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逆向设计”的单元整合教学设计

2020-12-07陶聃

关键词:逆向设计表现性逆向

陶聃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指出,学习任务群“以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为纲,以学生的语文实践为主线”[1]进行设计。学生的学科素养不只是静态的学科知识和技能,无法全部直接传递。同时,高中语文统编教材采用任务群编排体例,教材由不同的学习单元组成,每个单元又由一篇篇独立的文章组成,每篇文章又承载了该单元不同的知识点。因而,教师在设计指向核心素养的教学方案时需建立与知识点、文本和单元语境相关联的真实情境任务。

那么,为创建有效的情境任务,教师首先需要思考的是什么呢?美国课程研究专家杰伊·麦克泰格和格兰特·威金斯在《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一书中提出了一种有效的课程设计方法——“逆向设计”。这是从学习结果开始逆向思考教学设计的程序,分为三个阶段:确定预期结果;确定合适的评估证据;设计学习体验和教学。与常规教学相比,这种设计方法的主要转变是:教师在思考如何开展教与学活动之前,先要努力思考此类学习要达到的目的到底是什么,以及哪些证据能够表明学习达到了目的。[2]14

因此,教师在设计单元教学时应首先以该单元的学科核心素养要求为思考起点,通过对教学知识与技能的概念评估,详细阐明明确预期结果达到的证据,最后围绕实现学习目标及特定性表现来设计教学。在“为理解而教”时,教师是培养学生用表现展示理解的能力的指导者,这与学习任务群力求改变教师大量讲解分析的设计理念是契合的。下面,笔者以高中语文统编教材必修上册第六单元为例,来谈谈基于“逆向设计”的单元整合教学设计。

一、预期结果的表征

(一)确定学习目标

高中语文统编教材必修上册第六单元属于“阅读与写作”专题,由《劝学》《师说》《反对党八股》《拿来主义》《读书:目的和前提》《上图书馆》六个文本组成。从编排来看,文本内容指向新课标“思辨性阅读与表达”这一任务群。根据单元学习任务和高一学生学情,笔者确定了如下单元目标:

①把握思辨类文章的文体特征。

②理解作者阐述观点的方法和逻辑。

③认清思辨类文章的语言特点和人文精神。

(二)设置基本问题

单元学习目标还要由基本问题来支撑。围绕学习目标来明确单元教学的基本问题,让学习者思考成套相互关联的问题,可以避免教学任务的碎片化,从而实现“以点带面”的学习序列群。这个单元可以列出如下基本问题:

①议论文不同于其他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是什么?议论文三要素的基本作用和关系是什么?

②说理的现实针对性包含哪些要素?这些要素对文本思辨与阐述的逻辑有什么影响?

③不同作者的说理有什么独特的艺术创造?

(三)架构预期理解

“逆向设计”要求确定一个或多个预期理解作为学习的结果。这种可预期的理解包括有价值的概括、可迁移的知识和技能。这个单元的学习中,学生要概括的是:

①好的说理需要观点明确,论据翔实,论证严密。

②议论的现实针对性要求从对具体问题的讨论中得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结论。

③多元的表达方式和语言特点形成作者独特的艺术风格。

学生将会知道:

①术语——观点、论据、论证及说理方式(比喻、对比、举例以及破立结合)。

②议论的内涵与价值。

③说理中蕴含的艺术创造。

学生将能够:

①分析议论三要素及其关系。

②具体阐述自己对思辨方法的理解。

③发表对不同论说风格的见解。

二、评估证据的确定

一旦目标确定,教师不应直接设计教学活动,而应像评估员那样思考什么是预期理解的恰当证据,即思考评估不同学习目标和具体理解所需的证据类型。“逆向设计”认为:“由于理解是随着探究和反思的进行逐渐形成的,对理解的评估应该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形成的證据集,而不是单个事件(如常见的教学结束前的随堂测验)。”[2]171

因此,评估高一学生在“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上的理解情况,应考虑基于表现的真实任务上的“评估连续统”,要有非正式检查、问答题和随堂检测等传统评估,更要有学生运用知识的表现性任务。这种评估的焦点在于是否能够证明学生理解“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笔者在该单元设计了三项表现性任务:

①组织一次写好论述文的微讲座,向同学阐述怎样才是优质的思辨。

②能对一篇论述文提出评价和修改方案,并说明修改理由。

③进行一次社会热点现象的评论,和同学分享。

“逆向设计”把理解界定为能解释、阐明、应用、洞察、神入和自知六个侧面。在教学中,如果学生能够阐明对论述规则与逻辑的认识,能够对现成的论述提出自己的见解,进行评价与修改,并能够将知识与技能迁移到新的情境中,那就证明其已经理解。

三、学习计划的设计

教师在设计学习计划时要考虑的基本问题是:什么样的学习活动和教学能促进理解,增进知识和技能,激发学习兴趣和发挥特长?[2]215根据“逆向设计”的要求,一个好的学习计划必须兼具吸引力与有效性。因此,教师在设计学习计划时需要考虑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关键活动;二是任务序列。依照教与学的体验顺序,逐次列出关键的教学和学习活动,有助于学生完成预期的理解。

(一)设计关键活动

学习活动需要教师精心设计有意义的情境体验,提供有效的任务支架,帮助学生理解、内化和迁移知识与技能,实质性地增加学习的价值。依据前两阶段确定的预期结果和评估任务,笔者为该单元的学习计划编排了三个议题:

议题1:论述的特征

【学习任务】说说你对论述文文体的认识。

【任务支架】阅读三篇文章,完成下面的表格(表1)。

【表现性任务】老师邀请你向全班同学作“优秀论述的标准”微讲座,让大家明白怎样才是好的思辨。请你以本单元任意一篇课文为例,借助表格思考优秀论述的标准,然后给同学们作一个微讲座。

【拓展资料】1.慕课《透过现象看本质》;2.董毓《批判性思维十讲》。

议题2:论述的针对性

【学习任务】荀子写《劝学》的意图是什么?其他两篇文章的作者有什么写作意图?这些文章是否打动了你?请详细说明你的理由。

【任务支架】《劝学》《反对党八股》《拿来主义》都是经典的论述文,请您阅读这三篇文章,并结合论述文的要素揣测这些文章是针对哪些现象和读者写的?请具体说说你的理由。

【表现性任务】近日,某报一篇题为“王者荣耀:是娱乐大众还是‘陷害人生”的评论在豆瓣网上引起了网友的讨论。有网友认为此文是写给家长的,并不能对未成年人起到警醒的作用;也有网友认为该文对“王者荣耀”这个游戏的态度是偏执的。请你对该文进行修改,使其符合下列要求:

①文章应对未成年人不能沉溺游戏提出鲜明的观点。

②文章应考虑未成年人的认知水平和阅读感受,尽可能做到循循善诱、生动流畅。

【拓展资料】①谢小庆《举例简介图尔敏论证模型》;②董毓《批判性思维十讲》。

议题3:进行一次优质的说理

【学习任务】社会热点评论——新“读书无用论”。

【任务支架】①搜集相关新闻、视频及评论,按照下表(表2)概括现象的本质。

媒体资料:《读书致贫》(纪录片)、《读书致贫折射当前教育尴尬》(人民网)、《“读书无用论”是个伪命题》(腾讯网)、《轻信“读书无用论”暴露精神贫穷》(《中国教育报》)、《不是读书无用,而是你无用》(新华网)。

②分析不同观点产生的原因、评价的不同视角(当事人、观察者、公众舆论、社会管理者)和标准(针对对象、建议方式)。

【表现性任务】进入高中阶段学习以后,不少同学对学习的态度发生了变化,产生了厌学情绪。这种情绪以下表(表3)中的三位同学最为明显。请你仔细思考这些同学的情况,任选一位,以同桌的身份写一封信,向他/她表达“劝学”的意愿。

【拓展资料】①陈嘉映《说理》;②《宋史·苏洵传》;③视频《见字如面·郑国强写给儿子郑艺的信》。

(二)设计任务序列

为了确保学生能完成基于学习目标的迁移,教师必须保证整个学习过程是连贯有目的的。“逆向設计”视角下,笔者使用WHERETO[W——学习方向和原因,H——吸引和保持,E——探索和体验,R——反思与修改,E(下称E2)——评价,T——量身定制,O——组织排序]的元素设计学习任务序列,检验计划的参与性和有效性。该单元的学习活动如下:

“学习之道”单元学习任务序列(O)

1.以一篇报刊评论《王者荣耀:是娱乐大众还是“陷害”人生》导入,简要复习议论文的要素和基本作用,吸引学生思考。(H)

2.介绍基本问题,交流三个表现性任务及其他评估证据。(W)

3.阅读《劝学》《反对党八股》《拿来主义》,根据需要回顾并用表格记录论述文的相关术语。(E)

4.课堂总结论述文的构成要素,然后学生依据要素及作用对单元内其他课文进行分类练习。(E)

5.组织一次写好论述文的微讲座,阐述怎样才是优质的思辨。(R,E2)

6.小组合作,讨论单元内每篇课文的写作意图与社会影响。在此期间教师观察并为学生提供相应的指导。(H,R)

7.每个小组分享关于论述文现实针对性的理解,然后组织全班讨论。(E,E2)

8.每个同学依据要求对《王者荣耀:是娱乐大众还是“陷害”人生》进行修改或辩驳,并作出详细的说明。(E,T)

9.各小组内部展示作业,根据标准进行互评。允许学生根据评价反馈进行修改。(R,E2)

10.每个学生搜集阅读“新读书无用论”相关视频与文章,概括不同文章的观点和论述规则。(H,E)

11.小组合作,讨论分析不同评论、文章观点产生的原因,评价的不同视角和标准,同时教师观察并为学生提供相应的指导。(E,R)

12.依据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一封写给特定同学的信,表达“劝学”的意愿。全班展示,然后学生根据标准进行互评。(T,R,E2)

13.单元总结。学生回顾自己完成的单元笔记与作业,全班评选最佳笔记与作业。(R,E2)

基于“逆向设计”的单元整合教学设计,事实上是一个围绕重要问题和有意义的表现性任务架构学习的过程。它遵循的是促进学生参与探究活动、理解与内容相关的大概念、提升学习迁移能力的设计思路,也是协助教师在更大、更连贯、更结构化的项目框架中设计教学的思路。相信通过实践,我们的教学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对预期学习目标的完成。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8.

[2]格兰特·威金斯,杰伊·麦克泰格.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第二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猜你喜欢

逆向设计表现性逆向
浅谈音乐课堂中的表现性教学提升策略
逆向而行
中国当代表现性水墨人物画的特色与发展
浅谈中国画的表现性
表现性任务设计的3个关键点
核心置换
基于逆向工程的农用电动汽车壳体造型设计
基于多案例的汽车外观逆向设计潜在侵权风险研究
逆向设计在高职“模具设计与制造”教学设计中的应用
逆向工程技术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