,使写作在言之有物、言之有据、言之有序、言之有味方面有新的突破和提升。

三、避俗:基于评价考量的变通与创新

时评文虽然也是高考作文的一种样式,根据命题要求,学生有时可以或者必须在高考中采用时评体裁写作,但大多数时候,高考作文有自己独特的写作要求。奉时评文为金科玉律备战高考作文,可能会陷入局限、落入套路。高考写作,须避免出现以下情况:

(一)内容上“就事论事”的单一思考

时评文是一种“就事论事”的文章,即针对材料本身论事,联系它产生的原因,探索其性质和意义,或通过对材料的分析澄清事实,分析原因,提出合理化的建议,不向材料以外作过多的挖掘和延伸,即使引用名言或事例,也须紧扣材料。而高考材料型作文,材料只是个引子,以之为据,引出自己的观点,作文重点不在于材料本身,而在于材料所体现的道理,然后用别的事例、道理作为证据来论证自己的观点。如2019年高考江苏卷的作文题,以“五味调和”为由,借“滋味”论“异质相容共生”之理,进而推广到讨论“事”“物”“人”等不同领域所包含的这一道理。又如2019年高考浙江卷的作文题,以“作家与读者”之关系“起兴”谈论“自我与他人”的关系。再如2019年高考上海卷,以谈音乐的中国味,要求考生思考“如何认识事物”。考生不能简单“就事论事”,而要引申到生活中,做到内容上的升华,提出现实意义。

因此,在高考写作中,一味参照时评文“就事论事”,写作内容就会受到局限。更多的时候,我们需要针对作文材料结合具体情境具体辨析,做到“申而论之”。

(二)形式上“套路”“套话”的僵化使用

时评文有一套基本的写作模式。时评文写作的方法技巧,使得学生写作有“法”可依。如2018年高考语文浙江卷的作文题,仿照时评文“引、议、联、结”的写作模式,可以列出如下作文框架。

①引材料提出“浙江精神”之重要性。(引)(略写)

②从多个角度分析阐释“浙江精神”的内涵和由来。(议)(详写)

③联系社会现实的类似现象,挖掘当下“浙江精神”的表现。(联)(详写)

④最后从多个层面提出如何弘扬“浙江精神”的若干举措。(结)(详写)

该种写作思路和模式可以运用到很多高考作文的写作中。

此外,随着年度时评热文、年度时评经典语录、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词、“最美??”事迹材料等的阅读引用,学生可能不再举司马迁、苏轼的例子,但马云、乔布斯等人的事例、“时代的一粒灰,落在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山”等时评热门金句,一旦频繁大规模使用,高考作文也将步入僵化平庸。

任何一种写作模式的研究学习,都会使学生作文有“法”可依、有例可举、有话可说,但也都会带来一定的负面效应。对时评文的僵硬模仿,会陷入工具化和技术化的误区。这些流行元素会被研究、解构,让学生争而效仿。这些技巧和结构也会因泛滥使用而变得陈旧乏味,从而带来新的审美疲劳,使文章陷入“精致化”的平庸。更为严重的是,千篇一律和万人一面虽不能名列前茅,但也足够应付高考,以至于学生无须费心去提高语文写作能力,

因此,一种类型的写作训练显然不能应对变化的高考命题形式,更遑论去实现新课改“写作是一个人必备的社会生活技能和生命存在形式”这个目标。在作文教学中,我们要回归新课改的初衷,尊重写作的多样化,注重实用写作,彰显理性思辨,取法时评文之长,警惕单一固化训练,避免趋同写作风潮。

猜你喜欢

高考作文作文教学
高考作文的得分点
强弱之辩——2021年江苏高考作文述评
高考作文如何用“词”
高考作文两关注
你眼里的2016高考作文是怎样的?
高中语文个性化作文教学初探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快乐向上的心理健康教育
网络视域下初中作文教学初探
先写后教:语文作文教学途径探微
作文教学的有效策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