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读细、读厚、读深:提高写景抒情散文鉴赏能力

2020-12-07周康平

周康平

【设计说明】

高中语文统编教材必修上册第七单元属于“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该任务群主旨是:引导学生通过文本阅读分析,学习写景抒情类文学作品对自然的描写,反观自然,提升对自然美的感悟力,激发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之情;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探讨,体会民族审美心理,提升文学欣赏品位,并在学习中重新建构自己的人生观。

第七单元选取的五篇文章,都是写景抒情的散文名篇,体现了编者的匠心:一是选材丰富——有对山川美景的歌颂,有自然景物引出的人生故事讲述,有登临高山的畅想;二是时代跨度大——作品的成文时间从宋代到近现代,立体呈现散文的发展脉络;三是均为大家的代表作,既有美景描写的范例,又有深厚的人文内涵,同时因统一在“写景抒情”“散文技法”之下形成专题,所以既有“散选的广度”,又有“聚的内在脉络”。

为了让学生能体会到这五篇写景抒情文章的魅力和提高散文鉴赏能力,笔者设计了“编写散文集”这一核心学习任务。整个设计通过“我为选文代言”(1课时)、“我为文集写评点”(3课时)、“我为文集配个图”(1课时)、“我为文集写个序”(3课时)、“我为文集推个广”(1课时)、“我为文集增砖添瓦”(2课时)六个任务活动,以相对活泼的形式,有机地构成整个大单元的情境学习,旨在指导学生自主梳理知识、主动交流研讨、乐于写作表达,引导学生读细(內容理解)、读厚(人文体会)、读深(主题理解)这五篇文章,从而提升鉴赏写景抒情散文的能力。

【学习目标】

1.通过评点、摹写和探讨等方式关注作品中的自然描写和人生思考,培养学生对自然的热爱之情,体会民族的审美心理。

2.通过师生的共同梳理和探究,体会作者观察、欣赏和表现自然景物的角度。

3.借助情境场景的活动设计,分析情景交融、情理结合的手法,体会其运用的妙处。

4.通过反复涵泳咀嚼,感受作品的文辞之美,提升文学欣赏品位。

5.通过系列学习活动,能借鉴名家散文技法独立写出一篇写景抒情散文。

【学习评价】

针对“编写散文集”这一核心学习任务,为单元学习活动确定以下评价标准:

1.“我为选文代言”标准:①语言流畅,定位准确;②逻辑缜密,条理清晰;③理解准确,表达到位。

2.“我为文集写评点”标准:①能够独立完成一至二篇评点;②能从不同角度(内容、手法、主题等)来进行评点;③能运用多种评点形式(赏析式、感想式、评价式等)进行评点。

3.“我为文集配个图”标准:①插图能体现对文章中某一个要素(内容、主题、人物等)的理解;②插图不要求很专业,但一定要体现与文本相关性;③能准确流畅地表达自己的插图的设计意图。

4.“我为文集写个序”标准:①能够单独或者与同学合作写一篇序文;②能准确、恰当地涉及各篇文章的关键词;③能提炼出文本的内涵价值,使其作为序言的中心词;④用词准确,语句通顺,标点无误。

5.“我为文集推个广”标准:①书名能体现专题的要求;②腰封能体现这五篇文章的文本价值;③书名能引起人购买的欲望。

6.“我为文集增砖添瓦”标准:①所写散文文辞优美,抒情真挚;②作文中能运用情景交融、情理结合的表现手法;③不停留于写景的层面,有更深层次的情感和人生思考融入。

【教学建议】

本设计的授课对象为浙江省普通高中高一学生,其语言表达、阅读能力、文本鉴赏能力都较强。基于整个专题背景下的情境学习,学生并不一定能充分理解学习活动的真正用意,为了避免产生脱离文本的“为活动而活动”的学习,所以在教学中要特别关注以下几点:

1.提倡自主学习,即学生通过自主探究自行梳理五篇文本的主要内容、重要思想。教师提供自主学习的载体,在提供载体的时候,要讲清楚活动目的,以避免为活动而活动。

2.在活动中,要紧扣文本,紧扣语言训练的特点,特别是一些稍远离文本的活动如“配插图”活动等,要特别注意体现语文性。

3.课时安排只是建议,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完成情况进行调整。有关理解内容的活动不可一带而过,整个专题的情境教学必须在充分熟悉文本的基础上进行。

【任务设计】

学习任务一:我为选文代言

设计意图:大情境的学习,必须要在熟悉大单元文本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我为选文代言”的情境活动,目的是整体感知、把握五篇文章的内容和学习价值所在(这是教学的基础)。这节课是起始课,为后面的深度教学做好准备。

任务情境:围绕“自然情怀”主题,编辑部需要编辑一本小型的散文集,现在已经选定了五篇文章《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我与地坛》《赤壁赋》《登泰山记》。审稿委员会召开了小型的内部讨论会,假如你就是选定这五篇文章的编辑,现在需要你举办一个“为什么要选这五篇文章”的说明会。

活动一:发言稿撰写

以五个人为一个团队,每个成员选择五篇文章中的一篇,仔细研读,写一小段话,指出为什么把这篇文章选入这本散文集是合适的。

[温馨提示]

可以自己思考或者查阅相关资料,找出这篇文章与专题要求的契合点。

[示例]

《荷塘月色》中,朱自清起初颇不宁静,心绪难宁。但夜晚月色正好,想到要去清华园的荷塘里走走,排遣心绪,月色下的荷塘、荷塘里的月色、荷塘的四周,里面蓊蓊郁郁的荷花,如流水一般倾泻下来的月光,静谧的自然风物让朱自清暂时从不安的心绪中抽身,他的情感被周边的景物所感染,“暂得于己”,觅得一方属于自己的心灵世界。《荷塘月色》中,朱自清“有意隐匿自我,情意世界是朦胧封闭的”,他有意转移自己的注意力,转为对景物的悉心观察和描写。因此,在对景物的刻画上,文章细腻传神,多感官多角度进行描绘。选这篇文章进入散文集,是因为该篇文章是写景绘情的良好模仿范本,可以让我们感受情景交融之技法,感受文章中荷塘、月色的精彩描写,感受朱自清的文辞之美。

活动二:撰写一篇散文集的序言

紧扣关键词,突破一篇的眼光,整体考虑五篇文章,写一篇序言。要求800字左右。

学习任务五:我为文集推个广

设计意图:总结梳理本专题的内容,加强概括能力、梳理能力、总结能力的培养。

任务情境:散文集就要出版了,现在我们要完成最后一步:根据内容,为散文集取个名,并写好腰封语以促进销量。

活动一:我为文集取个名

查阅相关资料并根据散文集的内容为这本书取一个名字。

[示例]

①写给大地的情书

②人间草木

活动二:我来为文集设计腰封

[示例]

①库尔特·冯内古特《囚鸟》腰封:“作品被翻译成15种语言,畅销30多个国家。”这个世界欠冯内古特一个诺贝尔文学奖。

②阎连科《我与父辈》的文章起始语:讲述两代人的爱恨,折射一个时代的变迁。

活动三:评选最佳书名和腰封

[评分标准参考]

体现专题要求;道出文本价值;引起购买欲望。

学习任务六:我为文集增砖添瓦

设计意图:在整体学习本专题的文章后,学生能借鉴这些文章的写法,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散文。

任务情境:编辑部在审稿的过程中发现,这册文集有点单薄,希望能增加同学们的作文。

活动一:说风景,谈体会

说一说你看过的最美风景,谈一谈你看到这样的美景時的心理活动。(5分钟)

活动二:片段摹写

借鉴《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我与地坛》中的某一段话的写法,写一小段你看过的最美的风景。(15分钟)

[《我与地坛》摹写示例]

十多年过去,再踏上那条乡间小路,儿时的记忆立即鲜活生动起来。那是连通我家与小学之间的必经之路,窄小,狭长,两侧是整片农田。忍不住驻足,思绪便轻巧地越过漫漫求学阶段和工作阶段的喜乐交杂,停留在懵懂时光的纯粹简单里。仿佛蒙太奇般地闪现,我脑海里涌出无数深藏心底的画面。譬如小路一头的一棵无名小树,我和小伙伴们每次嬉闹而过不曾为它停留,如今它终于枝繁叶茂到引人侧目,徐徐摇曳的枝叶仿佛在对我说,不急不躁地专注当下,终会有惊艳的一刻;譬如夏日的午后,踩着脚踏车的我们永远都被成群的蜻蜓吸引,也永远追逐不上它们,那轻盈身姿一个拐角便倏忽不见,让人在遗憾的苦涩味里尝到生活的滋味;譬如冬天的甘蔗田,把天空和世界切割成有棱有角的模样;譬如尽头孤零零的红墙寺庙里,偶尔沉默进出的人,都带着一个会讲故事的身影。那时候,我还是个想听故事的孩子,而今,也变成了能讲故事的人。

活动三:写散文,编文集

在片段摹写的基础上,全面构思,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散文。写完之后与同学们交换阅读,互相品评,提出修改建议,修改后推举几个同学把全班的作文和这五篇文章(由教师提供复印件)打乱,重新进行编辑,并写好书名,制作好腰封,附上序言,作为高中生活的一份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