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聚焦人地协调观 落实生态文明观

2020-12-07刘巧梅

关键词:人地协调观生态文明城市化

刘巧梅

摘    要:地理课程的核心素养之一“人地协调观”就是对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也是在培养学生的生态文明观。城市化过程是人地关系冲突最明显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及当前的时事热点,从多方面、多角度挖掘城市化过程中人对地、地对人以及人地和谐相处的地理教育资源,分析人与地之间的相互影响,贯穿生态文明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

关键词:人地协调观;生态文明;城市化

2017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1]42,“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1]44。

在2017年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中提出,生态文明教育作为德育内容之一,应当“加强节约教育和环境保护教育……推动实行垃圾分类,倡导绿色消费,引导学生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发展理念”[2]。

人地协调观是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之一,是地理课程内容蕴含的最为核心的价值观。该素养有助于人们更好地分析、认识和解决人地关系问题,成为和谐世界的建设者[3]。

由此可见,培养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之一的“人地协调观”,就是对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也就是培养学生的生态文明观。那么,如何在一节课中重点渗透生态文明教育呢?

本文以湘教版地理教材必修2第二章第三节“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为例,来探讨在一节课中渗透生态文明教育。因为城市是人类改造自然环境最明显的区域,也是人地关系最为紧张的区域。人类和自然环境如何相处,城市的发展变化给我们提供了很多素材。笔者结合学生的生活,从多方面、多角度挖掘城市化过程中人对地的影响、地对人的影响以及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地理教育资源,在教学过程中渗透生态文明教育,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正确的人地观。

一、教学思路

本节涉及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是:“运用有关资料,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基于课标要求和课程内容,教学从视频“卫星图像见证中国崛起”导入,让学生思考人如何对地产生影响,再分析在这个过程中地又对人产生了什么影响(城市病),最后思考人和自然如何和谐相处(解决措施、我国城市发展趋势)。

二、教学过程

(一)观视频,引深思

观看视频“卫星图像见证中国崛起”,引导学生思考城市化过程给生活带来的变化以及对地理环境产生的影响。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视频直观地看到中国一些大城市(如北京、上海、廣州、重庆、武汉、杭州等)从1984年到现在的卫星图像变化,然后结合自己的生活来思考从乡村到城市人们的衣食住行变化,由此体会城市的发展对人类的影响。最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从另外一个角度思考城市化进程中一片片绿色变成了深灰色意味着什么,从而引出本课的主题。

(二)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人对地的影响

教师首先引导学生从地形、气候、河流、生态等方面思考城市化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然后让学生结合身边的例子进行说明或思考。

比如在说“地形趋于平坦”时,学生举例:“学校所在的小和山原来是河谷地区,但是随着高教园区的设立,各个学校需要建教学楼、宿舍等,那么就会把一些坡地改造成适合建设的平地。”

在讲“对气候的影响”时,学生联系必修1的内容分析为什么城市会出现热岛效应,教师总结学生发言时点明:城市大量建筑物导致下垫面的改变,人工热源的增多、大气污染物的保温作用等引起热岛效应。这些也是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城市变热可能又会引起人们大量使用空调消耗能源,形成恶性循环。

在讲“河网系统发生改变”时,引入相关“城市看海”的新闻,让学生分析原因,再谈解决措施,教师介绍“海绵城市”的相关概念,并以杭州为例让学生说说身边的做法:比如西湖、西溪湿地的调蓄作用;小区一些非机动车道和停车场采用透水性砖块铺装,下雨之后水能下渗;有些阳台、屋顶种植植物,也可以增强雨水渗透,还可以收集利用等。让学生明白,当人类对自然环境进行不合理改造时,会遇到一系列问题,我们面对问题积极解决,才能和自然和谐相处。

最后教师再引导学生从土地利用方式、居民就业方式、景观特征、人口特征、经济开放程度、信息、交通发达程度、文化观念差异等方面比较城市化对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

【设计意图】城市化过程,也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产生了很多消极的影响,又反过来影响人们正常的生产生活,由此引导学生体会我们必须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尊重自然规律,才能达到人地和谐相处。

(三)城市病的表现、原因及解决措施——人与地之间的相互影响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身边的例子总结城市病的表现,如:城市里大量的汽车尾气排放造成大气污染,行驶时噪音污染;城市里高楼大厦都是玻璃幕墙,不合时宜的光反射造成光污染;生活中每天都会产生大量的垃圾,在学校一个课间餐时间,垃圾桶就装满了;房价昂贵,很多刚参加工作的人只能蜗居,生活不方便,也有人用时间换空间,住到郊区去,但上班距离变长,造成道路拥堵,花费的时间也很长;早晚高峰时,中河高架就像停车场;等等。由此总结人口密集、住房紧张、交通拥挤、环境恶化、就业困难,进而可能会引起社会不安定,这些称之为“城市病”。

然后再分析什么原因导致了城市病。是大量聚集的人口和产业活动,是长期高强度的工业生产,还有不合理的城市规划,比如工作和生活的区域相隔很远,每天花很长时间在路上造成交通拥堵。

接着教师引导学生如何对症下药解决城市病(见图1)。

针对“人口密集”,学生会提到疏散人口。如何合理地疏散城市人口?教师以上海建立卫星城镇、国家设立雄安新区为例来介绍。

针对“交通拥挤”,教师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中的变化,比如早期的时候,杭州发展快速公交、大站车,设置公交专用道,便于提高公交车车速,减少市民通勤时间;近年来地铁的开通方便市民的出行;杭州设立一系列特色小镇,产业和城镇相融合,减缓交通拥堵的状况。

针对“住房困难”,教师以杭州为例介绍廉租房、人才公寓。

针对“环境恶化”,从减排、植绿、公民行动三方面引导学生。减排——以杭钢搬迁和公交车的动力变化为例,减少城市污染物的排放;植绿——远的介绍雄安新区的规划,近的学生谈杭州绿化建设;公民行动——上海与杭州的垃圾分类、中小学生暑期参与垃圾分类的宣传及实践活动。

【设计意图】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可以理解城市病的表现,在针对城市病的解决措施中,既有当今时事热点雄安新区、半山杭钢的搬迁,又有生活体验——垃圾分类、公共交通,既有高瞻远瞩的规划设计,又有亲身经历的社会实践。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进一步领会人类只有顺应自然、尊重自然,才能和自然和谐相处。

(四)我国未来城市的发展趋势——人地和谐相处

教师结合前面的分析,回归教材总结我国未来城市的发展趋势:①城市是区域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②大城市辐射带动中小城市进行发展;③更多的农业人口进入到城市或者当地小城镇的发展;④利用信息化手段来提升城市现代化管理水平,比如现在推行的健康码;⑤当人口和产业大量聚集时,控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采取相应措施治理“城市病”;⑥推进以人为本的城市化,注重构建和谐的人居环境。从而引出“和谐的人居环境”既包括人与人的和谐,还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这样才是生态城市。生态城市,不仅仅是发展低污染的节能建筑和绿色交通,减少城市各类活动对环境的污染,还在于城市景观尽可能与当地的山、河、湖、植被等自然景观保持协调,形成自己的特色。以杭州为例,杭州是“美丽中国先行区”,在构建绿色低碳的生态环境上,以采取关停很多重污染企业,公交车以电、气代油,居民生活煤改气等措施打造蓝天;围绕“五水共治”、海绵城市、“河、湖长制”提升城市水环境质量;推广垃圾分类,使垃圾变资源;公共自行车引领低碳新生活。依托世界文化遗产西湖、京杭大运河、良渚遗址传承特色文化;增加公园、延长绿道,开窗见绿、出门见景;生活中借助互联网在线支付、看病在线预约等信息化管理。由此形成高效、和谐、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人居环境。

【设计意图】以大多数学生生活的杭州为例,让学生了解建设生态城市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使学生体会到城市的现代化不只是高楼大厦、车水马龙,应该是融合了社会、文化、历史、经济、科技、生态、环境等各种因素,集经济持续发展、社会全面进步、人与自然永续和谐相处的城市發展[4]。

人地关系是地理学研究的核心主题。而城市是人口和产业活动高度密集的地方,伴随着城市化,人口和产业活动在空间上集聚,乡村地区转化为城市地区,人类对自然环境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造,所以城市化的过程也是人地关系冲突最为明显的过程。

本节从城市化的过去、现在、将来,引导学生对人地关系的不同阶段进行认识,分析原因、考虑办法。面对不断出现的问题,引起学生的深入思考,逐渐意识到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才能和自然协调发展,才能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才能建设好美丽中国。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 (2017-10-27)[2020-03-20].http://cpc.people.com.cn/19th/n1/2017/1027/c414395-29613458.html.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的通知[EB/OL]. (2017-08-22)[2020-03-20].http://www.moe.gov.cn/srcsite/A06/s3325/201709/t20170904_313128.html.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3.

[4]顾朝林.生态城市规划与建设[J].城市发展研究,2008(A1):108.

猜你喜欢

人地协调观生态文明城市化
浅谈人地协调观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渗透
基于旅行视角的人地协调观培养
关于核心素养人地协调观的理解与存在问题
生态文明建设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发展的思考
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花卉旅游发展策略研究
生态文明视阈下河北省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发展研究
适应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研究
失衡的城市化:现状与出路
“城市化”诸概念辨析
轨道交通推动城市化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