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教育”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践
2020-12-07吴陈轶
吴陈轶
【摘 要】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提出的“生活即教育”理论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了当今的教学活动中。现代的教师也逐渐感受到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已变得不再适用。学生知识的学习及掌握需要一个更高效的教学方式对其进行指导,而陶行知思想恰好符合这一要求。本文就将探索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生活教育”。
【关键词】陶行知思想;小学数学;生活教育
陶行知先生说:“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说:做便是学。”“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的一个重要主张,这与当前新课程改革所要求的“数学教学应该与学生的生活充分地融合起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地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去寻找数学,发现数学,探究数学,掌握数学”不谋而合[1]。
一、“生活教育”中的教
传统的数学教学方式多是照搬教材,会使课堂显得枯燥乏味,学生也容易对其逐渐失去兴趣。这就要求教师设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的参与感提高了,课堂价值才能体现出来,学生的积极性也才能提高。因此,笔者经常从生活实践中获得教学灵感,以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平行四边形的初步认识”也是笔者大胆改变教学方法的一节课。笔者认为学生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不是去应付一场场的考试,而是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促进对生活的理解。在课前,笔者设计了学前小研究,调查发现很多学生其实对平行四边形已经有所了解:多数学生都能在生活中找出平行四边形,能大概地比划出平行四边形的形状,能辨認出平行四边形,能借助工具创造出平行四边形等,这些学前反馈让笔者喜出望外,因此,笔者对这节课的设计就是让学生在简单回顾已学图形的基础后出示平行四边形,激发未了解学生的认知矛盾,但已有基础的学生这时候就可以成为非常出色且比教师更加有效的知识传授者。教师也可以趁热打铁地用好这些课堂小帮手,让其说出自己所了解的内容,以帮助“后进生”用最短的时间去接受新知。在整班学生对此有较好的了解之后,教师就可以带学生去校园中找平行四边形,每找到一种就回忆一遍平行四边形的特征,这种寻找的过程不仅是学生对校园的新一种角度的认识,也是对新知的不断巩固。
同样的,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认识方向”也是如此。现在的学生学前基础都比较不错,学生可以通过家长讲授、辅导班培训、网络和电视等途径不断接受各种信息,“方向”这个词对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并不陌生。那么,如果教师根据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对“方向”的已有认识来设计这堂课会是怎么样的呢?笔者就尝试让学生在课堂上先通过自己的经验判断出教室中的各方位,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判断过程。这时候,学生可能说到“早上太阳从东面升起,晚上太阳从西面落下”此类的话语,而这个重要的常识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本该由教师来阐明。这样的教学设计可以很自然地结合学生的生活认知,并且达到课堂中想要的效果。
二、“生活教育”中的学
陶行知先生曾指出:我们的教育必须面向社会,面向生活;要走向社会,走近生活,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亲自动手、动脑的机会[2]。“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使他们的头脑、双手、眼睛、嘴、空间和时间都解放出来,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学习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
教师除了可以从自己的教案出发,设计来源于生活的教学过程,还可以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学习数学知识,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例如,在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7的乘法口诀”一课中,笔者先出示学生在课前所反馈的最喜欢的一句7的乘法口诀,并备注相应的原因,也有很多学生是借助图画来表示。当学生只看到一幅幅的画时,大脑都飞速转动着,思考到底是哪句口诀。这个环节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而学生的表情也表明了他们的好奇和兴奋,有的是在期待自己猜测是否准确,有的是看到自己的作品上榜而十分有成就感。在课前小研究中,学生已经进行了第一次学习;在学生说出猜测依据的时候,是他们的第二次学习;在作品主人上台讲解时,是第三次学习;课中伙伴合作学习进一步记忆口诀则是第四次学习;最后课堂回顾集体背诵已经是第五次学习。而这五次学习中,前四次都来源于生活,由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想办法描绘自己的观点或是阐述自己的想法,这样的学习过程使学生乐在其中,相应的教学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与此类似的还有8的乘法口诀,课堂上班长还举例说明自己最喜欢的一句是“四八三十二”,原因是班级有32名学生,正好分成4组,每组8人。这样源自生活的数学经验不仅使学生感受数学的亲切,更能使学生发现数学的乐趣,从而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
三、“生活教育”中的做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学以致用,这是数学教学的归宿。“生活教育”应是生活化的教育,它不应局限于课堂知识的传授,而是应走出课堂,走向社会。教师要善于将数学课转化为学生不断延续的数学学习,通过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领悟数学内涵,提高数学能力[3]。在笔者带的班级中,学生居然能主动将日常生活跟数学联系起来,这无疑是给笔者的一个巨大的惊喜。某天中午陪餐时,笔者意外发现学生吃水果时开始做起了数学题,甚至还相互出题考对方。当时的情景是这样的:学生把小橘子一瓣一瓣分开摆在桌上,有的学生正好平均分完,就嘀咕起对应的乘法口诀。还有一个学生是整齐摆完4行5列之后还多余了3瓣,于是口中轻声说道:“四五二十,二十加上三是二十三,总共有二十三瓣。还可以看成是五五二十五,减去假装在的两瓣,也是二十三瓣。”当时,笔者开心得无法言喻,只能用十分惊喜与感动的眼神给予学生大大的肯定,内心也牢牢记住了学生给笔者的这份感动。一人带头,他人模仿。学生看到笔者的反应之后也纷纷“玩”起了自己手中的橘子,小嘴里还不停地说着些什么……看到学生居然能把课堂上所学的知识灵活地运用于生活中,作为教师的笔者的幸福感油然而生。除此之外,还有一个让笔者同样备受感动的例子,那是一个关于座位分配的实际问题。数学教材或补充习题中很多题目都是由具象化成抽象的,这对学生来说并不是特别适合,至少比不上直接采用鲜活的、身边的资源来得合适。当时情景如下:二(3)班有32个学生出去春游,公园里的小船每条坐5个人,至少需要几条船?在探究的过程中,笔者发现有学生是直接套用自己的实际生活:“我发现这个班级人数跟我们班的一样,所以我就想着我们班,每条船坐5个人,那用32除以5等于6余2,说明还有两个小朋友坐不下,所以还要再租一条船,一共就是7条。”台下响起了掌声,学生都表示赞同。笔者也趁热打铁提问:“那增加的这条船都坐满人了吗?还有几个空位?”当学生回答出还剩2个空位时,突然有学生反驳道:“不对不对,都坐满了!”正当笔者和大部分学生纳闷时,该学生又进一步解释:“多的两个座位正好是吴老师和林老师坐!”此时,笔者在一片顿悟的附和声和更为激烈的掌声中欣慰地笑了。学生多么会把数学和生活联系在一起啊!他们不仅学会了数学知识,还把数学知识应用得如此之好,笔者实在甘拜下风。
在数学教学中,笔者努力让自己成为学生喜欢的数学教师,努力实践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打造与生活实践相联系的数学课堂,不断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学习数学,激发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笔者通过将数学学习与学生生活联系起来,让课堂教学过程富有生活气息,从而激发学生内心的求知欲,把课堂更好地交给学生,真正意义上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参考文献:
[1]杨玲.“生活教育”之小学数学教育[J].教学·信息,2018(36).
[2]张敏娟.解放学生,让其快乐地学习——浅谈陶行知教育思想在小学数学教育教学中的运用[J].实践讲堂,2011(3).
[3]张燕.论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学科教学与成才研究,2018(22).