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我国生态博物馆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刍议

2020-12-07潘彬彬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0年18期
关键词:非遗保护传承

潘彬彬

摘 要:文章立足博物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论研究,阐述生态博物馆文化遗产保护的突出特征和非遗保护的相关原则,针对生态博物馆内非遗保护与传承面临的问题,提出明确的建馆定位,理顺体制和机制等一系列有效的工作路径。

关键词:生态博物馆;非遗;保护;传承

20世纪70年代,法国人Hugues Devarine最早提出“生态博物馆”一词。人类社会历经工业革命以来,自然資源渐趋枯竭,生态环境逐渐恶化,人类文化遗产屡遭破坏,生态博物馆就是在此因素上基于社会生产发展理念的革新晋级而提出的,其是运行、研究和开发特定区域范围内自然与人文整体环境传统的专业场所与机构,它力行将特定社区的文化遗产与生态环境整体、原地、活态保护,并强调由社区居民自主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进入21世纪后,这种方兴未艾的新型博物馆已经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重要阵地,生态博物馆建设与运行的最终目标是实现特定社区村落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这与非遗保护的最终目标是一致的。

1 生态博物馆的概念界定与非遗保护突出特征、原则

1.1 生态博物馆的概念界定

法国人Hugues Devarine提出生态博物馆的概念之后,法国生态博物馆运动先驱George Henri Riviere对概念进行了三次细化填充,提出生态博物馆是研究和保存文化遗产信息资源的有力平台。其后Hugues Devarine提出将生态博物馆核心理念涉及的人与自然的平衡完善为人与社会的平衡。以此为基础,法国政府于20世纪80年代初明确了生态博物馆的概念:生态博物馆是以永久的方式在特定的地域内确保科研、保护、展陈功能,强调自然与文化遗产的整体,以展现具有代表性领域及继承下来的生活方式。我国将生态博物馆的概念界定为生态(社区)博物馆是一种对村落、街区的建筑格局、整体风貌、生产生活等传统文化和生态环境的综合保护和展示,是整体再现人类文明发展轨迹的新型博物馆。

1.2 生态博物馆文化遗产保护的突出特征

生态博物馆作为新型博物馆,其特征明显,与传统意义上的博物馆有着较大的差异。从场所范围上来讲,普通博物馆局限在本馆建筑内,而生态博物馆以整个特定的村落或社区为限,各类文化遗产被原生态、动态保护在其原生环境内。从主体功能来看,普通博物馆主要有典藏和保护文物、科学研究、社会教育等职能,而生态博物馆是以文化遗产生态保护为中心,不仅保护着各类文化遗产,还连带保护着它们产生的系统环境。从展示内容与方式来看,普通博物馆主要展陈文物或自然标本,而生态博物馆展陈对象包括各类文化遗产在内的所有资源,且展陈方式丰富,静态、动态、活态展示兼备。

1.3 生态博物馆非遗保护的相关原则

1.3.1 整体性

生态博物馆是对特定社区进行整体风貌保护的博物馆。对特定社区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言,生态博物馆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也相应保护着非遗创生、传承的自然环境和人文历史背景,这与非遗保护的整体性原则高度契合,因为非遗是创生于特定环境中的,只有对非遗物化形式和创生环境进行整体保护,才能保证非遗的原汁原味。与此同时,生态博物馆强调保护原生态,即保护真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不是仿真还原非遗,这也是生态博物馆对非遗整体性的必然要求。

1.3.2 人本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由特定区域内的群体在特定环境、特定时代内创生、改良并传承下来的,它的产生是当时特定群体价值观、审美艺术取向、教育学习经历、生产生活实践的集中反映。在此过程中,人是无可置疑的创生主体和传承载体,对非遗的丰富内涵和流变走向的阐释都属于创生、改良、传承它的团体。因此生态博物馆无论是保护还是传承非遗都应注重以人为本,注重保护其创生、改良、传承的主体。

1.3.3 自主性

生态博物馆强调将特定社区的文化遗产与生态环境整体、原地、活态保护,并强调由社区居民自觉、自主、自愿、自发地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这与其他类别的博物馆不同。在这里,政府的行政引导或者专家学者的专业素养支持只能起辅助的作用而不能越俎代庖,自主性也就成为生态博物馆非遗保护的重要原则之一。

1.3.4 民族性

设置生态博物馆、开展民族性特色的非遗保护,其与非遗的地域性特征有着很大关系。边远村寨聚落、少数民族聚居地社会生产发展相对落后,却较大程度上保留了原汁原味的非遗及其创生环境。从我国现有生态博物馆的分布状况也能看出,比如贵州的梭戛、镇山布依族、堂安侗族生态博物馆,广西南丹白裤瑶、靖西旧州壮族、贺州客家围屋生态博物馆,这些生态博物馆的设立既是该地区文化遗产资源丰富的体现,同时也反映了其非遗保护的民族性特色。

2 我国生态博物馆建设运营发展概况及非遗保护传承面临的问题

2.1 我国生态博物馆的发展概况

生态博物馆的相关理论构思与创见肇始于法国,并由此发展,在世界多个国家进行建设实践。我国生态博物馆的建设实践因我国现阶段国情和各地具体情况而具有特殊性,从1995年著名的博物馆学家苏东海主导筹建的中国首座生态博物馆—贵州六枝梭戛生态博物馆正式开工开始计算,我国生态博物馆的发展已历经四个代际:第一阶段(1995—2004年)的生态博物馆缘起于中挪两国政府合作共建的首座生态博物馆—贵州六枝梭戛生态博物馆,这一阶段的生态博物馆建设得益于中挪合作及双方财政的支持,六枝梭戛苗寨生态博物馆、镇山布依族生态博物馆、堂安侗族生态博物馆纷纷建立;第二阶段以2001年内蒙古达茂旗敖伦苏木生态博物馆这一北方第一座生态博物馆建成为标志,随后广西于2003年开始建造了包括靖西旧州壮族、贺州客家围屋在内的10座生态博物馆;第三阶段的生态博物馆建设以云南西双版纳布朗族生态博物馆将管理权交付于村民之手开始,贵州地扪侗族人文生态博物馆开展村企合作,自主经营,以实现村民自治理念为标志;第四阶段生态博物馆建设呈现由农村转向城市的多元化发展态势,如南京高淳诸多历史街区在这方面的实践与探索比较成功。

猜你喜欢

非遗保护传承
“非遗”走进高校
官渡古镇“非遗”联展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